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肺部危重并发症-孢子肺炎(PCP)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血液科接受HSCT后发生孢子肺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23例符合PCP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PCP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221 d;影像CT以弥漫性磨玻璃样渗出影为主。血清β-1,3-D葡聚糖(BDG)中位数为894.25 ng/L,共有91.3%的患者大于60 ng/L;60.9%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1×109/L;65.2%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200/μL。21例患者在肺泡灌洗液mNGS中检测到孢子属序列,15例患者为混合感染。治疗上给予TMP-SMX抗孢子后18例患者好转出院,5例死亡。结论HSCT后患者并发PCP为肺部急症,进展较快,常合并混合感染,血清BDG升高对PCP诊断具有指导意义,肺泡灌洗液中二代测序(mNGS)对孢子敏感性高,及早进行肺泡灌洗,有助于早期诊治,明显降低病死率;PCP患者进展为需要机械通气及高流量吸氧提示预后不佳。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肺孢子菌肺炎 肺泡灌洗液 肺部并发症 临床分析 糖皮质激素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重症孢子肺炎(PJ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86例PJ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氧合指数将患者分为2组:重症组[氧合指数≤300 mmHg(1 mmHg=0.133 kPa)]49例,非重症组(氧合指数>300 mmHg)37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PJP患者86例,中位年龄(P25,P75)为52.0(39.0,65.0)岁,男47例(54.7%)。基础疾病以肾移植(33例,38.4%)、肾脏疾病(18例,20.9%)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7例,19.8%)最常见。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年龄、发生高热比例、呼吸频率、肺部湿啰音者比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降钙素原、合并细菌感染者比例显著增加(P值均<0.05),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OR=1.045,95%CI:1.011~1.081,P=0.010)、血清白蛋白水平低(OR=0.806,95%CI:0.720~0.930,P<0.001)和呼吸频率快(OR=1.314,95%CI:1.125~1.535,P=0.001)为重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应用无创通气(20.4%比0.0%)和有创机械通气(4.1%比0.0%)、医院获得性感染(36.7%比10.8%)比例更高,病死率更高(20.4%比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IV阴性重症PJP患者病死率高。老年人、低白蛋白血症、呼吸频率快为重症PJP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关注。

  • 标签: 重症 肺孢子菌肺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孢子肺炎(pneumocystic carinii pneumonia,PCP)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并发PCP的受者,纳入PCP组8例;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从同期肝移植受者中,与PCP组按1:4比例选取未并发PCP的受者,纳入对照组32例。收集并统计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并发PCP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此期间共完成385例次肝移植,受者手术后PCP发病率为2.1%(8/385)。PCP组均为男性;年龄(52.63±12.99)岁(27~69岁);发病时间为肝移植术后(19.88±13.22)周(9~50周);其中良性肝脏疾病2例,肝脏恶性肿瘤6例;所行术式均为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单因素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术后并发PC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会增加PCP的发病风险。针对此类高危受者,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唑可能有效地降低肝移植术后PCP的发病率。

  • 标签: 肝移植 肺孢子菌肺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艾滋病并发孢子肺炎重症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8月为时限,以接受治疗的艾滋病PCP重症患者80例为对象,依据不同干预方案分设2组对照研究,各为4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前提下试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的对比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

  • 标签: 艾滋病 肺孢子菌肺炎重症 集束化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膜氧合(ECMO )在肾移植受者术后耶氏孢子肺炎(PJP)导致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接受ECMO支持的术后确诊耶氏孢子肺炎导致重度ARDS的9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总结行ECMO支持的时机、治疗期间并发症及ECMO运行情况。结果9例确诊PJP的受者均采用静脉-静脉(V-V)ECMO模式,ECMO开始前的氧合指数25~92,从入院至开始ECMO辅助的时间5.56 d(1~17 d)。除1例因腹腔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其余8例均成功撤机,1例因撤机后并发脓毒血症死亡,最终存活7例。成功撤机的8例受者中,V-V ECMO支持时间215.5 h(131~288 h)。存活的7例受者中,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较发病前恶化,无致命性并发症发生。结论ECMO是肾移植术后耶氏孢子肺炎导致重度ARDS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建议早期积极应用ECMO以改善受者预后。

