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V—Y肌腱瓣+跖肌腱修复陈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对15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V—Y肌腱瓣+跖肌腱修复术。结果1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均获7个月~7年的随访,跟腱无再次断裂。根据Amer/Lindholm跟腱修复疗效标准: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V—Y肌腱瓣+跖肌腱是修复陈旧跟腱断裂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跟腱断裂 修复 V—Y肌腱瓣 跖肌腱转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肌腱分期重建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8年6月,我们对5例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障碍患者,分期采用示小指指浅屈肌腱重建蚓状肌功能,尺侧腕伸肌腱联合掌长肌腱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术后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6~26个月,平均13个月。手指屈伸及拇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3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肌腱分期重建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手内肌功能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再植术 治疗结果 腱转移术 蚓状肌 功能重建
  • 简介:目的:为带血供半腱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PCI)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半腱肌肌腱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2侧新鲜下肢标本进行摹拟术式。结果:半腱肌腱长15.2cm,宽0.5cm,厚0.4cm,其血供主要来源于Guo动脉的半腱肌支、膝下内侧动脉的腱支和腱外周组织血管网。肌门位于半腱肌外后,距股骨内上髁上方3.6±0.8cm。结论:半腱肌肌腱与后交叉韧带形态相似、有足够的游离长度。血供丰富为多源性。以半腱肌肌腱转移重建前交叉韧带易成活和恢复功能。故采用带血供的半腱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是较理想的替代物。

  • 标签: 带血供半腱肌肌腱转位 应用解剖 交叉韧带重建
  • 简介:目的:探究改良腓骨短肌腱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方法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对自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7例(共27足)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16例;年龄19~49岁,平均3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个月至13年,平均22.8个月。其中初次手术24例,2次手术3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中将腓骨短肌腱方法给予改良后界面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记录踝关节活动度、距骨倾斜角及相关并发症,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距骨倾斜角、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正常行走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Karlsso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40个月(平均27.3个月)随访。随访中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浅表感染,延迟愈合;2例患者出现患足外侧皮肤麻木,经口服药物治疗均于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踝关节外侧不稳复发。至末次随访时,距骨倾斜角由术前(15.4±2.7)°改善为术后(4.6±0.8)°,患者AOFAS踝关节评分由术前(55.8±8.0)分改善为(85.4±4.7)分,VAS评分由术前(5.3±1.0)分降低为(1.3±0.6)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46.1±9.6)分改善为(81.4±8.8)分,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术后1年的踝关节活动度与术后3.6个月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术后1年及以后随访的踝关节活动度与健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腓骨短肌腱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短期疗效满意,术后踝关节活动受限经过康复锻炼可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踝关节韧带损伤 腓骨短肌 肌腱转位 重建
  • 简介:目的: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治疗已成为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难题,通过研究拇长屈肌腱治疗有症状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拇长屈肌健治疗的18例有症状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16-62岁,平均49.4岁;受伤到接受手术治疗时间为4w至7个月,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且均为单侧损伤:左侧8例,右侧10例;MRI显示跟腱断端距离为4.8~10.0cm。手术均采用拇长屈肌腱挤压螺钉固定重建跟腱;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并按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3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51.73±9.42)分提高至术后(91.02±5.96)分(P〈0.05)。Arner-Lindholm疗效评价,优14例,良4例,差0例,优良率100%。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无跟腱再次断裂发生,踝关节跖屈、背伸功能较好,拇趾活动无不良影响。结论:拇长屈肌腱重建跟腱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能够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症状,恢复患足的功能,具有疗效确切、手术安全、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值得临床在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时推广应用,尤其是对于对活动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

  • 标签: 肌腱转位 陈旧损伤 跟腱断裂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拇长屈肌腱修复慢性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总结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慢性跟腱断近止点裂患者38例(38足),围术期护理的重点问题及康复护理要点。结果38例患者均功能恢复良好,均未出现跟腱再断裂。结论慢性跟腱缺损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

