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是最常见的RNA表观遗传修饰,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是催化m6A修饰的主要甲基之一,参与调节RNA剪接、翻译及降解等生物学进程。最新研究表明METTL14不仅通过多种分子机制调控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而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预后及抗肿瘤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深入了解METTL14在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及泌尿系统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基于m6A修饰的肿瘤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标志物及药物治疗靶点。

  • 标签: 肿瘤 N6-甲基腺嘌呤 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 信号通路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DNA甲基转移酶在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8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组(Sham+5-Aza组)、脓毒症组(Sepsis组)和脓毒症+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组(Sepsis+5-Aza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于CLP后24 h时处死小鼠取肺组织,提取DNA利用比色法测定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l、DNMT3a、DNMT3b)的mRNA表达,确定肺湿重/干重比值,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采用ELISA法测定IL-6、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DA含量、SOD和过氧化氢(CAT)活性。结果与Sham组比较,Sepsis组和Sepsis+5-Aza组小鼠CLP后24 h时肺组织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升高,DNMT1和DNMT3a的mRNA表达上调,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和肺湿重/干重比值升高,IL-6、TNF-α、HMGB1和MDA含量升高,SOD和CAT活性降低(P<0.05),Sham+5-Aza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epsis组比较,Sepsis+5-Aza组小鼠肺组织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DNMT1和DNMT3a的mRNA表达下调,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肺湿重/干重比值、IL-6、TNF-α、HMGB1和MDA含量降低,SOD和CAT活性增加(P<0.05)。结论DNMT1和DNMT3a介导的DNA甲基化参与了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过程。

  • 标签: DNA甲基化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B(histone lysine-K specific methyltransferase 2B,KMT2B),也称为混合谱系白血病2(mixed lineage leukemia 2,MLL2)蛋白,属于哺乳动物组蛋白H3赖氨酸4(histone H3 lysine-K 4,H3K4)特异性的甲氨基转移酶家族,在广泛的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KMT2B蛋白本身及其介导转录的某些特定基因启动子、强化子或附近顺式调节位点上的H3K4甲基化(H3K4me)的修饰,均能引起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的改变,从而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随着国内外近年来对KMT2B蛋白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发现KMT2B与早期生长迟缓、胚胎死亡、自主运动的控制和儿童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此外,MLL家族的MLL2在肝细胞癌、白血病、结肠直肠癌和神经胶质瘤等肿瘤里高表达,表现出有促肿瘤功能。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KMT2B基因、KMT2B蛋白特征和生物学功能,还强调了基因调控、组织发育、先天性疾病和肿瘤疾病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疾病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KMT2B 组蛋H3赖氨酸4 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 肿瘤 H3K4me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KMT2D)基因突变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1例伴KMT2D基因突变SMZ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25岁男性,给予CHOP方案后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后改为R-FC方案后缓解迅速,截至2021年8月患者为无症状生存。结论KMT2D基因突变可能导致SMZL的发生,且伴KMT2D基因突变SMZL对CHOP方案不敏感,对含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化疗方案较为敏感。

  • 标签: 脾边缘区淋巴瘤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基因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调控脓毒症T淋巴细胞功能失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EZH2选择性抑制剂干预组(CLP+GSK126组),每组8只。采用CLP法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不结扎穿刺盲肠,其余操作同CLP+DMSO组。CLP+DMSO组及CLP+GSK126组小鼠术后立即分别腹腔注射DMSO或GSK126(10 mg/kg)。术后24 h处死小鼠取肠系膜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EZH2表达、T淋巴细胞凋亡率、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抗原阳性T淋巴细胞(ki-67+)比例、γ-干扰素阳性T淋巴细胞(IFN-γ+)比例、程序性死亡受体-1阳性T淋巴细胞(PD-1+)比例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阳性T淋巴细胞(PD-L1+)比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LP+DMSO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淋巴细胞EZH2表达升高。与CLP+DMSO组相比,CLP+GSK126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CD3+比例升高(0.70±0.02比0.50±0.07,P<0.01),表明抑制EZH2可增加脓毒症小鼠淋巴结T淋巴细胞数量;同时,CLP+GSK126组淋巴结CD4+及CD8+细胞中ki-67+比例显著上升(CD4+:0.74±0.05比0.63±0.04,CD8+:0.82±0.06比0.70±0.04,均P<0.05),表明抑制EZH2可增加脓毒症小鼠淋巴结增殖活性较高的T淋巴细胞比例;另外,CLP+GSK126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CLP+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21.53±2.87)%比(20.48±3.21)%,CD8+:(8.34±1.02)%比(7.71±1.38)%,均P>0.05〕,表明抑制EZH2对脓毒症小鼠淋巴结T淋巴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与CLP+DMSO组相比,CLP+GSK126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IFN-γ+CD4+、IFN-γ+CD8+比例也显著增加(IFN-γ+CD4+:0.31±0.11比0.14±0.06,IFN-γ+CD8+:0.30±0.10比0.13±0.06,均P<0.05),表明抑制EZH2可增强脓毒症小鼠淋巴结T淋巴细胞IFN-γ分泌能力;同时,CLP+GSK126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PD-1+CD8+比例较CLP+DMSO组显著下降(0.092±0.006比0.135±0.004,P<0.01),表明抑制EZH2可降低脓毒症小鼠淋巴结CD8+细胞PD-1的表达量,但对PD-L1+比例无明显影响。结论EZH2参与了脓毒症诱导的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的调控,该作用可能部分通过调节PD-1表达介导。

