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与传统皮肤点刺过敏原检测两种方法中儿童的依从性,以探讨更加有效﹑依从性更好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进行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对照组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患儿对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方法依从性更好;两组检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方法的标本远远多于皮肤点刺方法。[结论]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是一种安全、无创、快速、更易被儿童接受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 标签: 过敏原 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 皮肤点刺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本院检验科尿液分析的准确性,有效性,比较分析GEB-600尿干化学分析仪(简称GEB-600),及IQ200尿沉渣仪(简称IQ200)及手工法显微镜镜检(简称手工法)检测尿液红细胞、白细胞结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住院患者304份新鲜的尿液标本,分别用GEB-600,IQ200及手工法进行检测,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GEB-600,IQ200及手工法检测RBC的阳性率分别为21.4%、19.4%、18.8%;WBC的阳性率分别为21.7%、22.7%、22.0%。经χ2检验RBC、WBC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结合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及手工显微镜镜检对尿液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的为临床提供有效可靠地检验结果。

  • 标签: 尿液RBC 尿液WBC 尿液分析
  • 简介:苏科版数学教材第30页第13题“测量河宽”问题,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测量方案,而且对应着不同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下面详细说说这类测量河宽的不同方案,带大家感受全等判定方法不同

  • 标签: 测量 数学教材 全等三角形 全等判定 苏科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酶联免疫法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25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对比,以CLIA为参考,评价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4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高度以上的一致性。结论当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四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方法具有良好一致性,为之后选择临床实验室方法提供可参考依据。

  • 标签: 不同方法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方法学之间ANCA相关性血管炎检测结果。方法来自2013年至2014年临床怀疑小血管炎的患者248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免疫印迹法(LIA)、抗原特异性EIA(MPO、PR3)3中方法进行检测。结果IIFA法阳性率为5.6%(14/248),LIA法阳性率为5.2%(13/248);EIA法阳性率为6.0%(15/248);IIFA法检出阳性14例,敏感性为92.3%(12/13);LIA法检出阳性13例,敏感性为92.3%(12/13);EIA法检出阳性15例,敏感性为100%(13/13);结论三种方法学间检出率有所差异,实验室应该结合三种方法同时进行,避免血管炎漏检。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的操作性、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的自动化程度高于A组。如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如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和检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和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红素和血红蛋白对不同尿白蛋白检测方法结果的干扰。方法分别以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作为干扰物,对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免疫胶体金法进行尿白蛋白检测的干扰试验。结果①胆红素对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尿白蛋白结果均有影响,且均呈正干扰。②血红蛋白对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尿白蛋白结果主要呈负干扰。结论胆红素和血红蛋白对不同尿白蛋白检测方法的结果均会造成干扰;因此,在对可能含有胆红素和血红蛋白的尿液进行尿白蛋白检测时,必须对这两种干扰因素进行考虑,以此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 胆红素 血红蛋白 尿白蛋白 检测方法 干扰试验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尿标本中的尿蛋白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牡丹江市某医院收治的120例肾脏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期1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患者晨尿、日间尿和24小时尿中尿蛋白含量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晨尿中尿蛋白和24小时尿中尿蛋白含量低于日间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尿尿蛋白与24小时尿中尿蛋白的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标本晨尿、日间尿和24小时尿中尿蛋白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3种尿标本中尿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脏疾病患者不同尿标本中尿蛋白的含量均较正常人高,但晨尿和24小时尿中尿蛋白含量低于日间尿。由于日间尿较易留取,故可作为患者临床尿蛋白检测的尿液标本取样。

  • 标签: 尿蛋白检测 尿标本
  • 简介:摘要传统的课文教学以分析性教学为主,主张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读一段、译一段,学生只停留在对课文表层意识的理解上,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抓住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让学生做到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就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这样学生才积极地参与阅读课前预习,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标签: 阅读 预习 问题 方法
  • 简介:本文对比了迭代法、牛顿法和牛顿下山法运用于江河水面线计算的差异,并对以上各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牛顿下山法计算江河水面线的公式和方法,得出了牛顿下山法较普通迭代法有更强的适应性的结论,并在江河水面线计算中推荐牛顿下山法。

