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注射血塞通联合西医治疗脑外伤脑血肿的临床效果,总结注射血塞通联合西医治疗脑外伤脑血肿的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56例脑外伤合并脑血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该5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临床中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静脉注射血塞通注射液,每日一次,经过15天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加用血塞通注射液后,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和颅血肿吸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脑外伤合并脑血肿中,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效果佳,预后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塞通 西医联合治疗 脑外伤 神经功能 脑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内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后血肿灶周围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不同剂量之间的差别。方法雄性SD大鼠,采自体血(50μl)注入右侧尾状核制作脑出血模型。根据不同注射剂量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Control组)、0.5ug-NGF组、1.0ug-NGF组、1.5ug-NGF组。各组分别通过颅原位注射等体积(2ul)生理盐水、NGF0.5ug、NGF1.0ug、NGF1.5ug。治疗一周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D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血肿周NEURON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①NDS评分颅注射不同剂量NGF组与单纯注射生理盐水的脑出血组相比,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1.0ug-NGF组及1.5ug-NGF组最为明显,而这两者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②Neuron阳性细胞数颅注射不同剂量NGF组与单纯注射生理盐水的脑出血组相比,血肿灶周围的Neuro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1.0ug-NGF组及1.5ug-NGF组增加明显,而这两者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颅注射NGF能够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肿灶周围神经元的损伤;②高剂量NGF治疗效果优于较低剂量。

  • 标签: 脑出血 神经生长因子 颅内注射 不同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下鞘注射罗哌卡因对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术初产妇80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蛛网膜下阻滞分别用0.75%罗哌卡因1.6ml(12mg)和布比卡因组1.6ml(9mg),术后均采用PCEA。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记录术后4h、8h、12h、24h和48hVAS评分。结果与B组比较,R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延长(P<0.01),运动恢复时间显著缩短(P<0.01),术后4h和8h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鞘注射罗哌卡因,术中麻醉效果确切,且运动恢复时间较布比卡因短,有利于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术后8h小时PCEA的效果优于布比卡因,其临床效果更具有优越性。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PCE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剥注射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0例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30例环球状混合痔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外剥扎术治疗,选取2012年3月到2016年3月间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外剥注射缝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35,P<0.05)。结论对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外剥注射缝合术治疗比单纯外剥扎术效果显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外剥内扎注射缝合术 环状混合痔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结石的疗效和优点。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同期经尿道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和前列腺电切术(TURP)一次性治疗BPH伴膀胱结石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手术时间50~116min,平均70.3±13.6min;出血量30~200ml,平均70.5±15.6ml;术后3~7d拔除导尿管,所有患者术后排尿困难均明显改善,无明显尿失禁。术后3个月复查国际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较术前明显改善、Qmax较术前明显升高、残余尿量(RU)较术前明显减少(均P<0.01)。随访至今,未见结石复发及尿失禁、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同期经尿道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和TURP联合治疗BPH伴膀胱结石是安全高效并且微创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膀胱结石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经尿道膀胱结石钬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外科中高龄患者经泌尿手术致低钠血性脑病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1年我科收治的18例高龄患者泌尿手术致低钠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果本组1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高龄患者泌尿手术易发生低血钠性脑病,并带来严重的脑组织损害,应加强监测,防止低钠血性脑病发生,早发现,早治疗,多可逆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治疗,按照护理模式划分为两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GQOLI评分为(36.8±4.6)分,明显低于观察组(49.6±7.5)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效果明显,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腔内激光 下肢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上尿路结石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病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上尿路结石实施碎石术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提出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结果92例患者实施上尿路结石碎石术,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4例,占比4.35%(4/92)。其中输尿管硬镜碎石术者3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者1例,3名女性,1名男性。老年女性、术前合并尿路感染、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发生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通过术后2小时、6小时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能及时预测患者是否发生脓毒血症。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是治疗脓毒血症的关键。结论针对上尿路结石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临床价值极高。

  • 标签: 上尿路结石 腔内碎石术 尿源性脓毒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组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5.7%,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10.7%,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39.3%(P<0.0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鹿瓜多肽注射液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应该进行积极推广。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鹿瓜多肽注射液 非甾体类抗炎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7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本组17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94.12%(16/17);全部患者均获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6~1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跖跗关节再脱位情况,均恢复良好。结论针对跖跗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能明显改善跖跗关节功能,获取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跖跗关节损伤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关节镜辅助下骨折复位,创伤小、康复快,能直视关节面复位情况及探查踝关节韧带损伤情况,能解剖复位,为踝骨折提供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本文对关节镜辅助下空心螺钉治疗踝骨折20例治疗体会进行总结。

