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镇痛镇静已经成为重症监护患者的常规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焦虑、谵妄、减少耗氧、提高机械通气人机协调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恐惧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镇痛镇静 浅镇静 重症监护室 护理
  • 简介:摘要2018年美国重症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先后发布了《ICU成年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201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发布《中国儿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儿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新指南在旧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更新,特别是一些新的理念逐渐行成,本文围绕这些新的指南做一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 标签: 镇痛 镇静 指南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 ICU 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系统护理体会。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84 例 ICU 机械通气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2 ),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实施系统护理(研究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护理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系统护理在 ICU 机械通气患镇静过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降低镇静剂用量,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镇静 系统护理
  • 简介:摘要胃肠镜检查中的镇静治疗是实现安全化和舒适化医疗的重要条件。目前胃肠镜检查的镇静治疗中的几项重要环节包括:应统一镇静深度的标准,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及镇静深度的需要,配备实施镇静/麻醉的人员,监测相关指标,制定个体化镇静/镇痛方案。这对实现程序化镇静非常重要。胃肠镜中的镇静治疗在确保患者安全性的同时,也越来越需要更高的性价比和舒适度。

  • 标签: 镇静 镇静药物 麻醉 监测 胃肠镜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系统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入院的74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表法将74例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机械通气分别予以基础护理与镇静系统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镇静护理效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镇静系统护理后,HR、RR、SpO2、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等护理效果指标改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项对比结果均为P<0.05。结论:镇静系统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应用安全、效果理想,可发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作用,减少不良事件,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ICU 系统护理 镇静 机械通气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 ICU 患者镇痛镇静护理的相关措施和临床效果。 方法: 本次研究共选择 ICU 患者 90 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镇痛镇静护理,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参照组镇痛镇静有效率与观察组对比显著更低, P<0.05 ;参照组焦虑情绪评分较观察组显著更高。 结论: 针对 ICU 患者加强镇痛镇静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疼痛感,具有较好效果,值得进一步完善。

  • 标签: ICU 镇痛镇静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诊护理在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34例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护理、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稳定时的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的焦虑、抑郁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在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镇静安眠类药物 中毒 急诊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当前临床治疗技术的逐渐提升,人们在手术治疗技术的选择上也越来越完善。以ERCP(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治疗为例,在当前临床研究中发现,ERCP治疗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完善,很多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麻醉配合处置,也有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行镇静处置,而实施镇静与麻醉的界限则主要依照患者自身的状态,然后确定为其实施镇静还是麻醉。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为主,就ERCP操作中行镇静与麻醉的对比应用进展进行了探讨,力图在本文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ERCP操作中镇静与麻醉处置提供参考,提高患者治疗指导能力。

  • 标签: ERCP操作 镇静 麻醉 对比应用 进展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关于镇静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价值与评析。方法 :选择 2018年 2月至 2020年 2月间我院收治的儿科重症监护患儿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镇静护理。观察指标为患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第 5天、第 10天、第 15天的睡眠状况和清醒状态,并对其采用镇静评分表 (Ram-say)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儿第 5、 10、 15天 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接受镇静护理有助于其迅速安静,使其更好的接受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 标签: 镇静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病房应用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静在结肠镜检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本科室具备肠镜检查操作资格医生的内镜操作记录;(2)有完整的病历资料及结肠镜操作记录(包含文字及照片),病理报告可以追溯者。排除非本科室完成的结肠镜检查记录及资料不全者。根据以上标准,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胃结直肠外科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计49 057例数据资料,包含所有的治疗性结肠镜检查和诊断性结肠镜检查。其中,男性24 638例(50.2%),女性24 419例(49.8%),年龄4~98(50.6±14.1)岁。根据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时是否采用镇静,分为镇静组(39 412例,80.3%)和非镇静组(9 645例,19.7%)。比较两组结肠镜检查的临床特征。结果2007—2017年受检者选择镇静结肠镜的比例从45.6%(369/810)上升至94.8%(917/967)。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相比非镇静组,镇静组受检者中女性比例更高[51.0%(20 095/39 412)比44.8%(4 324/9 645),χ2=117.422,P<0.001],年龄偏小[中位数50.0岁比51.0岁,Z=-4.77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9 645例非镇静组受检者中,有534例(5.5%)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自觉难以忍受的腹痛而中途要求放弃检查;其中男性244例(4.6%),女性290例(6.7%),女性比例更高(χ2=20.522,P<0.001)。两组50岁以上筛查人群的息肉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组和非镇静组分别为:26.7%(4 737/17 753)比27.4%(1 093/3 984),χ2=0.937,P=0.330];但盲肠插镜率在镇静组更高[85.2%(14 422/16 933)比76.1%(2 803/3 682),χ2=180.032,P<0.001]。镇静组出现5例医源性结肠穿孔,而非镇静组无一例出现。结论镇静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提高结肠镜检查的盲肠插镜率,但不能提高息肉检出率。镇静在增加检查费用的同时,潜在增加结肠镜穿孔发生率。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镇静 盲肠插镜率 息肉检出率 医源性结肠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电双频指数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镇痛镇静药物在 ICU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收治的行械通气治疗的 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所有患者镇静前后的镇静水平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有 75%的人达到满意镇静水平。有 25%的病人未也得到满意镇静水平,其中有 11例患者表现为镇静不足, 6例患者出现过度镇静。结论 对行机械通气的 ICU患者,给予适当的镇痛镇静药物,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还能促进临床监测、治疗及护理的顺利进行。