  • 标签: 肾移植 体外膜氧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孢子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PCP)的临床特征,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PCP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及治疗转归。结果7例患儿中,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6.09±3.80)岁。6例患儿既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平均使用时间(80±30)d,1例虽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史,但最终确诊为免疫缺陷病。7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肺部体征轻而胸部影像学重;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淋巴细胞计数不同程度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革兰阴性脂多糖轻度升高或正常,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PaO2/FiO2明显降低;所有患儿均合并不同程度心、肝及消化道损害。孢子感染均由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确诊,其中1例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出,余6例经血液mNGS检出。7例患儿入PICU后均给予机械通气、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连续性肾脏替代等治疗。所有患儿院外均无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Z),1例患儿入PICU前已确诊PCP并给予TMP-SMZ治疗20 d,余6例入PICU后开始TMP-SMZ治疗。最终,1例治愈,3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后死亡。平均住院(11.28±8.78)d,平均住院费用(7.8±2.4)万元。结论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PCP患儿通常有基础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以发热、干咳及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进展快,病死率高,应早期行血液mNGS确诊PCP,及时给予TMP-SMZ治疗;对高度怀疑而无条件进行病原学检查者可给予TMP-SMZ预防治疗。

  • 标签: 肺孢子菌肺炎 宏基因二代测序 复方磺胺甲噁唑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孢子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PCP)的临床特征,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PCP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及治疗转归。结果7例患儿中,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6.09±3.80)岁。6例患儿既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平均使用时间(80±30)d,1例虽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史,但最终确诊为免疫缺陷病。7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肺部体征轻而胸部影像学重;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淋巴细胞计数不同程度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革兰阴性脂多糖轻度升高或正常,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PaO2/FiO2明显降低;所有患儿均合并不同程度心、肝及消化道损害。孢子感染均由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确诊,其中1例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出,余6例经血液mNGS检出。7例患儿入PICU后均给予机械通气、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连续性肾脏替代等治疗。所有患儿院外均无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Z),1例患儿入PICU前已确诊PCP并给予TMP-SMZ治疗20 d,余6例入PICU后开始TMP-SMZ治疗。最终,1例治愈,3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后死亡。平均住院(11.28±8.78)d,平均住院费用(7.8±2.4)万元。结论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PCP患儿通常有基础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以发热、干咳及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进展快,病死率高,应早期行血液mNGS确诊PCP,及时给予TMP-SMZ治疗;对高度怀疑而无条件进行病原学检查者可给予TMP-SMZ预防治疗。

  • 标签: 肺孢子菌肺炎 宏基因二代测序 复方磺胺甲噁唑 儿童
  • 简介:摘要孢子肺炎是免疫低下人群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易造成进行性缺氧、急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孢子肺炎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快速、准确的微生物学诊断对于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极其重要。近年来研究显示,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可应用于孢子检测,具有快速、全面、灵敏度高等优点,其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并发孢子肺炎采取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76例艾滋病并发孢子肺炎患者,均来源于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均有38例。观察组采取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对比两组血氧饱和度( 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变化和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pO2、PaO2值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比对照组的73.68%高(P<0.05)。结论:艾滋病并发孢子肺炎采取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能有效控制感染,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和换气功能,临床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肺孢子菌肺炎 艾滋病 克林霉素 复方磺胺甲噁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军团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经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为嗜军团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军团感染的重症患者需联合使用抗生素且疗程长。

  • 标签: 嗜肺军团菌 重症肺炎 喹诺酮类 二代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军团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经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为嗜军团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病情好转出院 结论:军团感染的重症患者需联合使用抗生素且疗程长。

  • 标签: 嗜肺军团菌;重症肺炎;喹诺酮类;二代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孢子肺炎(PCP)患者对其血气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AIDS并发PCP患者共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SMZ-TMP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1周后两组疗效差异,并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血气指标[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计数(LYM)、CD4+T淋巴细胞数]。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SaO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LYM、CD4+T淋巴细胞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LYM、CD4+T淋巴细胞数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AIDS并发PCP患者采用SMZ-TMP联合克林霉素治疗效果良好,能改善血气指标及免疫功能,对其预后康复有利。

  • 标签: [] 复方磺胺甲噁唑 克林霉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孢子菌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治疗艾滋病并孢子肺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选择在2020年8月至2021年8间于本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孢子肺炎的50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一组为单一组,使用复方磺胺甲嗯唑分散片治疗;一组为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加用克林霉素治疗,然后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数和血清白蛋白以及乳酸脱氢酶。结果 在治疗后显示,联合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清白蛋白高于单一组,而乳酸脱氢酶水平则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而单一组治疗有效率为76.00%,联合组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00%,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 临床中对艾滋病合并抱子肺炎患者采取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治疗的效果显著,并且可以改善血气指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艾克林霉素 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 艾滋病 肺孢子菌肺炎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患者男,15 岁。阴囊白色丘疹、鳞屑2周。皮肤镜:红色背景下,可见白色圆形结构,表面见白色粉末状鳞屑,中央可见裂痕,刮除鳞屑可见红色基底。刮取皮屑镜检见大量菌丝及孢子,沙氏培养基培养见白色粉末状菌落生长。挑菌落镜检见梭形大分生孢子,鉴定为石膏样小孢子。诊断:阴囊癣。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Terbinafine Hydrochloride Cream)(兰美抒)(Novartis Consumer Health SA,进口药注册证号:H20170081)外用治疗2周后痊愈。文献回顾: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文和外文数据库,查找阴囊癣的相关文献,近10年报道的阴囊癣的文献共8篇,9例患者。结论:石膏样小孢子感染所致的阴囊癣好发于我国青春期免疫功能正常男性,真菌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石膏样小孢子所致的阴囊癣对特比萘芬及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