  • 标签: 关节镜 内踝骨折 下空心螺钉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治疗对肱骨下段骨折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肱骨下段骨折固定术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划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方法,观察组给予康复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与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1.2%(31/34)高于对照组70.6%(24/34),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Mayo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屈曲度、伸直度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下段骨折固定术患者给予康复治疗方法,对改善其肘关节功能可起到明显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 康复治疗 肘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跖跗关节损伤患者52例进行讨论,对所有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固定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优25例,良16例,可10例,差1例,优良率为98.07%。结论对于跖跗关节损伤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固定进行治疗,可以增强疗效,促进预后,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 跖跗关节损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引流治疗腘窝囊肿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27例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腘窝囊肿采用膝关节镜下引流治疗腘窝囊肿,同时处理关节病变。结果27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6.5个月,未见囊肿复发,同时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膝关节镜下引流治疗腘窝囊肿,同时处理关节病变,具有安全,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囊肿复发率低等优点,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腘窝囊肿最微创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腘窝囊肿 内引流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Ⅱ度旋后收型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踝关节骨折行双钢板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治疗的32例Ⅱ度旋后收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双钢板治疗处理,观察骨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0.26±0.25)个月,骨愈合平均时间(11.25±2.33)w;踝关节背伸平均(16.24±2.85)°,踝关节跖屈平均(39.26±5.32)°;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0.63%,其中优22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固定松动、断裂或丢失胫骨远端关节面;末次随访发现迟发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踝关节活动轻微受限各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Ⅱ度旋后收型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踝关节骨折行双钢板治疗可充分支持固定胫骨远端关节面,改善踝关节功能,预防复位丢失,且并发症少。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旋后内收型 双钢板 胫骨关节面压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蛛网膜下注射小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按抽签顺序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注入1.1ml的50.0%葡萄糖0.2ml+0.75%布比卡因2ml混合溶液。研究组给予1.2mL0.5%等比重布比卡因,对比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开始至切皮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及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及感觉阻滞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麻醉前后,研究组心率及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剖宫产患者采用蛛网膜下注射小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同时对患者心率及血压不造成影响,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蛛网膜下腔 小剂量 等比重布比卡因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为提高女性直肠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方法利用直肠指诊和排粪造影技术,确诊直肠黏膜脱垂女性便秘患者48例,采取直肠前壁缝扎加直肠黏膜消痔灵点状注射固定术,治疗直肠黏膜脱垂女性便秘患者;结果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缝扎 注射 直肠内脱垂 便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瘤注射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血管瘤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针对患儿年龄特点、血管瘤病变部位、类型及面积大小,使用不同剂量的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向患儿家长详细介绍瘤注射的方法和过程,耐心讲解博莱霉素药代动力学,配合注射前后细致的观察和护理,能预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本组病例29例,经1-5次注射后达到疗效者27例,总有效率达93.1%。结论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血管瘤具有疗程短、不良反应少、注射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注射前后给予详细的护理评估和健康指导、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指导出院后家庭护理,能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顾虑,提高疗效,促进患儿早日治愈。

  • 标签: 小儿血管瘤 瘤内注射 博莱霉素+地塞米松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液联合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结果87例息肉切除患者术程顺利,术后无1例出血,1例出现腹痛,经过及时处理,症状缓解,全部康复出院。结论护士进行正确的术前肠道准备,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合理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肠息肉摘除前局部粘膜使用肾上腺素溶液控制手术出血,是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液联合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肠息肉摘除 肾上腺素 高频电切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下注射止血联合药物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6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镜下注射止血联合药物治疗措施;B组患者单独给予镜下注射止血治疗措施。随访2天观察两组患者对消化道出血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结果显示A组(镜联合药物组)患者成功率90.0%明显优于B组(单独药物组)患者6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结果显示与B组(单独药物组)患者相比,A组(镜联合药物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再次出血的频率、手术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比较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镜下注射止血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好,不仅可以及时控制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病死率,且治疗后再出血等情况的发生率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内镜下注射止血 药物治疗 消化道出血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