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低氧处理对脐带中有核细胞(total nucleated cell, TNC)、干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集脐带10份,每份分为2组即空气氧组与低氧组,检测每个样本的白细胞数并作为TNC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CD34+细胞)、T淋巴细胞(CD3+细胞)占CD45+细胞的比例,计算出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数值。应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别比较空气氧组与低氧组在TNC数、干细胞比例、T淋巴细胞比例、干细胞数、T淋巴细胞数方面的差别。结果 1. 空气氧组、低氧组TNC数分别为(13.12±1.89)×109/L、(12.57±1.63)×109/L,低氧组TNC数低于空气氧组(P =0.001)。2. 两组在干细胞比例、T细胞比例、干细胞数、T细胞数方面均无差异(P >0.05)。结论 空气氧处理有利于提高脐带中的TNC数,而不会改变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数。

  • 标签: [] 空气氧 低氧 有核细胞 干细胞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减低强度预处理非亲缘脐带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CD40配体基因(CD40LG)突变引起的高IgM综合征(HIG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由CD40LG突变引起的3例HIGM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和UCBT治疗的预后。以“CD40配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40 ligand deficiency”“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1年2月的文献,总结该病的移植供者选择、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及预后因素。结果3例男性患儿均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起病,基因检测均为CD40LG突变。3例患儿移植前年龄分别为1.0、1.4及0.5岁,均采用白消安、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的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脐带干细胞与患儿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度分别为8/10、10/10及9/10。3例患儿在移植后14 d均达到完全供者细胞嵌合,均发生了Ⅰ度皮肤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截至末次随访,3例患儿分别为移植后33、18及18个月,均无病生存。文献检索到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4篇。文献报道共258例CD40LG突变的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供者类型以同胞相合供者[30.6%(79/258)]及非亲缘相合供者[40.3%(104/258)]为主,干细胞来源以骨髓[50.8%(131/258)]为主,预处理方案以清髓性预处理[66.7%(172/258)]为主,移植后总体生存率为70.9%(183/258),移植前存在肺损伤、肝脏并发症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14例UCBT患儿中2例植入失败、2例混合嵌合、3例移植后死亡。结论UCBT治疗CD40LG突变引起的HIGM安全有效,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CD40配体 脐血干细胞移植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与子代相同的遗传物质且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可用于评估各种因素对子代早期发育造成的远期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来自肥胖及糖代谢异常产妇的脐带MSC存在异常表型,我们重点介绍了孕期糖代谢异常对脐带MSC功能的影响。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怀孕期间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移植方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卵巢损伤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和增殖,探讨最佳移植途径。方法取8周龄ICR雌性小鼠12只,采用环磷酰胺(CTX)200 mg/kg+白消安(BUS)3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方式建立卵巢损伤小鼠模型;采用慢病毒转染途径构建标记有荧光素酶(Luc)的UCMSCs;将卵巢损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尾静脉移植(2×106个细胞)和单侧卵巢局部移植(2×105个细胞),移植后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IVIS)技术示踪UCMSCs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及增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FSH水平[(17.971±0.311) μg/L]显著高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4.420±0.622) μg/L]、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E2水平[(320.321±8.682) ng/L]显著低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75.383±19.40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6、4.800,P<0.05);卵巢局部移植Luc-UCMSCs后在小鼠卵巢部位可观察到荧光信号(d1:2.61×105±0.33、d2:1.35×105±0.23、d3:3.09×105±0.29、d4:4.12×105±0.43),其余部位未见荧光信号,并且在移植第2天开始荧光信号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1、8.311、4.562,P<0.05),第5天信号消失,而尾静脉移植组小鼠在移植后7 d内各部位均未见到明显荧光信号。结论UCMSCs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可以在小鼠受损的卵巢局部聚集并存活,与尾静脉注射比较,卵巢局部注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卵巢 活体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心血管疾病逐渐增多,缺血性肠病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临床常规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治疗、血管介入以及外科手术干预,治疗效果并不让人十分满意,而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在时时刻刻困扰着我们。