  • 标签: 脓毒症 T淋巴细胞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EZH2选择性抑制剂GSK126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惠中建立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参考方法的主要分析性能。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系列文件(EP15-A2和EP6)和检测标准物质对GGT参考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范围进行性能评估,并通过参加国际参考实验室室间能力验证评价(Rela)来确认实验室GGT检测能力。结果 惠中参考实验GGT参考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等性能都符合方法的要求;GGT参考方法的批内精密度两个样本分别是0.20%和0.53%,总不精密度分别是0.59%和0.56%;准确度三次测试参考物质都在参考物质的标示范围内,且三次检测的CV为0.09%;线性范围上限为392.42U/L,大于IFCC公布的276.40U/L的最大线性上限;2021年RELA认证GGT项目成功通过,与靶值的偏差A样本为-0.7%,B样本为-1.0%。结论 惠中参考实验室GGT参考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范围等主要性能指标都已符合方法的要求。

  • 标签: 参考方法 性能评估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RELA
  • 简介:摘要:文章对果糖基转的来源、性质与果糖基转移酶与低聚果糖生产进行阐述,对其生产当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催化合成低聚果糖需要的果糖基转移酶重点来源于微生物,源自植物果糖基转移酶难以提取,即便材料易得,可是难以运用在低聚果糖生产。所以,源于微生物的果糖基转移酶加低聚果糖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果糖基转移酶 低聚果糖 生产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酮症,选择糖化血红蛋白(HbA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FBG)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存在酮症并发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无并发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各60例。分析各指标联合检测的效果。结果:两组相比,观察组HbAlc、FBG、AST水平均高。AST诊断敏感度81.67%,特异度80.00%,准确度80.83%;FBG诊断敏感度85.00%,特异度83.33%,准确度84.17%;HbAlc诊断敏感度85.00%,特异度86.67%,准确度85.83%;AST、FBG、HbAlc联合诊断敏感度96.67%,特异度98.33%,准确度97.50%。结论:AST、FBG、HbAlc联合检测,可以准确诊断疾病,降低死亡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2型糖尿病酮症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脒/精胺N1-乙酰转移2(SSAT2)对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化疗耐药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梯度浓度法构建耐药细胞株MiaPaCa-2 GR和PANC-1 GR,蛋白印迹法检测耐药前后细胞中SSAT2及铁死亡标志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变化;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SSAT2的耐药细胞株;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对吉西他滨敏感性的变化;丙二醛(MDA)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两种耐药细胞株中SSAT2表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0.692±0.026)倍比(0.953±0.132)倍,t=3.360,P<0.05;(0.581±0.036)倍比(0.751±0.080)倍,t=3.356,P<0.05],而铁死亡负调控标志物GPX4在两种耐药细胞株中均显著升高[(2.295±0.753)、(52.794±1.680)倍,t=4.013、10.701,P<0.05]。上调SSAT2后耐药细胞胰腺癌株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高于对照组[(0.047±0.017) μmol/L比(1.507±0.283) μmol/L,t=8.920,P<0.01;(0.216±0.063) μmol/L比(2.238±0.582) μmol/L,t=5.983,P<0.01],且铁死亡抑制剂ferr-1处理过表达SSAT2组细胞对吉西他滨的耐药性提高[(1.019±0.193)、(1.633±0.482) μmol/L,t=8.689、5.049,P<0.05],同时MDA水平低于过表达SSAT2组[(2.298±0.099)、(1.986±0.269)倍,t=3.908、6.430,P<0.05]。过表达SSAT2组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453±0.040)倍比(1.086±0.094)倍,t=10.732,P<0.01;(0.236±0.045)倍比(1.337±0.479)倍,t=3.964,P<0.05]。结论SSAT2通过抑制GPX4蛋白水平促进铁死亡,增强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

