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在第2次献血时筛查结果的分析,并与合格献血者进行比较,探讨核酸检测模式下血站实验室进行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7月上海地区498085例献血者中再次参加献血,且2次献血间隔期在365天以内的单ALT不合格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人员在第2次献血时的筛查不合格率;同时,对单ALT不合格献血组中HBV、HCV检测结果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确认实验并分析结果。结果单ALT不合格献血组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中ALT不合格率为20.32%,显著高于合格献血组(P〈0.01):HBV、HCV、HIV和梅毒筛查的不合格率为0.13%、0.20%、0%和0.07%,与合格献血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HBV、HCV检测不合格人员的确认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在2组ALT不合格人员中未发现HBV、HCV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无反应性而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结论开展核酸检测后,ALT筛查在排查献血者HBV、HCV窗口期感染或HBV隐匿性感染的意义不大,对提高血液安全的效果不明显。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核酸检测 血液筛查 血液安全
  • 简介:由于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间存在不同的状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群可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结局,其中较为特殊的是机体对HBV表现为免疫耐受,临床上常表现为HBVDNA高水平复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肝组织无或仅有轻微炎症。然而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并非始终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疾病可隐匿进展,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对于这些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人群是否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机体免疫与HBV感染的结局、如何及时发现和治疗非免疫耐受期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丙氨酸转氨酶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耐受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69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为观察组,以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的血清ALT和血清尿酸(SUA)水平进行检测,对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脂肪因子[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血清脂联素(APN)]水平进行检测。统计两组对象ALT升高的发生率,对比分析不同ALT升高程度下观察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脂肪因子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ALT升高的发生率及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观察组患者,在SUA水平上,ALT重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未升高组依次升高(P〈0.05);在血清TNF-α、CRP、IL-6及FFA水平上,ALT重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未升高组依次升高(P〈0.05),在血清APN水平上,重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未升高组依次降低(P〈0.05)。结论血清ALT升高与SUA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指标变化趋势一致,相互影响,而影响机制可能与血清炎性因子及脂肪因子的改变有关。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尿酸
  • 简介:丝氨酸乙酰转移(SAT,EC2.3.1.30)是硫同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半胱氨酸合成的关键,催化丝氨酸转化为氧乙酰丝氨酸的反应,后者再生成半胱氨酸。本研究从红藻门杉藻科角叉菜(Chondruscrispus)cDNA文库中克隆了角叉菜丝氨酸乙酰转移基因(cysE)全长序列(GenBank序列号KT963952)。序列分析表明,其ORF区长1143bp,编码由38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理论分子量为40.60kDa,理论等电点为6.26。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角叉菜SAT与其他物种的SAT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本研究为探讨SAT在角叉菜硫代谢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角叉菜 丝氨酸乙酰转移酶 分子克隆 硫同化
  • 简介:腐霉根腐病严重影响着大豆种子发芽和植株的生长,谷胱甘肽转移是植物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相互作用的主要,在失活有毒化合物,保护植物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从腐霉菌侵染的抗病大豆灰不支黑豆中分离出GmGST26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mGST26的序列特征、结构、大豆GmGST家族基因的进化关系及表达数据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DGE表达谱数据分别对GmGST26基因在不同抗病品种中的表达特点及在抗病大豆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大豆后GmGST26基因上调表达,GmGST26编码22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92,具有明显的GSTs蛋白的典型结构域,属于GSTs家族中Tau亚家族,与GmGST7的相似性为98.22%,属旁系同源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主要在根部表达,其次为花,该基因在腐霉菌、疫霉菌与大豆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应激反应上调基因,且防卫反应负调控。

  • 标签: 大豆 谷胱甘肽转移酶 分子特征 表达模式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谷胱甘肽S-转移pi(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WanFangData数据库,搜集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16年6月3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病例-对照研究,共981例病例和796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模型(GG+GAvs.AA)下,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2,95%CI(1.01,1.48),P=0.04],但在隐性、杂合子、纯合子模型下,GSTP1基因Ile105Val(A/G)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发病风险无相关性[GGvs.CA+AA:OR=1.18,95%CI(0.86,1.60),P=0.30;GAvs.AA:OR=1.28,95%CI(0.92,1.77),P=0.14;GGvs.AA:OR=1.20,95%CI(0.98,1.47),P=0.08]。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在显性模型下,GSTP1Ile105Val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存在相关性,可能增加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