近年来,随着生物疗法的不断拓展,干细胞移植为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脐血干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住院行HUC-MSCs移植治疗的15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移植前及移植后10年时空腹血糖、HbA1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空腹C肽、胰岛素使用剂量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结果移植后,发现1例患者(6.67%)合并肿瘤(乳腺癌),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均在1周后因低血糖频发而出现日胰岛素总量减少,半年后有4例(26.67%)停用胰岛素治疗,其中1例(6.67%)至今未使用胰岛素且GADA转阴,剩余3例(20.00%)均在移植后3~5年内再次使用胰岛素,但是日胰岛素总量较移植前显著减少[(18.00±1.00)U对(29.00±1.73)U, P<0.01]。未停用胰岛素的11例(73.33%)患者日胰岛素总量亦较移植前显著减少[(18.09±0.83)U对(29.64±0.89)U, P<0.01]。所有患者移植后的MAGE较移植前明显减少[(6.14±0.25)mmol/L对(9.72±0.32)mmol/L, P<0.01],空腹C肽水平较移植前明显改善[(0.91±0.03)nmol/L对(0.11±0.01)nmol/L, P<0.01]。而移植前后空腹血糖、HbA1C无明显差异。结论HUC-MSCs能更好地恢复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血糖波动,对1型糖尿病可能具有远期疗效,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有望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一种有效策略。

  • 标签: 干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1型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超声检查对胎儿脐带管前置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本单位2019.01~2020.12间确诊脐带管前置的18例孕妇检测报告作为研究样本,经产前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最终的检出率与误漏诊率情况。结果:18例脐带管前置孕妇中,正确检出15例,阳性检出率83.33%;漏诊者1例,漏诊率5.56%;误诊者2例,误诊率11.11%,其中误诊脐带脱垂1例(5.56%),误诊脐带先露1例(5.56%)。结论:产前运用超声检查技术,能够较好地检出胎儿脐带管前置问题;但超声检查仍旧存在一定误漏诊风险,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超声 胎儿 脐带血管前置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外泌体对大鼠肌腱损伤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培养hUC-MSC,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物,通过特定培养基促使细胞成骨、成软骨、成脂三向分化。使用外泌体分离柱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外泌体绿色荧光标记染料(PKH67)染色和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40只Wistar大鼠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建立跟腱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UC-MSC外泌体组(A组,在损伤部位注射100 μg外泌体)和对照组(B组,在损伤部位注射250 μl生理盐水),每组20只。术后4周,通过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肌腱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损伤组织中胶原蛋白Ⅲ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hUC-MSC在倒置显微镜下呈梭形,细胞经成骨分化后,出现立方体结节状结构,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分化后,细胞内部出现脂肪,油红O染色呈红色。成软骨分化后,细胞分泌大量氨基葡聚糖,阿利辛蓝染色强阳性。hUC-MSC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透射电镜下呈圆盘状、内部凹陷结构,Weste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q-PCR结果表明,A组TGF-β(4.887±0.767)、BMP-2(3.079±0.150)、VEGF(3.108±0.508)、FGF-2(4.211±0.52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1.000±0.062、0.918±0.129、1.004±0.103、1.010±0.169)(P<0.01),而IL-1β(0.697±0.037)、TNF-α(0.793±0.02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004±0.089、1.006±0.015)(P<0.01)。Western blot检测A组TGF-β(1.434±0.041)、BMP-2(1.798±0.177)、VEGF(1.552±0.113)、FGF-2(1.357±0.03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1.002±0.032、0.992±0.068、1.007±0.070、0.994±0.051)(P<0.01),而IL-1β(0.705±0.016)、TNF-α(0.840±0.04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000±0.016、1.003±0.040)(P<0.01)。免疫荧光显示,A组TGF-β、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P-2(2.278±0.208)、FGF-2(4.656±0.10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0.315±0.101、1.661±0.110)(P<0.05或0.01),IL-1β(1.677±0.947)、TNF-α(1.520±0.088)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4.296±0.291、2.373±0.273)(P<0.01)。A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规则且紧密,胶原蛋白Ⅲ的表达较为明显,而B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松散伴破损的瘢痕样愈合。结论hUC-MSC外泌体可促进大鼠损伤肌腱的修复,可能与其上调生长因子TGF-β、BMP-2、VEGF、FGF-2及胶原蛋白Ⅲ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腱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GC-ONFH)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建立GC-ONFH的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hUC-MSCs干预。6周后分离股骨头组织,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微型CT(Micro-CT)、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评价股骨头坏死、细胞凋亡、骨密度及凋亡相关蛋白mRNA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和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别为0(0/12)、83%(10/12)、17%(2/12)、50%(6/12),空骨陷窝率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01±1.238)%、(26.138±2.742)%、(10.229±2.658)%和(13.518±2.241)%,治疗组中空骨陷窝率和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模型组(F=13.