  • 标签: 阴囊癣 石膏样小孢子菌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探讨腺癌和鳞癌患者肠道群结构的多样性及构成。采用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组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肺癌患者共27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同期招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HC)共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收集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样本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肺癌患者分为腺癌组(AC,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和鳞癌组(SCC,纳入8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提取粪便样本基因组DNA,对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PCR扩增,通过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应用QIIME分析肠道群结构。采用方差分析、χ²检验、K-W检验等方法分析3组人群间性别、年龄、α多样性、群相对丰度差异等的差异。AC、SCC和HC三组的年龄分别为(58.74±9.27)岁、(63.38±6.12)岁和(55.65±7.79)岁;AC、SCC和HC三组间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和年龄分别为:χ2=5.155,P=0.076;F=2.598,P=0.086)。三组间肠道群α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F=0.616,P=0.545;F=2.484,P=0.095),β多样性分析显示AC、SCC与HC 三组间肠道群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物种差异分析显示,AC与SCC组均存在优势属,巨球型属(H=7.855,P=0.020)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H=7.426,P=0.024)在AC患者肠道中富集,而肠球菌属(H=8.400,P=0.015)、韦荣球菌属(H=9.957,P=0.007)和Eubacterium_eligens_group属(H=10.514,P=0.005)在SCC患者肠道中富集。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腺癌与鳞癌患者肠道群结构无显著性差异,但腺癌与鳞癌具有各自独特的群。这种肠道微环境的失衡,对研究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胃肠道微生物组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感染病例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疗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感染患者作研究对象,病例数48例,开展时间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并采用PCR法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耐药情况进行检测,与经典毒力肺炎克雷伯耐药性进行比较。结果: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感染病例临床特点为社区获得性感染,伴随泌尿系统感染8例、肝脓肿37例。患有糖尿病15例、肺部感染20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头孢曲松钠的耐药率显著低于经典毒力肺炎克雷伯(P<0.05)。结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感染病例临床特点为社区获得性感染,且伴随其它系统感染、基础疾病,需要根据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做好抗感染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 标签: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特点 耐药性
  • 简介:摘要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因严重升高的皮质醇水平,容易继发细菌及机会性致病原,如隐球菌、曲霉、耶氏孢子和奴卡的严重感染,是病死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报道一例严重的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的老年女性,继发致死性耶氏孢子、巨细胞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旨在加深对于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继发感染的综合管理和诊治的理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是经典肺炎克雷伯的一种高毒力变异体,可在免疫功能健全宿主引起严重感染,具有致病性强、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目前,高毒力肺炎克雷伯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给公共卫生安全和临床医疗带来重大挑战。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高毒力肺炎克雷伯的荚膜多糖、铁载体、脂多糖和黏附素及新近发现的Ⅵ分泌系统等毒力因子进行阐述,有助于加深对该致病机制的理解与认识。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毒力因子 致病性
  • 简介:摘要高毒力肺炎克雷伯(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可以感染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脓肿合并多部位侵袭性感染,即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肝脓肿综合征。近年来,耐碳青霉烯hvKP的检出率逐渐升高,给临床诊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关于hvKP肝脓肿的发病机制、肺炎克雷伯的高毒力及高耐药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对hvKP菌株的鉴定及毒力检测技术仍需改进,现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高毒力与耐药机制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肝脓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院2017-2019年度肺炎克雷伯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对2017-2019年度从医院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鉴定的3400株肺炎克雷伯的药敏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2017-2019年度分离到3400株肺炎克雷伯,其中65.1%来自痰标本,33.0%来自内科,53.6%来自60岁及以上人群。2017-2019年耐药率最高的药物均为头孢曲松(58.8%,56.0%,46.2%)。结论:肺炎克雷伯的耐药性在2017-2019年度逐年下降,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