  • 标签: ICU患者 镇痛镇静药物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危重症患者采取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镇痛镇静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用药后1h的面部表情评分法(FPS)评分为(3.8±1.5)分、心率(HR)为(99.3±16.5)次/min、呼吸频率(RR)为(17.5±6.2)次/min、血氧饱和度(SpO2)为(98.3±1.6)%、中心静脉压(CVP)为(57.2±3.4)mmH2O,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者采取镇痛镇静治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快速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助于开展相关临床救治工作。

  • 标签: 危重症 镇痛 镇静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烧伤患儿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都会经历疼痛和焦虑,因此,镇痛、镇静治疗需贯穿烧伤的整个治疗过程。由于烧伤患儿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其镇痛、镇静治疗较成年烧伤患者复杂。因此,为烧伤患儿提供有效、安全的镇痛、镇静治疗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烧伤患儿辅助镇痛、镇静治疗的相关进展,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烧伤 儿童 镇痛 镇静
  • 简介:摘要; 众所周知,当患者的病情危重 时或者行大手术术后 ,就需要 进入 ICU病房进行严密监护 治疗,由于伤口和各种管道所致显性疼痛或长期卧床及医疗性操作所致的隐性疼痛或环境改变等因素,会导致患者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甚至攻击行为 ,因此,镇痛镇静是 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镇痛镇静在 ICU病房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是关于此类问题的相关介绍。

  • 标签: ICU 镇痛镇静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对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导致患者中毒的急救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3例急性镇静催眠药的急救,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迅速彻底洗胃是镇静催眠药中毒救治成功关键,血液透析是抢救急性中毒患者快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联合综合护理治疗科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结论:通过加强对镇静催眠药物中毒患者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标签: 镇静催眠药物 中毒 血液透析 急救与护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喷他佐辛和右美托咪啶辅助椎管内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择期椎管内麻醉 60例患者, ASAⅠ~Ⅱ级,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例,两组患者椎管内麻醉效果确切之后,观察组给予喷他佐辛 30 mg加入 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 0.5 μg/kg加入 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记录两组的镇静评分,寒战、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以及心动过缓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时刻点 Ramsay镇静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呼吸抑制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喷他佐辛和右美托咪啶单次静滴都可以良好的辅助椎管内麻醉术中镇静,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喷他佐辛 右美托咪啶 椎管内麻醉 镇静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 分析咪唑安定用于辅助区域麻醉的适宜镇静深度及用量,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用药剂量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区域麻醉患者 135 例, 随机将其 分成 1 组、 2 组、 3 组,每组各有患者 45 例。分别在麻醉后应用咪唑安定使 OAA/S 镇静深度达到Ⅳ、Ⅲ、Ⅱ级,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烦躁发生率、遗忘率以及药物平均用量。结果 与 3 组比较, 1 组患者 SpO 2 下降、完全遗忘、烦躁以及咪唑安定用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 组与 2 组比较, SpO 2 下降、完全遗忘以及烦躁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 组咪唑安定用量明显低于 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组 MAP 下降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区域麻醉时辅助应用咪唑安定达到的适宜镇静深度应为 OAA/SⅢ级,用量建议为 (0. 055±0. 032)mg/kg。

  • 标签: 区域麻醉 咪唑安定 镇静深度 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