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cro-CT结果显示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0.618±0.147)%、(0.250±0.130)%、(0.563±0.127)%、(0.358±0.057)%,骨小梁厚度分别为(0.448±0.086)、(0.218±0.082)、(0.418±0.059)、(0.292±0.051) mm,骨小梁间隙分别为(0.042±0.010)、(0.016±0.008)、(0.036±0.004)、(0.023±0.004) mm,骨小梁数量分别为(4.233±1.137)、(1.950±0.650)、(3.633±0.717)、(2.333±0.457)/mm,治疗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模型组(F=11.75、13.02、14.22、10.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cl-2 )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0.039)、(7.508±0.253)、(1.540±0.182)、(3.778±0.160),bcl-2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0.053)、(0.202±0.046)、(0.745±0.083)、(0.485±0.065),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0.045)、(8.917±0.238)、(1.694±0.189)、(4.250±0.164),qPCR检测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bax mRNA表达分别为(1.000±0.056)、(4.433±0.192)、(1.933±0.142)、(2.367±0.134),bcl-2 mRNA表达分别为(1.000±0.037)、(0.227±0.029)、(0.793±0.032)、(0.617±0.036),Caspase-3 mRNA表达分别为(1.000±0.062)、(4.467±0.393)、(1.800±0.180)、(2.600±0.131),模型组bcl-2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Caspase-3、bax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经hUC-MSCs干预后情况改善显著(F=67.74、54.68、104.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UC-MSCs可能通过调节bax、bcl-2、Caspase-3的表达,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有助于防治大鼠早期GC-ONFH。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 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采集人脐带,分离、培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至第6代,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免疫荧光标记。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8头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6)、干细胞组(MSCs)(n=6)及阿托伐他汀联合干细胞组(ATV+MSCs)(n=6)。MSCs移植后48 h两移植组各处死2头猪,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SCs存活率。术后1 d及术后6周分别进行超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术后6周取标本进行Masson三色法染色和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One-way ANOVA、LSD等分析。结果移植后ATV+MSCs组MSCs存活率[(223.8±28.5)个/高倍视野]显著大于MSCs组[(153.5±21.0)个/高倍视野,F=15.743,P<0.01]。术后6周ATV+MSCs组左室射分数[(59.3±2.6)%]显著高于Control组[(52.2±1.5)%,t=4.011,P<0.05]。术后6周ATV+MSCs组[(12.0±1.0)%]和MSCs组[(12.7±2.5)%]静息放射核素心肌灌注质量缺损百分率显著低于Control组[(17.7±0.6)%,t=4.341、3.831,P<0.01]。Masson三色法染色ATV+MSCs组纤维组织面积百分比[(14.0±2.4)%]显著低于MSCs组[(19.3±1.6)%,t=2.667,P<0.05]。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TV+MSCs组vWF阳性累计吸光度(A)值[(8 100.8±1 068.9)像素/高倍视野]显著高于MSCs组[(3 958.6±1 038.8)像素/高倍视野,t=6.921,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人脐带MSCs移植治疗猪心肌梗死,能增加移植MSCs存活率,减少瘢痕组织形成,增加毛细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增强MSCs移植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阿托伐他汀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修饰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蛋白质组学变化。方法将hUCMSCs分为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基因修饰组采用慢病毒介导PEDF基因修饰hUCMSCs,对照组为正常hUCMSCs,提取各组细胞蛋白;采用FASP酶切法制备蛋白质样本,进行液相-质谱联用仪检测,采用SWATH模式采集数据。根据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及相应蛋白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Reactome信号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5 361个可定量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慢病毒介导的PEDF基因修饰后差异表达倍数>1.5且P<0.05的蛋白共432个,其中上调蛋白219个,包括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F成员1(SERPINF1)(PEDF)、DEAD-box家族螺旋酶59(DDX59)、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等;下调蛋白213个,包括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COL18A1等。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纤维蛋白溶解、细胞外结构构建、转运蛋白活性调节、仲醇及胆固醇生物合成、辅酶代谢、肽酶活性调节等多种生物学进程;Reactome信号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涉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调节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运输和摄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磷酸化、细胞外基质构成、糖皮质激素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慢病毒介导PEDF基因修饰的hUCMSCs可通过调节多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变细胞外基质结构,调节与细胞增生、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

