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Friendly骨水泥股骨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科因股骨颈骨折使用Friendly股骨行髋关节假置换的老年患者(68~85岁)共31例,股骨固定采用第四代骨水泥技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髋关节X线片,评价骨水泥质量A级29例、B级2例、无C、D级.所有患者均无髋关节脱位发生.所有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均为阴性.双下肢长度差异为(3.4±1.8)mm.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5±10.结论Friendly骨水泥股骨通过其在设计和固定上的改进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置换中所遇到的软组织平衡困难和固定困难等问题.

  • 标签: Friendly骨水泥股骨假体 股骨颈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周围骨折的原因、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周围骨折患者共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其骨折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所有股骨周围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均愈合,愈合率为100%,且骨折固定确切,未出现骨折片移位现象,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应针对不同的股骨周围骨折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人工关节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32-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骨水泥型)与对照组(生物型),每组患者人数相同各43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优良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具有极高安全性,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型假体 骨水泥型假体 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用于治疗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的二种常用治疗方式的优缺点。方法本研究是基于2003年到2008年57例接受过外科治疗的股骨近端转移瘤患者。结果总失败率为10.3%。在组,失败率为8.3%,内固定组,失败率为13.6%。2年内的再手术率的风险组为18%,内固定组为27%。结论股骨近端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治疗中要优于内固定组。

  • 标签: 股骨近端转移瘤 病理性骨折 假体 内固定
  • 简介: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骨折日见增多,尤其是老年股骨颈骨折为多见,约占老年骨折总发病率的68.41%,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我科1986~1999年共收治70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123例,其中施行人工股骨头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16例,术后随访8~20个月,护理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人工假体置换 护理 临床资料 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周围骨折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对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周围骨折进行手术,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加锁定钢板固定术、环抱器固定术以及锁定钢板固定术等几种手术方法。结果7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骨折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前髋关节Harris平均分值为84分,术后髋关节为78分,无骨折不愈合、松动、感染及深静脉栓塞形成。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周围骨折的处理,应根据骨折类型、骨骼的质量及患者的经济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髋关节 股骨假体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外科手术中应用骨水泥型的和生物型的效果。方法对98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知情同意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仅应用骨水泥型的进行置换,而实验组患者应用生物型进行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的伤口引流量,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再入院率以及死亡率上的数据差异不大(P>0.05)。结论生物型的人工固定性稍差,更利于关节功能的重建,而骨水泥型的连接较为牢固,临床上需根据患者情况,慎重选择。

  • 标签: 假体 骨水泥型 生物型 股骨颈 老年 骨折 手术 效果
  • 简介:近年来,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的广泛开展,股骨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femoralfractures,PFF)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报道:股骨周围骨折发病率是约4.1%[1-3];而生物型和THA翻修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周围骨折在THA翻修病例中的发生率约在6%左右[4],在所有翻修原因中,处于松动和

  • 标签: 假体周围骨折 股骨上段 假体松动 生物型假体 骨质疏松 ARTHROPLASTY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周围骨折的的术后护理措施及实施效果。方法针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共收治80岁以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16例患者的护理全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股骨固定可靠,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无切口局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周围骨折的术后护理措施得到良好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目的:报告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置换25年后的翻修病例,总结股骨远端肿瘤型因远期松动而再次行翻修手术的结果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3例因股骨远端肿瘤型置换术25年后松动,在本院行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膝关节周围疼痛、行走困难等)、影像学表现(X线示松动移位及翻修后体位置)、手术方法及技巧、术后功能恢复等,3例翻修术后随访至少5年。结果3例翻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周围疼痛缓解,术后X线示关节位置可,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根据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3例术后功能评分分别为70%、80%及73.3%,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同时也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肿瘤型体长期使用,可出现松动、感染及排异等并发症。肿瘤远期松动行翻修时,取出松动的及骨水泥较容易;初次置换术后,周围会形成大量瘢痕组织甚至生物膜,生物膜切除应尽量彻底;翻修时患者多有软组织缺损,应准备肌瓣转移术。

