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的发生率、针刺原因、环节、有关防护概念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我院部分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73名护士发生过针刺,发生率57%。其中主要发生原因及环节在操作后整理用物,回套针帽,在采静脉血及输液等操作时戴手套率很低。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漠,针刺发生率高,应加强全面防护教育,减少针刺

  • 标签: 针刺伤 护士 职业暴露 防护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发生针刺的现状、危险因素以及的处理进行分析。使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职业感染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因防护不当造成的职业感染。

  • 标签: 针刺伤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护士
  • 简介:摘要:针刺主要为相关医疗利器所造成的意外伤害,如注射针头、缝合针等,进而出现皮肤深层破损以及出血。该情况在护士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特别是在低年资护士以及管理混乱的病房中,其发生率会进一步上升。因此,需要对护士针刺发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并且掌握护士针刺所带来的危害,同时提出相关职业防护措施。本文对护士针刺及职业防护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护士 针刺伤 职业防护 进展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实践中如何实现对急诊护理人员针刺的有效预防,降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发生率。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7名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循证护理方法对急诊护理工作中针刺预防最佳证据进行获取,然后予以落实实施针刺有效预防策略,对实践变革前后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发生情况、针刺知识知晓情况以及行为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予以实施针刺预防最佳证据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发生情况显著下降,((p<0.05));急诊室各层级护理人员预防针刺知识知晓水平明显提升,(p<0.05);急诊室护理人员针刺标准操作依从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获取急诊护理人员针刺预防最佳证据并在护理实践中加以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急诊护理人员针刺防护知识知晓率提高,在护理实践中可以高标准开展针刺防护标准操作,急诊护理人员针刺率也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人员 针刺伤 循证实践 护理管理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实践方法应用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防护策略实施效果。方法:在本院急诊室选出26名急诊护理人员,从2023 年3月份开始应用循证护理实践方法,观察2022.9至2023.2时间段(实践前)与2023.2至2023.9时间段(实践后)急诊护理人员针刺标准操作依从率及针刺发生率、针刺防护策略考核成绩指标。结果:实践循证护理前后针刺标准操作依从率从69.23%增至96.15%,且针刺防护策略考核成绩得到显著提升;针刺发生率从23.08%降至0%,实践前后数据具备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人员针刺防护策略在循证护理实践辅助下可规避针刺风险。

  • 标签: 循证护理 针刺伤防护策略 急诊护理人员 针刺伤标准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民营医院护士针刺发生现状,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辖区内3所民营医院12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仅2010年一年针刺发生率为47.11%,针刺后正确处理率为9.92%,针刺后及时上报率1.66%,针刺后血液检测率为0,针刺后预防接种率为0,操作时正确防护知晓率占10.75%。结论民营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水平不容乐观,应加强这些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水平。

  • 标签: 民营医院 护士 针刺伤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护士在护理操作工作中发生针刺的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针刺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针刺多发生在一些护士临床操作中常见的职业意外损伤。护士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结论应加强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发生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 简介: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的情况,分析针刺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护对策。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市4家综合性医院临床一线轮班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20名护士中,对职业防护知识掌握合格率为64.54%;认为职业防护非常重要占76.36%;1年内发生针刺占85%,次数最多达8次;门诊注射室是针刺高发区;针刺发生与护龄长短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年轻护士工作经验不足以及护理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是发生针刺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以减少针刺给护士带来的职业危害。

  • 标签: 职业暴露 针刺伤 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相关风险管理及防护措施在输液室护士针刺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于2022年1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实施针刺相关风险管理模式,根据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比较干预前后输液室10名护士针刺发生率。   结果 干预后护士针刺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相关风险管理可可显著降低针刺的发生率,提高输液室护士职业防护能力。

  • 标签: 针刺伤 风险管理 输液室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科针刺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我市1000名感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针刺原因、危害及处理方式。结果合计共发生针刺1430次,针头处理过程405次(28.32%),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291次(20.34%),医疗废物处理环节305次(21.33%)。针刺多发生于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本组接受调查且发生针刺的护士中,感染乙型肝炎(HBV)357次(24.97%)、感染丙型肝炎(HCV)114次(7.97%)、感染艾滋病(HIV)5次(0.35%),发生其他感染11次(0.77%),共因针刺发生感染487例,综合感染发生率34.06%。结论感染科护士应在积极接受培训、提高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等环节感染预防认识的同时,规范日常护理操作,将针刺发生率降到最低。

  • 标签: 感染科 针刺伤 危害与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护士针刺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探讨应采取的针对性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方法采用任意抽样法对全院160名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专题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160名护士中80%发生过针刺;操作后整理用物时刺伤率38.4%;护士在取静脉血及输液时常规戴手套率7.5%,回套针帽率57.5%;刺伤后及时上报率10.6%。结论临床护士职业防护意识薄弱,加强“全面性安全防护”的教育、建立并规范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降低针刺的发生率。

  • 标签: 临床护士 针刺伤 防护
  • 简介: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某院800名临床护士在2005年8月-2006年8月一年间发生针刺及其职业防护情况进行调查。766人中645人发生过针刺针刺发生率84.20%;被污染针头刺伤者501人,占77.67%。操作时经常戴手套者仅占4.96%;操作后大部分人回套针帽,不回套者仅占23.24%;针刺后向上级部门汇报者占10.54%。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 标签: 针刺伤 护士 职业暴露 职业安全 预防与控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针刺已经成为护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之一。它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给年轻护士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使护理人员对针刺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加重视和防护,本文就发生针刺的现状、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的处理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护理人员 护理 针刺伤 危险因素 防护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归纳临床护士针刺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护对策,即临床护士对针刺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低下,临床护士对于针刺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而使针刺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护理操作,建立并健全针刺的报告制度及正确处理伤口和及时注射生物制品。阐述了临床护士针刺的职业防护对策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护士提供针刺的职业防护对策的信息。

  • 标签: 护士 针刺伤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总结了临床护理人员针刺的现状、危害、危险因素、处理及防护措施。针刺的危险因素包括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特殊的工作环境。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日常操作程序。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及监督,增强护理人员对针刺防护意识,从而降低针刺的发生率。

  • 标签: 护理人员 针刺伤 危险因素 防护
  • 简介:摘要针刺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群体1。临床诊疗、护理所用过的一切医疗物品几乎都携带着病源微生物2。有文献报道,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传播。而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近年来的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可见,有效地减少针刺的发生率,加强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动防护是保持健康的医务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 标签: 护理人员 针刺伤 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