  • 标签: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蛋白质组学 新生血管性眼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细胞产业已成为当今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生命科技前沿探索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以羊水干细胞为研究载体,初步研究羊水干细胞的制备及检测方法,希望为羊水干细胞今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羊水干细胞 制备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SAP患者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分化的作用及参与炎症调节的机制。方法采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剖宫产的足月胎儿脐带4~5 cm,原代分离培养hUC-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和成脂、成骨染色。采集5例SAP患者外周血20 ml,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行诱导培养出DCs,根据培养方式不同分为DCs组、hUC-MSCs+DCs组、hUC-MSCs+DCs+NS398组(NS398为NF-κB下游调控基因COX-2的特异性抑制剂)。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测定细胞培养24 h上清液中的IL-1β、IL-1α、IL-2、IL-6 、IL-10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IKKα及NF-κB-p65蛋白表达量。结果成功培养出hUC-MSCs,其表面标志物CD90、CD105、CD73表达阳性,并可向脂肪细胞、骨细胞分化。随着培养时间延长,DCs由未成熟向成熟分化。与DCs组比较,hUC-MSCs+DCs组的调节性DCs(regDCs)比例增加,其标志物CD11b显著上调[ (14.26±1.25)%比(4.87±0.58)%],CD1a 、CD11c显著下调[(2.81±0.34)%比(13.62±1.52)%、(3.88±0.5)%比(11.8±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培养上清液IL-1β、INF-γ、IL-6表达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促炎因子IL-1α显著降低[(14.91±2.58)ng/L比(30.19±7.75)ng/L],抑炎因子IL-10显著升高[(17.03±4.69)ng/L比(1.83±0.14)ng/L]。NF-κB-p65、TLR4蛋白表达显著下调(0.74±0.02比0.97±0.01、0.89±0.01比1.72±0.01),IKK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1.12±0.01比0.2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DCs组及hUC-MSCs+DCs组比较,hUC-MSCs+DCs+NS398组的NF-κB-p65与TLR4表达量显著下调(0.34±0.01比0.97±0.01、0.74±0.02,0.14±0.01比1.72±0.01、0.89±0.01),而IKK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1.68±0.01比0.21±0.01、1.12±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UC-MSCs能够抑制SAP患者DCs成熟、分化,并诱导出CD11bhigh CD1alow CD11clow的regDCs参与免疫调节,其机制可能通过TLR4/IKKα/NF-κB/COX-2途径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发挥抗炎作用。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间质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分化 Toll样受体4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具有肿瘤归巢能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细胞载体,携带溶瘤病毒3型呼肠孤病毒(Reovirus3)。 研究了细胞培养体系中相关细胞因子对携带呼肠孤病毒3的MSCs杀伤K562细胞的影响,用携带呼肠孤病毒3的K562细胞进行培养,为用细胞因子或支持性携带呼肠孤病毒3的MSCs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了依据。方法:通过体外试验从脐带中分离培养MSCs,对数生长期的MSCs负载呼肠孤病毒3,用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分为对照组:K562细胞;MSCs组:K562细胞+MSCs; Revirus3组(阳性对照组):K562细胞+Revirus3;实验:K562细胞+呼肠孤病毒3+MSCs。细胞共培养24,48,72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转化生长因子(TGF),白细胞介素(IL)-2,IL-4,IL-5,IL-6和IL-17。结果:培养24,48,72h后,MSCs组和实验组TGF,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培养48h后MSCs组,Reovi-Rus3组和实验组TNF,IFN,IL-2,IL-4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组培养48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IL-5IL-17; 4组培养24h和72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TNF,IFN,IL-2,IL-4,IL-5和IL-17。结论:MSCs携带呼肠孤病毒3在体外测试的细胞培养体系中有效抑制K562细胞,除溶瘤病毒呼肠孤病毒3的溶瘤作用外,还可能与培养体系中的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3型呼肠孤病毒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K56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凡士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背部剃毛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每天1次,连续6 d,凡士林组小鼠涂抹等量的凡士林软膏;治疗组小鼠在第1、4天予尾静脉注射1.5 × 106个MSC。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每日评估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末次涂药24 h后(第7天)取并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切取脾脏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Th17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Tukey检验,PASI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第7天,模型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的鳞屑性红斑,皮肤厚度为(78.73 ± 23.11)μm,凡士林组为(13.28 ± 4.57)μm,两组比较,q=19.25,P < 0.001,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数亦显著增加(q=7.21,P < 0.001)。治疗组小鼠PASI评分、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 0.001)。治疗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亚群比例、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脾脏重量、脾指数、脾脏细胞计数、Th1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IL-17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脐带MSC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皮肤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及TNF-α的生成有关。