  • 标签: 谷胱甘肽S-转移酶pi GSTP1 le105Val 多态性 META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与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相关性,为脑梗死的诊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3例,脑梗死患者50例,用基因组DNA甲基化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未见显著差异。结论结合本次实验结果不能认为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与脑梗死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表观遗传 基因组DAN甲基化
  • 简介:目的:通过一例原发性肺癌皮肤转移的临床总结及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原发性肺癌皮肤转移的临床意义、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收冶的一例原发性肺癌皮肤转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结果:2016年1月,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皮肤转移与其他远处转移一样,是肺癌患者进入晚期的表现,预后不良。

  • 标签: 原发性肺癌 皮肤转移 带状疱疹样皮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骨碱性磷酸同工(bonealkalinephosphatase,BALP)与原发性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神经氨酸苷处理血清,琼脂糖电泳法分析测定50名健康体检者和13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血清碱性磷酸(ALP)同工。结果:原发性肺癌组的总ALP和同工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肺癌骨转移组的总ALP和BAL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无骨转移组,原发性肺癌无骨转移组的总ALP和BALP活性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型ALP与原发性肺癌骨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经神经氨酸苷处理血清后,采用琼脂糖电泳法分离ALP同工有助于临床辅助诊断原发性肺癌有无骨转移

  • 标签: 原发性肺癌 骨型ALP 神经氨酸苷酶 琼脂糖电泳法
  • 简介: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类临床罕见的、恶性程度高的心脏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认识不足,往往难以早期诊断,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有广泛转移。现将解放军第305医院2014年收治的1例右心房肉瘤伴肺转移的病例进行报道。

  • 标签: 右心房 肉瘤 肺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3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我院。患者2015年4月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外院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浸润,可见腺管样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病理性核分裂可见(图1);免疫组化:CK(+)、EMA(+)、CAM5.2(+)、CK7(+)。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子宫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前列腺癌作为欧美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研究显示,DNA修复基因(如BRCA2)的突变与前列腺癌疾病进展和癌症相关致死率密切相关。然而,针对未发现家族易感性的局灶性前列腺癌患者,因DNA修复基因突变的水平极低,难以进行常规检测。而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目前关于其DNA修复基因突变的频率鲜有报道。

  • 标签: DNA修复基因 基因突变频率 前列腺癌患者 转移性 家族易感性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生化特点及3-羟基-3-甲基戊二酰裂解(HMGCL)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方法收集2014年12月7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1例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该患儿的入院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诊疗情况;对患儿及父母进行HMGCL基因检测,并于患儿出院后6个月,对其进行随访。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均获得受试对象及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结果患儿年龄为11个月,男性。因"不明原因腹泻、呕吐,反复呕血,发热2d,昏迷3h"收入本院。入院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凝血功能异常、低蛋白、血氨水平高、代谢性酸中毒;头颅MRI检查结果示:双侧侧脑室旁及双侧额颞顶皮层下异常信号。确诊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经限制蛋白质摄入,静脉滴注葡萄糖和左旋肉碱治疗后症状缓解。该患儿HMGCL基因c.509G〉T(鸟嘌呤〉胸腺嘧啶)发生点突变,c.348+1G〉C(鸟嘌呤〉胞嘧啶)发生剪切位点突变,导致外显子拼接错误,其中c.509G〉T是来自母亲的杂合突变,c.348+1G〉C是患儿新出现纯合突变,c.348+1G〉C剪切位点突变,导致第170位的半胱氨酸剪切突变为苯丙氨酸。出院后6个月后随访结果示:患儿年龄为1岁7个月,智力运动发育稍落后,但无明显倒退,无抽搐发作,全身情况良好,各项生化指标及尿3-羟基-3-甲基戊二酸水平降低。结论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系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通过HMGCL基因检测及HMGCL基因分析不仅有助于诊断该病,对于指导家系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亦至关重要。

  • 标签: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裂解酶基因 有机酸 代谢疾病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oenix10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基因。结果4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armA基因阳性36株,阳性率78.3%,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全部敏感,对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为13.0%、80.4%、91.3%、95.7%、95.7%,对其他测试药物耐药率100%。结论医院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已非常严重,携带armA基因是导致氨基糖苷类耐药的原因之一,延缓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已刻不容缓。

  • 标签: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16SRRNA甲基化酶 armA基因
  • 简介:摘要凝血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它的异常表达参与多种肾脏疾病,本文就其作一综述,为肾脏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 标签: 凝血酶敏感蛋白-1 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