  • 标签: 水面线计算 迭代求解 牛顿下山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的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肝患者5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0年2月~2015年1月期间,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胶体金法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TRFIA)测定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并将三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TRFI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明显高于免疫胶体金法和ELIS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TRFI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血清学 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胶体金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别采用ELISA、普通PCR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临床检测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市发生的手足口病患者216例,采集咽拭子、血清、排泄物样本,分别采用ELISA、普通PCR及实时荧光PCR检测所采集样本,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采用普通PCR、实时荧光PCR检测咽拭子与排泄物样本,排泄物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咽拭子样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PCR检测两种样本的阳性率比普通PCR检测阳性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法检测血清的阳性率比实时荧光PCR、普通PCR检查咽拭子、排泄物样本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实时荧光PCR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阳性率比普通PCR高,可用于手足口病的早期检测,利用ELISA对手足口病患者血清样本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 标签: ELISA法 普通PCR法 实时荧光PCR法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试剂检测艾滋病抗体结果对照分析;方法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使用的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BioMerieux1公司提供的试剂对HIV抗体进行了80次检测,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检测不同储存时间HIV抗体S/CO值,将所有的数据都与第一个月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两组试剂在第六个月和第十二个月检测结果与第一个月相比较,在HIV抗体的稳定性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两组HIV抗体S/CO值稳定性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cv率与HIV抗体检测方面,两种试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S/CO值方面两种试剂检测结果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抽查5组两种试剂检测HIV抗体S/CO值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检测均匀性与两组试剂HIV抗体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测艾滋病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试剂对艾滋病进行筛选排查,具有准确度高,临床稳定性强和灵敏度高等特点。

  • 标签: 艾滋病抗体 分析 试剂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舒芬太尼不同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剖宫产术后要求术后镇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Ⅰ组静脉镇痛,配方舒芬太尼75μg+盐酸格拉司琼3毫克+NS至100毫升;Ⅱ组硬膜外镇痛,配方舒芬太尼75μg+NS至100毫升;Ⅲ组硬膜外镇痛,配方舒芬太尼75μg+0.75%布比卡因16.6毫升+NS至100毫升。分别记录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Ⅲ组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P<0.05),Ⅲ组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Ⅰ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Ⅱ组、Ⅲ组(P<0.05)。三组运动神经阻滞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给予硬膜外术后镇痛(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标签: 盐酸布比卡因 枸橼酸舒分太尼 剖宫产 自控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不孕原因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站2013年3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原发不育患者60例,将其归为原发组,选取60例人流后不孕患者,将其归为人流组,将原发组患者与人流组患者的血清学抗心磷脂抗体ACP、Ab以及输卵管阻塞情况进行对比,对原发组患者和人流组患者均采取腹腔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不孕患者的妊娠率。结果原发组患者的输卵管阻塞率显著低于人流组患者,与此同时,原发组患者的血清ACP、Ab阳性率显著低于人流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原发组不孕患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人流组不孕患者的妊娠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导致继发不孕最为常见的因素就是人工流产,很多人工流产导致不孕的情况均因为手术后输卵管阻塞所致,此外,人工流产导致不孕患者的血清ACP、Ab阳性率明显比原发不孕患者高。对不孕患者进行腹腔镜治疗,能有效提高其妊娠率。

  • 标签: 不孕原因 诊断 治疗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并且对治疗方法的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某一医院的16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主要将这些患者分成四个不同的小组,其中包括角钢板、动力髋螺钉、Gamma钉以及股骨近端钉等等。分别被标记为A组、B组、C组、D组。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主要分析其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等等,并且对各个小组的症状和患者身体节能的指数进行比较。结果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这四个小组无论在手术期间,手术中的出血量等方面都没有任何统计学的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但是,C、D两个小组的患者在时间,引流量以及愈合的时间上都要比A、B小组短很多。但是,X线暴露的次数明显增加。但是从手术的并发症状况上看C组较高。从手术的恢复程度上看,A组比较差。结论对于不同的骨折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通常情况下,如果是IA型无移位和IB型部分移位的骨折类型,可以采用四中内固定形式。所以,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物体表面擦拭消毒的除菌效果。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液与清水擦拭物体表面,对物体表面进行规范微生物监测采样,观察菌落计数。结果2种方法微生物监测结果细菌菌落数均符合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标准。结论在规范操作下清水擦拭物体表面能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

  • 标签: 含氯消毒液 物体表面 消毒 清水
  • 简介: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如果题中已知圆的周长求面积,很多同学都会按部就班地先利用圆的周长求出半径,再将半径代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求面积。这种方法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同学们能够把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就会得到更简便的求面积的方法

  • 标签: 面积计算 圆的周长 知识联系 公式 半径 同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检验梅毒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梅毒病人,回顾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TRUST、TPPA和ELISA三种检验方法结果的准确性。结果TRUST、ELISA在特异性、敏感性及阳性检出率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TPPA的特异性、敏感性与阳性检出率明显要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梅毒检验中,TPPA检验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与炎性检出率较高,可用于ELISA、TRURT检验法验证性检测,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可降低误诊和漏诊率,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梅毒 检验方法 准确性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学龄前儿童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差异,并研究学龄前儿童血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方法方法从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儿科门诊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对照组采用静脉血采集方法,比较两组的8项血常规检测结果及其变异参数,并总结学龄前儿童血常规检查的标准操作方法。结果实验组RBC、Hb、HCT、PLT、MCHC均要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WBC、MCV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学龄前儿童,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存在差异,采用末梢血常规检查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但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查结果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因而可将其作为特殊患者血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血常规 静脉血 末梢血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