  • 标签: 银屑病 模型,动物 间质干细胞 Th17细胞 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 咪喹莫特
  • 简介:摘要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USC)是指从尿液中获取的一类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提取简便快捷、获取途径无创、不存在伦理问题,在临床研究中相对于其他干细胞具有较多优势,从而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该文从尿源干细胞分离培养、细胞表征、来源、应用和外泌体方面对近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尿源干细胞 多能诱导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对人脐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体外增殖和成管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AS-Ⅳ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奠定基础。方法从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中提取并传代培养得到hUCBMSCs,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同时对hUCBMSCs表面抗原CD44,CD73,CD105进行流式细胞仪鉴定。将鉴定成功的hUCBMSCs分别在不同浓度梯度的AS-Ⅳ(0、50、100、200、300、400 mg/L)干预下培养,确定AS-Ⅳ促hUCBMSCs增殖的最佳浓度。另将hUCBMSCs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最佳浓度的AS-Ⅳ干预,对照组用等体积的PBS液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AS-Ⅳ对hUCBMSCs增殖的影响,另通过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检测AS-Ⅳ对hUCBMSCs成管分化的影响,并用免疫荧光检测hUC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后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hUCBMSCs细胞边缘清晰,排列整齐,呈典型的长梭状结构。流式细胞仪证实hUCBMSCs细胞表面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AS-Ⅳ促进hUCBMSCs增殖的最佳浓度为300 mg/L。对照组和实验组的OD值分别为(0.51±0.01)和(0.9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6,P<0.05),显示实验组增殖能力增强。Matrigel成管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体外成管密度更大,体外形成管网状结构的长度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9.80±52.94)mm vs (110.36±13.19)mm,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S-Ⅳ诱导hUCBMSCs成管分化后CD31和vWF的表达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4,13.18,P<0.05)。结论AS-Ⅳ对人脐间充质干细胞无毒性,且能改善其增殖功能,并诱导hUCBMSCs向内皮细胞成管分化。

  • 标签: 黄芪甲苷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成管分化 血管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对人脐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体外增殖和成管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AS-Ⅳ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奠定基础。方法从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中提取并传代培养得到hUCBMSCs,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同时对hUCBMSCs表面抗原CD44,CD73,CD105进行流式细胞仪鉴定。将鉴定成功的hUCBMSCs分别在不同浓度梯度的AS-Ⅳ(0、50、100、200、300、400 mg/L)干预下培养,确定AS-Ⅳ促hUCBMSCs增殖的最佳浓度。另将hUCBMSCs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最佳浓度的AS-Ⅳ干预,对照组用等体积的PBS液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AS-Ⅳ对hUCBMSCs增殖的影响,另通过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检测AS-Ⅳ对hUCBMSCs成管分化的影响,并用免疫荧光检测hUC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后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hUCBMSCs细胞边缘清晰,排列整齐,呈典型的长梭状结构。流式细胞仪证实hUCBMSCs细胞表面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AS-Ⅳ促进hUCBMSCs增殖的最佳浓度为300 mg/L。对照组和实验组的OD值分别为(0.51±0.01)和(0.9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6,P<0.05),显示实验组增殖能力增强。Matrigel成管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体外成管密度更大,体外形成管网状结构的长度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9.80±52.94)mm vs (110.36±13.19)mm,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S-Ⅳ诱导hUCBMSCs成管分化后CD31和vWF的表达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4,13.18,P<0.05)。结论AS-Ⅳ对人脐间充质干细胞无毒性,且能改善其增殖功能,并诱导hUCBMSCs向内皮细胞成管分化。

  • 标签: 黄芪甲苷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成管分化 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