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管胸膜瘘是胆道系统与胸膜腔之间的病理性交通,是肝胆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该病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胆汁性胸水、胸闷、呼吸困难,CT、MRI检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主要有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胆管胸膜瘘修补术等。由于胆管胸膜瘘症状隐匿且临床较少见,常被误诊、漏诊,现报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例胆管胸膜瘘患者。

  • 标签: 胆管胸膜瘘 胆管结石 胸腔积淤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内吻合"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口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4例肝内胆管结石伴狭窄行胆管"内吻合"及胆肠吻合引流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行术中胆道镜取石,其中26例行萎缩纤维化肝段切除。术中发现左肝外叶及属支胆管口狭窄27例,尾叶胆管口狭窄22例,右肝前叶胆管口狭窄3例,右肝后叶胆管口狭窄8例,以及左右肝多肝疫联合狭窄14例。手术时间为180~360 min,平均(243±31) min;术中失血100~600 ml,平均(150±26)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0±2.2) d;残石率8.1%;出现并发症14例(18.9%),其中出血2例、胆漏1例、切口感染4例,胸腔积液13例、少量腹腔积液5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未出现Clavien-Dindo Ⅲa级以上并发症;本组7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2±3.6)个月,效果优良。结论胆管"内吻合"是解除肝内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术中保护肝组织、降低术后残石率。

  • 标签: 胆结石 胆管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外壳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0.1-2020.9月期间入院的100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就两组患者临床外科治疗措施进行研究,基于患者病情差异对其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措施,并进行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残留情况以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治疗结束后结石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按照本文给出的方案进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仅有14.1%的患者存在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患者在接受手术后,不仅有较小的创伤,而且有较少的并发症,患者能够快速康复。结论 通过本文给出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措施,能尽可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降低结石复发概率,同时患者能够快速康复,本文给出的方案有出色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并发症 治疗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结石移除术治疗妊娠期有症状的胆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1例妊娠期有症状的胆管结石患者,采用非放射性(即内镜超声引导)的ERCP手术治疗。术中采用选择性胆管插管,置入内镜导丝,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形态,再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沿导丝置入腔内超声检查(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的超声小探头,观察记录胆总管结石情况,取出探头后,通过网篮或球囊取石,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匀速低压冲洗胆总管,并再次置入探头以确认胆总管结石取净。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治疗,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术前与术后48~7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ERCP后经取石网篮和取石球囊取出结石,取除结石数量与IDUS探头扫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相符,术毕放置鼻胆引流管。8例患者因结石较大,需行柱状球囊乳头扩张或机械碎石术,而孕妇不能采用常规镇静或麻醉,故予留置胆道塑料支架,待分娩后再予相应治疗。6例患者发生ERCP术中并发症,其中5例程度较轻。3例患者ERCP术后出现腹痛,无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24 h内疼痛消失;2例患者出现轻度胰腺炎,保守治疗效果良好;1例患者术后出现中度迟发性出血,及时发现后予内镜下钛夹夹闭止血治疗后好转。结论非放射性ERCP治疗妊娠期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胆总管结石病 腔内超声检查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病变相对长度鉴别浸润型肝外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浸润型肝外胆管癌及23例经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肝外胆管炎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MR和(或)CT增强扫描。以影像表现胆管壁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为病变范围,测量计算病变长度及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并观察偏心性狭窄及受累管腔规则性。采用t检验分析肿瘤组与炎症组病变长度和病变/肝外胆管长比值的差异,采用连续校正χ²检验比较肝外胆管癌组与胆管炎组偏心性病变和不规则病变的差异。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肝外胆管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的诊断效能。结果肝外胆管癌与胆管炎患者的病变长度分别为(22.01±1.86)、(47.36±2.81)mm,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分别为0.26±0.02和0.54±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肝外胆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长度/肝外胆管长度比值诊断肝外浸润型胆管癌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以<0.40为临界值,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82.6%。肝外胆管癌与胆管炎患者间病变呈偏心性及病变胆管管腔不规则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外胆管病变相对长度鉴别浸润型肝外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炎症具有较大价值。

  • 标签: 胆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癌(IC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071例行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79例,女692例;年龄为(53±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患者入院后均完成详细术前检查。对于区域性结石,行解剖性肝切除术。对于弥漫性结石,切除局限于肝段或肝叶的区域性毁损病灶,必要时行肝胆管切开取石术和(或)胆道镜取石。当肝门部胆管存在严重狭窄影响胆道引流时,行肝胆管空肠吻合术、胆管狭窄成形术等。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ICC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数表示。连续性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时根据临床常用参考值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佳截断值进行转换。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1 071例患者术前检查: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为8.2年(0~27.0年),CA19-9为(163±87)U/mL,癌胚抗原为(5.0±2.1)μg/L,左半肝、右半肝、双侧肝叶、肝总管或胆总管结石分别为545、245、228、53例,226例伴有胆管狭窄,172例伴有肝段萎缩。1 071例患者中,595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272例行局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143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术,61例行胆肠吻合术。26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残留狭窄胆管,74例术后残留胆管结石。(2)随访情况:1 07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6±1.5)年。1 071例患者中,92例发生ICC,发生率为8.590%(92/1 071);其中32例、66例、90例患者术后3、5、8年内发生ICC,发生率分别为2.988%(32/1 071)、6.162%(66/1 071)、8.403%(90/1 071)。(3)影响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构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与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以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7年为最佳截断值,将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转换为分类变量进行后续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939,2.654,1.903,2.361,95%可信区间为1.582~5.460,1.145~6.154,1.068~3.390,1.118~4.987,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43,2.469,1.922,2.202,95%可信区间为1.523~5.309,1.042~5.851,1.064~3.472,1.021~4.747,P<0.05)。结论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存在发生ICC的风险;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石症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癌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胰胆管成像在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余姚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疑似胆管结石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声、多层螺旋CT、MR胰胆管成像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比较超声、多层螺旋CT、MR胰胆管成像对胆管结石的诊断结果,分析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140例疑似胆管结石患者中,10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胆管结石。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MR胰胆管成像对胆管结石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00%(97/100)、95.00%(38/40)、96.43%(135/140),均高于超声检查的87.00%(87/100)、80.00%(32/40)、85.00%(119/140)及多层螺旋CT检查的89.00%(89/100)、77.50%(31/40)、85.71%(120/140)(χ2=6.794、4.114、10.854,4.916、5.165、9.882,均P<0.05)。经一致性分析,MR胰胆管成像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而超声、多层螺旋CT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中等。结论在胆管结石诊断时,MR胰胆管成像的诊断准确性优于超声、多层螺旋CT,其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减少胆管结石的漏诊、误诊。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诊断 超声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胰胆管成像 灵敏度 特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