  • 标签: 精脒/精胺N1-乙酰转移酶2 胰腺癌 铁死亡 吉西他滨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肉碱棕榈酰转移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缺乏症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基于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的遗传代谢病基因诊断Panel进行检测,基因变异以Sanger测序法验证。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CPT1A基因存在c.1895T>A(p.Leu632X)和c.1153G>A(p.Ala385Thr)复合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1895T>A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1153G>A杂合变异。经查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遗传病变异数据库ClinVar及文献资料,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895T>A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4),c.1153G>A判定为可能致病变异(PM1+PM2+PM3+PP3)。结论CPT1A基因c.1895T>A和c.1153G>A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结果为其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新变异的检出拓展了CPT1缺乏症的基因变异谱。

  • 标签: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缺乏症 串联质谱 CPT1A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胆囊结石患者术前肝功能水平对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行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249例患者,同时收集术中胆汁和临床资料。根据胆囊胆汁淀粉水平将纳入患者分为OPBR组(胆汁淀粉>110 U/L)和对照组(胆汁淀粉≤110 U/L)。比较两组术前肝功能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在两组间有差异的肝功能指标γ-谷氨酰转移(GGT)和碱性磷酸(ALP)对OPBR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BR的相关因素。结果249例患者中男83例,女166例,年龄50(37,62)岁;其中对照组218例,包括男70例、女148例,年龄49(36,61)岁;OPBR组31例,包括男13例、女18例,年龄58(51,6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指标,OPBR患者的GGT[M(Q1,Q3)][35(18,59)U/L]和ALP[80(71,97)U/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13,34)、69(57,83)U/L;均P<0.01]。ROC曲线提示术前GGT和ALP水平对OPBR有预测诊断作用,其各自的诊断界值和ROC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GGT≥30 U/L,0.656(0.542~0.770),P=0.005;ALP≥70 U/L,0.693(0.613~0.7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30 U/L[OR(95%CI)=2.856(1.260~6.473),P=0.012]和ALP≥70 U/L[OR(95%CI)=3.685(1.314~10.333),P=0.013]是胆囊结石患者合并OPB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术前肝功能评估对胆囊结石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其中GGT和ALP是预测胆囊结石患者合并OPBR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隐匿性胰胆反流 γ-谷氨酰转移酶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并筛选胆管癌差异性甲基化基因以预测胆管癌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8例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850K甲基化测序分析,获取差异性甲基化基因。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2018年36例患者胆管癌全基因组甲基化数据及临床信息,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2012年胆管癌甲基化数据(GSE32879),从GEPIA2数据库下载2018年TCGA数据库胆管癌总生存(OS)及无病生存(DFS)差异生存基因组数据。联合送检样本850K甲基化测序分析的差异甲基化位点(DMP)和差异甲基化区域(DMR)结果、TCGA和GEO数据库中甲基化基因以及胆管癌生存基因,在Sangerbox VENN工具中进行多数据集合分析,交集筛选得出共同差异性甲基化基因。在Sangerbox中运用最小P值法确定基因表达的临界值,分为差异性甲基化基因高、低表达组,比较两组胆管癌患者OS、DFS、疾病特异性生存(DSS)、无病间隔(DFI)、无进展间隔(PFI)。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8例患者的胆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850K甲基化测序共鉴定出121 954个DMP,DMR中共鉴定出差异性甲基化基因1 399个;交集鉴定得出共同预后相关基因氨基葡萄糖(N-乙酰)转移1(GCNT1)和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3(NTRK3)。GCNT1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NTRK3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0)。采用最小P值法,以GCNT1及NTRK3联合表达情况预测胆管癌患者预后,按两基因表达量总和排序,以排序的30%为临界值时,胆管癌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间DFS差异最为显著(P<0.001);两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GCNT1与蛋白质糖基化、大分子糖基化、糖化、糖蛋白生物合成过程、糖蛋白代谢过程、转移活性和转移糖基、蛋白质O-聚糖基化、O-聚糖加工等有关;NTRK3与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ErbB信号通路、磷脂D信号通路、癌症中枢碳代谢、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有关。KEGG分析结果显示,GCNT1主要与黏蛋白型O-聚糖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等系统功能相关联,NTRK3主要与细胞表面受体通路、细胞内信号转导、刺激反应的正向调节、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联受体蛋白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级联及调节、蛋白质磷酸化信号转导等系统功能相关联。结论胆管癌差异性甲基化基因GCTNT1、NTRK3表达对胆管癌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

