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全膝关置换(TKA)中膝关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协会评分(KSS)和膝关活动度。结果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内侧副韧带 医源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置换后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应用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共8例,对患者进行术前的功能锻炼指导和术后康复训练。结果术后2周膝关活动度80°~100°;术后6个月,关节活动度85°~120°。结论术后早期实施功能锻炼和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膝关置换后患者的康复,并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人工全膝关置换时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5月~2013年4月间收治的40例进行人工全膝关置换的患者,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20例观察组与20例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⑴观察组的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⑵观察组的膝关屈曲度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在患者进行人工全膝关置换时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人工全膝关置换病人的手术成功率与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5例采用人工全膝关置换治疗的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及科学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结果术后成功45例,患者膝功能良好。结论人工全膝关置换术后患者膝关功能恢复与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密切相关。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前,人工膝关置换(TKR)作为膝关炎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解除关节病变诱发的疼痛,对畸形进行及时纠正,并完善其功能,保证患者生活质量。而术后必须要开展无痛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但开展康复训练时关节易发剧烈疼痛,部分患者配合度低,往往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本文主要立足于人工膝关置换角度,深入探究术后早期无痛康复训练的应用价值,旨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无痛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膝关置换在包头市的应用状况以及应用前景。方法通过对我院2005年—2010年施行的29例人工膝关置换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人工膝关置换治疗膝关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以及膝关骨性关节炎在我市的发病情况,区域分布,患者的就诊心理以及对手术治疗的接受情况。结果2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21例,其中包头市区20例,郊区3例,固阳县2例,鄂尔多斯地区2例,巴彦淖尔地区2例,年龄40岁—76岁,平均62.3岁,全部进行了随访,除一例患者术后一年膝关假体与骨界面出现透亮带并膝关轻微疼痛外,其余28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人工膝关置换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股性关节炎的各种方法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即可解决膝关的疼痛又可解决膝关的活动,优于其他各种方法,比较其居住地,城市居民中比较容易接受,但大多数群众对人工膝关置换有顾虑。

  • 标签: 包头市 边疆二线城市 人工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 简介:目的:为了观察人工全膝关置换(TKA)治疗膝关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中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随访2007至2011年间行TKA治疗的38例(58膝)膝关RA患者。采用HSS评分、KSS评分、WOMAC评分、VAS视觉疼痛评分对术前及术后患者的膝关功能进行评价、同时对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且获得平均3.3年(2~6年)随访,膝关功能均明显改善,患者膝关HSS评分由术前45.92±13.49分提高到术后88.19±5.98分,两者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其中优21膝,良34膝,优良率94.83%。膝关屈曲畸形明显改善,膝关活动度(ROM)由术前71.81°±32.58°提高到术后100.98°±13.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膝关假体X线片采用膝关学会的X线评价与计分系统评价未见假体松动。SF-36评分中PCS由术前的26.27±3.91分提高到术后48.09±6.6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MCS由术前的41.59±5.61分提高到51.83±5.4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TKA是治疗膝关RA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治疗效果 SF-36量表 HSS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在人工全膝关置换(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股骨后髁角 股骨假体旋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例合并糖尿病全膝关置换的护理经验。结果合并糖尿病全膝关置换25例,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并发症,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并发症护理,加强功能锻炼指导,加强血糖监测,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置换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临床上采取人工膝关置换治疗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将在2010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常规截骨方法治疗的4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人工膝关置换治疗的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在随访两组患者33个月后,对于两组患者的膝关的活动度数以及关节的功能评分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两组患者33个月后发现,实验组膝关平均活动度为112.4,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KSS评分平均为81.7分;对照组膝关平均活动度为122.3,功能评分平均为80.3分,KSS评分平均为73.7分;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两组患者的结果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采取人工膝关置换治疗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骨关节炎 膝外翻畸形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置换中止血带应用导致的自由基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并探讨缺血性预处理缓解再灌注带来的损害。方法本研究以采取椎管内麻醉行全膝关置换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止血带前1分钟及松开止血带后5分钟和20分钟时,抽取研究对象的血。用光泽精化学发光分析法及卵磷脂氢过氧化物测定法分别测出活性氧的量及脂质过氧化的程度。结果本研究发现首次松开止血带后5分钟和20分钟活性氧(ROS)量显著增高;第二次松开止血带后5分钟,活性氧量虽然增高,但第二次灌注后20分钟恢复正常水平。ROS峰值出现在第一次灌注后20分钟。脂质过氧化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虽然松开止血带后ROS量显著增高,但就行全膝关置换病人而言,缺血性预处理可缓解缺血带致再灌注所带来的损害。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明确膝关周围皮神经各个分支的相对位置为临床通过去神经化手术治疗关节置换后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具成年防腐尸体(4下肢)及2具新鲜成年尸体(2个下肢)进行解剖,明确各个神经支及皮神经走行的毗邻关系。并通过对这些神经进行磁共振扫描,给临床提供直观立体的形态学参考。结果膝关周围恒定出现三支皮神经,其分别为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髌下支、股中间皮神经。这些神经位置表浅、直径较细,局部视图较难分辨。通过磁共振三维成像,能够进一步明确神经的走行关系,使各个分支与膝关周围骨性标志和相对位置易于观察。结论通过膝关周围皮神经的解剖,可明确在实施膝关置换后引起疼痛的病变神经,为指导临床实施去神经化手术解除膝关置换后的神经源性疼痛提供指导。

  • 标签: 膝关节 皮神经 解剖 疼痛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 简介:目的:通过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对比研究,探讨简单、规范、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置换患者共248人,随机分为阻滞组(124人)及静脉组(124人)。阻滞组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48h内持续镇痛、后期(至术后7天)负荷剂量镇痛;静脉组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至术后48h,后期采取肌肉注射药物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h以及3~7d的膝关疼痛程度(静息、活动);术后3~7d患侧膝关活动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12、24、48h,阻滞组的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的静息痛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阻滞组的活动痛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术后3~7d膝关的活动度明显大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明显大于阻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已经成为共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锻炼等优点。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围手术期 镇痛 股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前镇痛在人工膝关置换患者在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2例(观察组)人工膝关置换患者在超前镇痛情况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32例(对照组)人工膝关置换患者按照常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别对患者术后12及72小时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进行疼痛评分,对术后3天及1周膝关屈曲角度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术后12及72小时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进行疼痛评分,对术后3天及1周膝关屈曲角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膝关置换病人实施超前镇痛后可在无痛或微痛状态中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提高康复训练效果,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减轻了患者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

  • 标签: 超前镇痛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置换在全膝关置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72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只单纯给予全膝关置换治疗,观察组在关节置换中行髌骨置换。结果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的膝前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个月的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Feller髌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置换采用髌骨置换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膝前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膝关功能与髌骨功能。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骨置换 HS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半髋关节置换,观察组则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疼痛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对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半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膝关置换后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方法30例拟接受髋膝关手术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采用1、利伐沙班2、低分子肝素分别抗凝治疗为主、机械预防措施为辅的方法。术后3d再次给予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必要时合并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为腘静脉以上的DVT,给予溶栓或手术治疗。结果术后5例形成DVT,发生率为16.67%,均无症状性肺栓塞。结论人工髋膝关置换前要优先使患者合并症得到有效治疗,中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同时联合机械预防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DVT的发生率。

  • 标签: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关节置换后康复锻炼的主要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给予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锻炼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髋关节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髋关节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护理期间研究组出现感染1例,对照组出现感染3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关节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护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 髋关节 置换术 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