  • 标签: 股骨肿瘤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人工关节 再手术 骨肿瘤 髋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松动伴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新疆沙雅县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接受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选取股骨柄松动并伴有股骨缺损且仅翻修股骨者,排除感染、髋臼问题、严重内科疾病及骨质疏松者,最终纳入病例104例,其中采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者归入观察组(n=52),采用水泥型翻修柄者归入对照组(n=52)。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功能评分。两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结果两组随访时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对照组:t=10.045、18.185、15.162,均为P<0.05;观察组:t=13.445、23.741、17.324,均为P<0.05)。两组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t=48.714,P<0.05;观察组:t=78.556,P<0.05)。观察组随访时Harris评分、ADL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t=5.267、5.205、3.976,均为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8.561,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t=4.917、4.398,均为P<0.05)。观察组优良率(98.1%)高于对照组(44.2%),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对照组(13.5%)(χ2=36.728、4.875,均为P<0.05)。结论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松动伴骨缺损的中期随访效果肯定,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髋假体 股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钢缆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周围B1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例Vancouver分型B1型股骨周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行钢缆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含有假股骨骨折近端用锁定螺钉作单侧骨皮质固定+2处钢缆固定,不含股骨骨折远端作双侧骨皮质锁定螺钉固定,必要时植骨促进骨愈合。结果术后患者可早期起床运动,随访8个月~4年,6例周围骨折均获得愈合,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未见松动。结论股骨周围骨折B1型骨折大多为斜型骨折,钢缆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周围骨折简单有效,固定效果确切,根据骨缺损情况辅以植骨,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假体周围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骨折内固定术 钢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术中保留股骨、单纯行髋臼侧翻修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2005~2012年间采用保留股骨、单纯行髋臼侧翻修的19例19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77岁,平均(63.4±9.8)岁。其中髋臼侧内衬磨损、无菌性松动、移位14例,髋关节胼付3例。骼臼骨折2例,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的5例,

  • 标签: 髋关节翻修术 股骨侧假体 疗效评析 髋臼侧假体翻修 临床 无菌性松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able-Ready索绑系统应用于不同类型股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股骨周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HA术后股骨周围骨折的79例患者,根据初次THA所使用的股骨类型,分为生物型组(47例)、骨水泥组(32例)。t检验或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χ2=0.855)、年龄(t=-1.132)、股骨周围骨折的温哥华分型(χ2=0.349)、住院时间(t=-0.872)、骨折愈合时间(t=-1.336)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生物型组的手术时间(t=-5.860)、术中出血量(t=-50.128)比骨水泥组少(P<0.05)。两组患者发生股骨周围骨折前的髋关节Harris疼痛评分(t=-1.897)、功能评分(t=1.7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评估Harris评分,疼痛情况(Z=-1.157)、功能情况(Z=-0.540)与受伤前比较,评分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畸形评分(t=-0.858)、关节活动度评分(t=-1.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生物型组出现共计7例并发症;骨水泥型组出现共计6例并发症,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6,P>0.05)。结论Cable-Ready索绑系统应用于生物型和骨水泥型股骨周围骨折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基本一致,但应用生物型的患者可节约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 标签: 髋假体 骨折固定术,内 再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周围骨折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21例患者用锁定钢板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周围骨折,患者出院后,进行9-12个月的随访,调查术后患肢负重功能的恢复时间,畸形情况,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对术后活动能力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患者肢体负重恢复时间平均约6.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约11个月,术后无恢复畸形,活动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周围骨折的疗效较好,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短,总体情况满意。

  • 标签: 锁定钢板 股骨头置换术 假体周围骨折
  • 简介: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的并于术中、术后出现股骨周围骨折患者,排除初次手术前已经出现骨折的患者,共纳入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68±19)岁(34-93岁),初次置换病因: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初次置换时股骨固定方式:骨水泥固定5例,其余8例病人为生物型周围骨折病因包括7例有明确外伤史(不慎跌伤或车祸)、6例为翻修术中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G型3例,AL型1例,B2型4例,B3型3例,C型2例。翻修时骨折固定方式:5例采用大粗隆再结合装置加钢缆固定,7例使用钢板钢缆固定,1例病人使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固定。在各类分型中,2例C型股骨周围骨折使用钢板钢缆固定骨折端,其余11例股骨均不稳定,仅1例使用骨水泥重新固定初次置换,余10例使用全涂层。通过Harris评分对患髋进行功能评价,X线或CT观察骨折愈合。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19)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1.1)月。Harris评分由术前13.0(4.0,25.0)提高至末次87.0(82.3,93.3)分,(Z=-4.34,P〈0.05)。异体皮质骨板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显示与宿主骨融合,所有病人末次随访均未见松动、脱位及感染。结论根据不同分型选择相应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钢板钢缆组合有效提高了稳定性;对于骨量不足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异体皮质骨固定以增加患者骨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周围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