  • 标签: 胆管肿瘤 DNA甲基化 基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60Co γ射线诱导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中CPT1A和CPT1B蛋白表达变化,并进一步研究肉碱棕榈酰转移1(CPT1)变化对受照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IEC-6细胞经棕榈酸、血清饥饿以及血清饥饿联合棕榈酸处理后,给予0、5、10或15 Gy 60Co γ射线照射,照射后24 h收集细胞并提取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PT1A和CPT1B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ETO是CPT1的小分子抑制剂,利用克隆形成率实验和CCK-8实验分析ETO抑制CPT1对60Co γ射线照射IEC-6细胞存活及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 Gy 60Co γ射线照射ETO处理IEC-6细胞48 h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棕榈酸处理组中,CPT1A蛋白在15 Gy γ射线照射后表达量显著增加(t=-2.82,P<0.05)。血清饥饿处理组中,CPT1A蛋白在5、10和15 Gy γ射线照射后表达量明显升高(t=-3.28、-8.72、-8.67,P<0.05);血清饥饿联合棕榈酸处理组中,CPT1A蛋白在5、10和15 Gy γ射线照射后表达量显著增加(t=-10.69、-7.02、-8.23, P<0.05),CPT1B蛋白在照射10和15 Gy γ射线照射后表达量显著增加(t=-3.73、-5.05, P<0.05)。60Co γ射线照射后,ETO处理组细胞存活率及相对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5.46、13.22,P<0.05);ERK1/2蛋白表达水平及JNK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01、3.29、10.68、14.44,P<0.05)。结论CPT1通过促进增殖通路中ERK1/2蛋白的表达和JNK的激活,从而使得60Co γ射线诱导IEC-6细胞损伤后的存活及增殖增加。

  • 标签: 放射肠损伤 增殖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c-Jun氨基末端激酶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
  • 简介:摘要异烟肼作为一种治疗敏感结核病近70年的主要药物,其药物动力学差异可影响其吸收,低血药浓度导致低疗效;反之高浓度可导致肝损伤或死亡。引起血药浓度波动的因素包括异烟肼吸收(如药物-药物、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胃肠疾病,糖尿病或结核病等疾病状态)和肝代谢的异常等。N-乙酰转移2(N-acetyltransferase 2)基因(NAT2)型及蛋白(NAT2)表型的多态性显著影响血浆异烟肼浓度。目前缺乏异烟肼治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指南,针对出现的异烟肼不良反应仅基于临床经验采取突然停药或降低异烟肼剂量,但这样的措施可导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产生。故进一步明确宿主NAT2基因型及其表型多态性、血浆异烟肼浓度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将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具有致癌作用的非金属物质。慢性砷暴露会造成全身多器官损伤,因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特效药及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等因素,长期以来成为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表观遗传修饰不仅与砷暴露存在相关性,而且可通过调控关键分子的表达参与砷诱导的早期损伤,成为砷暴露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模式之一,有望为地方性砷中毒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但DNA甲基化是如何调控砷诱导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砷中毒的发生发展,以及与砷中毒机制之间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现就DNA甲基化在砷中毒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砷中毒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头颈肿瘤是近年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其确切的分子机制和预后因素尚不清楚。识别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可使有效的靶向治疗策略应用到头颈肿瘤诊断治疗中,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DNA甲基化在肿瘤的起始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DNA甲基化与头颈肿瘤的关系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DNA甲基化 肿瘤干细胞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DKD的发病机制除遗传易感基因因素以外还有环境因素,而表观遗传学已被证明在遗传学和环境之间起桥梁作用。表观遗传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近年来,国内外在DKD的DNA甲基化研究方面有长足发展,RNA甲基化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该文主要就目前DKD的DNA甲基化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基于DNA甲基化研究可能的DKD诊断与治疗策略。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RNA甲基化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尽管随着影像学水平的进步以及结肠镜检查的普及,传统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对于早期、无症状的结肠癌诊断仍然不尽如人意。因此,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从中获得结直肠癌的诊疗新思路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DNA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逐渐为人所关注。本文旨在对DNA甲基化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甲基化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