  • 标签: 拇长屈肌腱 慢性跟腱断裂 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45例高度近视和黄斑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血管造影部分的实际面积和最小距离和角度患者。结果黄斑部的实际面积经手术治疗,效果得到良好发展。结论视网膜的方向是影响手术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术后的恶性发生。

  • 标签: 黄斑 手术治疗 视网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2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54~79岁[(63.9±6.8)岁]。均采用肩关节镜下LHBT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术后12个月根据MRI的Sugaya分级标准评定肩袖愈合情况。观察LHBT脱位或回缩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3.8)个月]。术后3个月肩关节主动前屈162.5(160.0,170.0)°,外展170.0(160.0,170.0)°,较术前的90.0(73.8,120.0)°、85.0(70.0,112.5)°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3个月外旋60.0(48.8,70.0)°,与术前的50.0(37.5,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主动前屈170.0(160.0,175.0)°,外展170.0(170.0,177.8)°,外旋60.0(48.8,70.0)°,与术后3个月比较,肩关节活动角度未进一步改善(P均>0.05)。术后3个月肩关节VAS为1.0(0.8,2.0)分,UCLA评分为23.0(23.0,25.0)分,ASES评分为79.1(72.9,83.3)分,较术前的7.0(8.0,9.0)分、9.0(10.0,14.0)分、25.0(16.6,31.6)分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VAS为0.0(0.0,1.0)分,UCLA评分为33.0(31.0,35.0)分,ASES评分为91.6(86.6,93.3)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UCLA评分和ASES评分进一步改善(P均<0.05),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 UCLA 评分优6例,良16例。术后12个月MRI提示16例肩袖肌腱连续性良好,愈合率为72.7%;6例冈上肌腱部分撕裂,再撕裂率为17.3%。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LHBT无脱位或向远端回缩,2例伴有肩关节前方疼痛。结论肩关节镜下LHBT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肩袖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肩损伤 腱损伤 关节镜检查
  • 作者: 陈俊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35期
  • 机构: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具体而言,有必要完成以下几个转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利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50~75岁[(62.5±4.8)岁]。在关节镜下利用LHBT行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记录和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肩-肱距、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借助MRI评估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肩袖再撕裂发生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5个月[(18.2±4.3)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为(149.5±7.8)°,外展为(162.0±6.6)°,外旋为(60.6±11.8)°,肩-肱距为(7.4±0.6)cm,VAS为1.0(0.0,1.0)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0.5±2.6)分,ASES评分为(90.8±4.2)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前屈:(73.8±5.3)°,外展:(85.8±5.5)°、外旋:(34.3±5.8)°,肩-肱距:(5.9±0.8)cm,VAS:6.5(6.0,7.0)分,Constant-Murley:(41.8±5.4)分,ASES评分:(41.4±6.1)分](P<0.01)。5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完好,7例患者重建结构小撕裂予以翻修,1例患者重建失败予以翻修,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率13%(8/64)。患者术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切口无感染。结论利用LHBT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减轻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检查 腱转移术 关节囊
  • 简介:摘要:眼外肌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综述眼外肌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通过调整眼外肌的位置和张力,手术可以纠正斜视、改善眼球运动功能。近年来,眼外肌手术在不同类型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研究的深入,眼外肌手术有望在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眼外肌转位手术,斜视,眼球运动障碍,临床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探讨重症肺炎患者俯卧通气的应用与护理,证明重症肺炎患者应用俯卧通气期间加强针对性护理的效果非常显著,即可显著改善呼吸力学指标,又能提升其满意度,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重症肺炎 俯卧位通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儿童完全性大动脉的治疗。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手术目的是矫正异常的血流通道,纠治血流动力学异常,将左心房内的血引人主动脉,右心房内的血导入肺动脉。

  • 标签: 儿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治疗
  • 简介:摘要一体化吊装作业的推广普及,有效降低了空中作业所带来的其他风险的概率。但是,在施工中我们发现,该作业项目受到电杆型号(杆高)、电杆坑离吊装机械的距离远近、作业场所的条件、环境,吊装机械吨位(型号)等因素的限制,使已经在地面装配好的电杆的横担、金具或其它设备的工作方向在起吊竖立后得不到有效控制。

