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烧伤的治疗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5年来收治的3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修复进行总结,介绍修复修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35例中,5例部分坏死,30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修复封闭,功能恢复较理想,外形满意。结论具有血运丰富、好成活、不用吻合血管、抗感染力强等优点,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深度烧伤 皮瓣肌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持续膀胱冲洗(CBI)引流液颜色评估工具,探索其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专家会议、实践研制等方法构建CBI引流液颜色评估工具(暂定版),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及完善,形成CBI引流液颜色评估工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工具评估方法对患者的引流液颜色进行评估和记录。结果CBI引流液颜色评估工具包括6个色阶,与此相对应的潘通色卡代码分别为503C、3519C、701C、702C、710C、1807C,血液浓度分别为0.125%、0.5%、1.0%、2.0%、4.0%和8.0%。应用该工具对29例TURP术后患者进行引流液颜色评估,每次评估耗时(5.12±2.41)s;当色阶>2号时可出现膀胱痉挛、血块堵管等并发症。结论CBI引流液颜色评估工具构建方法科学可靠,可为评估CBI引流液颜色提供依据,可辅助医护人员快捷地评估引流液颜色并发现异常色阶。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引流液颜色 评估 持续膀胱冲洗 构建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手外伤科行上肢微型游离修复手部缺损的患者102例共118指,其中右手68例,左手34例,拇指缺损48例,食指30例,中指20例,环指15例,小指5例,均为不规则创面,面积(1.5cm×2.0cm)~(3.0cm×5cm)。结果本组102例患者(118指)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缺损,118指均顺利存活,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手指创面外观恢复良好,均无需再次手术修复。供、受区伤口均直接缝合并Ⅰ期愈合,供区仅残留局部线性瘢痕。术后出现静脉危象4例,经局部按摩、红外线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评价疗效,优38指,良74指,差6指,优良率为94.9%。结论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游离皮瓣 上肢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即发生在口腔颌面、耳鼻喉、颈三个部位的肿瘤,是全球七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数的5.245%。手术治疗是头颈部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治疗的同时会导致患者相应组织大块缺损且不能对拉缝合,进而使患者部分语言、吞咽、咀嚼等功能发生障碍,影响社交形象,降低生存质量。因此为弥补缺损,恢复功能,移植术成为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然术后的感染、血管危象等问题威胁着的存活。坏死则直接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延长治疗进程甚至进行二次手术修补,增加了经济负担及患者痛苦。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探索,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基础完善的危险因素指标评价体系。

  • 标签: 头颈部肿瘤患者 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坏死风险评估量表 编制 初步应用
  • 简介:谈起Photoshop中的颜色匹配工具.也许一些设计师都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工具,使用的机会不多.应用的范围也不是很广其实,如果你认为它不够实用,那只能说明你对它还不够了解。本期我们就来谈一谈颜色匹配工具在人像摄影中的应用方法。

  • 标签: 颜色匹配 工具 PHOTOSHOP 调色 人像摄影 设计师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逆行旋转等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股前外侧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供区修复后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与穿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肌及穿支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120例穿支)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16例,穿支22例,传统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张力是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头颈部肿瘤患者移植术后坏死风险评估量表,为临床实施坏死风险筛查提供有效参考。方法整体研究时间为2020年12月—2021年6月。基于循证初步建立头颈部肿瘤患者移植术后坏死风险评估量表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选取16名移植方面的专家进行3轮函询,初步建立头颈部肿瘤患者移植术后坏死风险评估量表,通过对偶比较法赋予各级指标权重。结果第1轮发放问卷16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第2、3轮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3轮函询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0.851、0.853和0.853。3轮专家函询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77、0.302和0.302 (P<0.05)。最终构建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移植术后坏死风险评估量表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32个。通过对偶比较法赋予各指标权重,一级指标患者因素、治疗因素、护理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36、0.38、0.26。结论通过循证结合德尔菲法构建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移植术后坏死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在将来的临床评估过程中进一步验证其临床适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皮瓣坏死 风险评估 德尔菲法 对偶比较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和改良菱形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54例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7例,分别采用旋转、改良菱形。比较两组的术后切口长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切口长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满意度,试验组面侧颧颊部缺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缺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转和改良菱形修复面部缺损的疗效相当,临床上需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面部缺损 旋转皮瓣 改良菱形皮瓣
  • 简介:临床上,股前外侧(tALT)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有不损伤大动脉的风险,功能及美学效果好等优点,该文旨在评价股前外侧与前臂桡侧(RFFF)修复口腔缺损后供区的美学效果。对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42例口腔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接受显微外科组织重建。17例应用RFFF。25例应用tALT。结果:RFFF组成功率94.2%。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前臂桡侧皮瓣 供区并发症 皮瓣修复 口腔缺损 美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岛状及其组合在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11例外鼻肿瘤切除后存在鼻翼贯通或全层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1~89岁。依据鼻翼缺损范围,选择岛状、岛状联合鼻唇沟或V-Y推进、岛状联合双叶等进行修复。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5~59个月,鼻部外观及通气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对于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的患者,选择适合的岛状或组合进行修复,可以重建较为理想的鼻部外观和功能。

  • 标签: 鼻肿瘤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手是人类生活劳动的重要器官,致伤机会较多,各种原因造成的手部皮肤较大面积缺损,直接影响着术后效果及手功能的保存。腹部移植术是为了覆盖创面并代替组织缺损,用于恢复外观与功能的一种方法。因其手术简便,皮肤供给充分,疗效较满意,已成为手外科最常见的术式,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腹部的成活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腹部皮瓣移植术 术后护理 较大面积缺损 手部皮肤 术后效果 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处理及术后皮下积液、坏死的处理。方法选取大丰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12月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120例,对皮下积液、坏死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1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9例发生皮下积液,1例发生部分坏死,并发症发生率8.3%,经穿刺、切开置管引流、切除坏死植皮等治疗,患者均痊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手术中切口的选择、合适的游离厚度、电刀的合理使用、有效的引流,可以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早发现、早干预是治疗皮肤并发症关键。

  • 标签: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皮下积液 皮瓣坏死 预防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力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前外侧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从股前外侧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股前内侧、股前外侧近端、股前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创面,接力穿支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前外侧、接力穿支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股前外侧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支区域为股前内侧13例,股前外侧远端5例,股前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支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股前外侧和26例接力穿支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支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股前外侧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支质地、色泽、厚度与股前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股前外侧和接力穿支设计,采用接力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能够减小股前外侧供区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岛状联合腹股沟游离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急诊清创或扩创后,应用足底内侧岛状修复足跟部创面,腹股沟游离修复足底内侧供区创面,腹股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血运及存活、供区愈合情况,并对足跟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0~71岁,平均32.2岁。其中5例为足跟外伤,1例足跟鳞状细胞癌,1例足跟冻伤,1例足跟溃疡。足跟部创面面积4 cm×3 cm~7 cm×6 cm。手术过程顺利,足跟岛状及腹股沟切取范围较足跟创面扩大0.5~1.0 cm。8例患者术后血运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足跟弹性佳,外形无臃肿,耐磨、耐压,感觉及行走功能满意;足底内侧供区无凹陷,无瘢痕增生及挛缩,无局部皮肤溃疡;腹股沟供区仅见线性瘢痕。结论足底内侧岛状联合腹股沟游离修复足跟部缺损,足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底内侧皮瓣 腹股沟皮瓣 足跟 软组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