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从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病与烟雾病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介导的因果致病关系后,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甲状腺抗体异常可影响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文章对甲状腺自身抗体与动脉狭窄的关系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脑动脉疾病 缩窄,病理性 自身抗体 甲状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治疗内外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15例内外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3.9±9.1)岁(范围:43~79岁);动脉狭窄部位共15处,狭窄程度为75%~95%,其中前循环8处,后循环7处;动脉瘤共17个,最大径(5.3±1.2)mm(范围:3~7 mm),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1个、后循环动脉瘤6个。患者均行同期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及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处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残余狭窄<30%);17个动脉瘤中,10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7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均完全栓塞。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其余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3.8±8.2)个月(范围:24~85个月),患者术后6~12个月均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再狭窄,所有动脉瘤未见复发。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内出血、缺血性卒中等相关症状。结论内外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应根据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及两者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给予同期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硬化 颅内外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动脉瘤在人群中破裂率较低,手术治疗可能无法使患者从中获益。近年来研究表明,药物可延缓未破裂动脉瘤发展,减少动脉瘤破裂。本文针对动脉瘤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动脉瘤术后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0年利津县中医院行动脉瘤手术患者198例,其中男98例、女100例,年龄(46.68±1.06)岁。将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发生组,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未发生组,将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8例动脉瘤手术患者中39例出现感染,发生率为19.70%。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4 h、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出血≥100 ml、术中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气管切开、糖皮质激素应用及意识障碍均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OR=2.048,95%CI:1.008~4.164,P=0.019)、术中脑脊液漏(OR=2.328,95%CI:1.000~5.418,P=0.032)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OR=2.365,95%CI:1.227~4.561,P=0.006)均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病原菌共178株,革兰阴性菌89株(50.00%)、革兰阳性菌68株(38.20%)、真菌21株(11.80%),其中主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8株(21.35%)]、金黄葡萄球菌[36株(20.22%)]、大肠埃希菌[31株(17.42%)]。结论本次研究手术时间≥4 h、术中脑脊液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均为动脉瘤术后合并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提高对上述因素的重视,提高护理质量,采取相应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治疗中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手术 颅内感染 病原菌分布 预防干预
  • 简介:摘要动脉瘤是动脉管壁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异常膨出。自从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ISAT)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来,介入材料及治疗理念不断创新,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法。文章对用于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介入材料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气囊阻塞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重点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护理方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前来我院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82例患者。为所有患者提供规范化、系统性且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确认患者治愈率,以判断本次护理方案的运用价值。结果:本此研究的82例患者中,总计92个动脉瘤,治愈率达到69.57%,其他患者为大部分闭塞,效果较为理想。2名患者死亡,其他患者均已康复出院。结论:护理人员为接受血管内栓塞的动脉瘤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瘤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护理方案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患者在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共计100例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式差异性,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瘤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内容,并对其实践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随机从我院动脉瘤患者中抽选出44名进行研究,抽选时间2019年4月~2020年11月,依据双盲法内容将其划分至X组(观察组)与Y组(对照组),每22名患者被划分至一组。本次研究Y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内容,X组患者接受人性化护理内容;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栓塞治疗工作内容。将X组与Y组患者并发症以及疗效表现进行比较。结果:X组中疗效表现属于总有效范围的患者有21名,在该组中的占比表现为95.45%;护理期间共有1名患者并发其余疾病,在该组中的占比表现为4.55%,均优于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管内栓塞治疗 实践价值 颅内动脉瘤患者 人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动脉瘤在破裂前多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因此早期确诊率较低。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若动脉瘤出现破裂,则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较高。血管内介入栓塞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案,疗效显著,但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对于复发后的动脉瘤治疗属于相关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其方向涉及到复发原因、治疗方式、复发后治疗指征等。本次研究将对此方向已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并综述如下。

  • 标签: 介入栓塞术 复发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s)检出率日渐增高,而且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影响IAs的自然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转归,成为IAs患者管理中的难题。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极大拓展了IAs的治疗范围和增高了IAs的治愈率。然而,如何平衡支架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成为当前IAs血管内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为促进IAs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就IAs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抗血小板药对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以及SAH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IAs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出了明确建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抗血小板聚集药 血管内手术 栓塞,治疗性 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破裂动脉瘤被误诊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06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进入研究,根据入院时是否被误诊分为误诊组(n=35)及非误诊组(n=571),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患者被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因素对误诊的预测价值。比较2组患者动脉瘤再破裂情况及不同预后。结果2组患者改良Fisher分级、首诊科室、动脉瘤直径、医院级别、首诊医生接受宣教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OR=12.284,95%CI:5.397~27.958,P=0.000)、动脉瘤直径≥10 mm(OR=2.871,95%CI:1.276~6.456,P=0.011)、首诊非神经内外科(OR=9.279,95%CI:4.019~21.420,P=0.001)、首诊医生未接受宣教(OR=2.907,95%CI:1.258~6.721,P=0.013)是破裂动脉瘤被误诊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首诊非神经内外科及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754,对破裂动脉瘤被误诊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误诊组、非误诊组患者动脉瘤再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7.1%、5.3%,出院时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分别为42.9%、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诊非神经内外科、改良Fisher分级0~Ⅱ级、直径≥10 mm及首诊医生未接受宣教的破裂动脉瘤患者容更容易被误诊;加强对各级医院非神经内外科医护人员关于动脉瘤破裂的专业宣教可降低误诊率。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误诊 改良Fisher分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未破裂的动脉瘤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筛选高危动脉瘤进行预防性干预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在流行病学方面,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性别、家族遗传都与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方面,动脉瘤壁上的炎症可能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有关。在影像学方面,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动脉瘤壁的特征以及一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价破裂风险因素的指标,同时动脉瘤的生长情况也是高危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对于今后建立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病理学 形态学 血液动力学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31~83(56.85±11.51)岁,动脉瘤破裂组95例、未破裂组87例。两组患者动脉瘤的部位、形状、有无子囊、生长方向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等临床特征和影像解剖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建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动脉瘤部位、瘤壁形状、子囊、入射夹角、瘤高与瘤颈的比值(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其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50~0.874,P<0.01),R=2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72.6%,特异度78.2%。结论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符合以下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解剖特征者,即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或前交通动脉、瘤壁不规则、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等,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人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内小型动脉瘤 影像解剖特征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瘤的病因。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动脉瘤形成的因素。 结果:本例外伤史明显,头部外伤严重,符合动脉瘤形成。结论:外伤性动脉瘤需要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法医临床学 交通事故 外伤性颅内动脉瘤 伤残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接受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接诊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临床常规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对照组,给予剩余一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共计40例纳入到研究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病人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介入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手术之后产生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针对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动脉瘤病人,提供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操作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提高整体手术治疗效果,降低介入操作所需时间以及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手术之后并发症出现风险,加快病人手术之后的身体康复,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的护理方式,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从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我院接受的60名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两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无较大的差异,在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管内 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