  • 标签: 电力线路 电杆转向 工艺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婴儿大动脉患儿手术期间护理配合的质量。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3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间19例大动脉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手术配合体会。结果手术成功率达到80.9%。结论动脉调转术是复杂外科手术,需要通过多方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完备的手术物品准备,良好的温度控制和心肌保护,准确的手术器械配合是成功手术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动脉调转术 手术配合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眉区和耳后区的皮肤对比结构,设计出以颞浅动脉耳后支为蒂的耳后发际皮瓣,眉再造,为临床整容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方法:解剖经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颅标本45侧,以耳廓前缘根部前上方1.5cm处为定点(A点)测量颞浅动脉在耳后上方的分支。取新鲜头颅标本2例,在眉毛和耳后区取皮肤做石腊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两个部位的结构特点和毛根的特点。结果:颞浅动脉耳后支的可游离长为(13±1.8cm)大于A点至眶上缘中点的距离(11.5±1.5cm);耳后区皮肤毛发结构与眉区皮肤结构相近(毛发斜行)与受区原形相配。结论:以颞浅动脉耳后支为蒂发际皮瓣眉再造可以A点为旋转轴点。

  • 标签: 发际皮瓣眉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解剖矫治术后的矫正型大动脉(ccTGA)患者的长期结果探索解剖矫治策略。方法回顾2004年8月至2019年5月我院连续行解剖矫治手术的共120例矫正型大动脉患儿临床资料,通过电话随访并预约返院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获取患者术后中长期结果。36例合并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异位心或右心室功能不良(8例三尖瓣下移畸形,3例右心室发育不良)接受半Mustard+Rastelli+双向Glenn手术(一个半心室矫治组),年龄(4.6±2.2)岁,体质量(17.7±5.9)kg,中随访时间49个月(20~84个月);49例接受Senning+大动脉调转术(AS组,13例合并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36例单纯ccTGA),年龄(3.4±2.7)岁,体质量(17.7±11.4)kg,中随访时间46个月(18~108个月);24例合并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及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患者接受Senning+Rastelli术(RS组),年龄(5.7±4.3)岁,体质量(19.1±8.6)kg,中随访时间35个月(7~84个月);14例合并远离性室间隔缺损及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患儿接受双动脉根部调转(DRT)+Senning术(DS组),年龄(6.9±4.8)岁,体质量(23.0±12.9)kg,中随访时间98个月(72~145个月)。结果术后院内死亡6例,随访死亡2例,总体5年生存率(84.0±6.0)%,10年生存率(84.0±6.0)%。术后永久性起搏器置入6例。远期解剖三尖瓣中量及以上反流7例,其中一个半心室矫治组4例,AS组2例,RS组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一个半心室矫治组0.61±0.09,AS组0.63±0.08,RS组0.59±0.01,DS组0.65±0.07。3例出现心功能衰竭,其中一个半心室组1例(3.13%),AS术1例(2.13%), RS术1例(4.17%)。远期再次手术2例,总体5年免于再手术率(95±11.8)%,10年免于再手术率(89.0±11.8)%。针对36例单纯ccTGA患儿,根据是否行肺动脉环缩术分为一期解剖矫治和分期矫治2个亚组,一期矫治组术后LVEF明显低于分期矫治组,(0.54±0.09)对(0.65±0.08),P=0.00;一个半心室矫治组术后再手术率明显少于RS组(0对13.6%,P=0.03)。结论对于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异位心或右心室功能不良患儿,一个半心室矫治能够降低心房板障梗阻率,延长右心室肺动脉外管道使用时间。单纯ccTGA患儿出现三尖瓣少量及以上反流时行肺动脉环缩术训练左心室,二期行双调转手术是理想的解剖矫治策略。合并远离型室间隔缺损/左心室流出道狭窄(LVOTO)的ccTGA患儿,Mustard或Senning+DRT是可选择一种解剖矫治术式。

  • 标签: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心脏外科手术 解剖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