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EG,aEEG)预测早产儿远期不良神经发育预后的价值。方法文献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8月1日。纳入aEEG预测早产儿远期预后的相关原始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各自独立地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研究,包含557例患者,汇总敏感性为0.81(95%CI 0.75-0.87),特异性为0.68(95%CI 0.63-0.73),阳性似然比为2.32(95%CI 1.52-3.52),阴性似然比为0.27(95%CI 0.19-0.37),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9(95%CI 0.75-0.82)。当脑电图出现暴发抑制、持续低电压、电静止、平坦波时早产儿预后大多不良,尤其是前3者出现。结论aEEG在预测早产儿远期神经发育预后上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振幅整合脑电图 早产儿 预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纤维化评分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等因素在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因肝癌行肝移植的60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随机法按2∶1比例分为模型组(399例)和验证组(202例),因APRI>1.5可以较好的评估肝脏重度纤维化,根据移植术后1个月APRI分为低APRI组(≤1.5,374例)和高APRI组(>1.5,25例)。在模型组人群中,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绘制生存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准确度。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冷缺血时间(CIT)>8 h、受者肿瘤超出杭州标准、术中失血>1 000 ml和APRI>1.5。将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发现移植术后复发预测模型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人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4[95%置信区间(CI):0.681~0.787)和0.749(95%CI:0.671~0.817)];肝癌肝移植受者死亡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735(95%CI:0.679~0.790)和0.758(95%CI:0.682~0.834)。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后1个月APRI>1.5可能是受者术后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冷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杭州标准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复发和总体存活。

  • 标签: 肝移植 肝癌 肝纤维化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病程早期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增高,对其RMPP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0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难治程度,将其分为RMPP组(n=88)及MPP组(n=216)。对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后24 h内的血清炎性指标、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对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根据曲线下面积(AUC)筛选对RMPP有预测意义的临床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2组患儿年龄、男性患儿占比、单侧及双侧肺实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MPP组患儿发热及咳嗽时间,入院后24 h内血清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长于、高于MPP组;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胆固醇浓度,则均低于MPP组,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11项临床指标对RMPP具有预测意义,均为AUC>0.5,并且P<0.05;各指标对RMPP的预测意义由高到低,以及最佳临界值依次为:D-二聚体(2.1 mg/L)、LDH(375.5 U/L)、CRP(43.08 mg/L)、ALT(16.5 U/L)、PCT(0.08 μg/L)、AST(36.5 U/L)、中性粒细胞计数(4.5×109/L)、CK(130.5 U/L)、ESR (68.5 mm/h)、发热时间(7.5 d)及咳嗽时间(8.5 d)。④发生RMPP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2.1 mg/L(OR=1.163,95%CI:1.032~1.319,P=0.026)及CRP> 43.08 mg/L(OR=1.024, 95%CI:1.003~1.026,P=0.013),是MPP患儿发展为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P患儿早期病程中的血清炎性指标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发生RMPP。血清D-二聚体与CRP水平升高,是MPP患儿发展为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难治性 肺炎,支原体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质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检测方法,然而术语繁多,加之长时程可穿戴心电图监测的应用,对心电诊断的需求剧增。深度学习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电领域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综述了深度学习技术在心电图自动诊断和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 标签: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心电描记术 自动诊断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危害健康。COPD患者精确的病情评估及风险预测是COPD疾病管理的关键,目前多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推荐的分组方法进行病情评估。近年来,深吸气量/肺总量(IC/TLC)这一肺功能指标在COPD的病情评估及风险预测方面显示出较多优势,IC/TLC被证实为肺过度充气的一项敏感指标,同时在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治疗疗效及预测疾病预后等方面均有其价值。本文对IC/TLC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推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肺过度充气 运动耐力 疗效评估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在冠心病预测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3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参数及诊断满意度。结果:颈动脉超声结果显示,实验组IMT大于对照组,PSV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诊断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总满意度为90.00%。实验组诊断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诊断过程中实施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效果显著,能够为患者病情预测评估提供指导,所以可推广到临床。

  • 标签: 颈动脉 彩色超声检查 冠心病 预测诊断 价值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在出院时或发病后第14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短期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0例,男性187例(62.3%),女性113例(37.7%);年龄(63.62±12.14)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5.48±4.85)分。转归良好组228例(76.0%),转归不良组72例(24.0%)。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高血压、基线NIHSS评分、C反应蛋白、心房颤动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而男性、吸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1.72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00~2.128;P<0.001]、高血压(OR 3.744,95% CI 1.227~11.426;P=0.020)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 0.287,95% CI 0.102~0.616;P=0.043)是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短期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17(95% CI 0.642 ~0.792 ),最佳截断值为0.075×109/L,其预测短期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6%和51.4%。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临床转归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 治疗结果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膈肌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应用机械通气(mechanicalventilation,MV)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超声膈肌功能的监测,具有无创、便携性、床旁可重复操作性等优势,近几年已被临床广泛应用。通过监测膈肌位移、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膈肌收缩速度、膈肌位移-时间指数等指标对膈肌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起到对患者进行机械控制通气的撤离以及结局的预测的作用,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可靠的撤机评估标准。

  • 标签: 超声 膈肌 机械通气 撤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可疑脓毒症危险分层(risk-stratifc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uspected sepsis,REDS)评分在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在黄山首康医院住院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计算RED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分和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通过REDS评分与APACHEⅡ和MEDS比较,评价REDS评分在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103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中男65例(63.11 %),女38例(36.89 %);年龄范围42~93岁,中位数(四分位数)74(65,82)岁;72例(69.91%)存活(存活组),31例死亡(30.09%)(死亡组)。存活组和死亡组的REDS评分[(5.28±2.10)分与(7.87±2.53)分]、MEDS评分[(6.64±3.32)分与(9.06±3.36)分]、APACHEⅡ评分[(18.96±6.72)分与(21.87±6.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4,P<0.001;t=3.381,P=0.001;t=2.067,P=0.041)。REDS评分7.5时Youden指数最大(0.38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77(95%可信区间:0.678~0.876,P<0.001)。APACHEⅡ评分19.5时Youden指数最大(0.1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14(95%可信区间:0.499~0.729,P=0.068)。MEDS评分10.5时Youden指数最大(0.34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96(95%可信区间:0.590~0.802,P=0.002)。REDS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于APACHEⅡ评分(Z=1.987,P=0.046)。结论REDS评分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效果,与MEDS评分相当,但优于APACHEⅡ评分。

  • 标签: 脓毒症 急诊可疑脓毒症危险分层评分 预后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伴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临床特点和症状性PVST的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符合AP并发PVST诊断标准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发生PVST所致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持续性腹水、肠缺血),将AP并发PVST患者分为症状组(48例)和无症状组(104例)。比较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等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PVST多见,占73.0%(111/152),医院内病死率为14.5%(22/152)。脾静脉(46.1%,70/152)为最常见的单支受累血管。症状组住院时间长于无症状组,住院费用和医院内病死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26.31±19.38) d比(15.11±9.31) d、(103 463.68±15 312.74)元比(37 199.38±4 647.17)元、25.0%(12/48)比9.6%(1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09、-4.141,χ2=6.280;P均<0.05)。症状组LDH、CRP、PT均高于无症状组[4.78 μmol·s-1·L-1(2.96 μmol·s-1·L-1,7.82 μmol·s-1·L-1)比4.42 μmol·s-1·L-1(3.29 μmol·s-1·L-1,9.30 μmol·s-1·L-1)、69.53 mg/L(29.49 mg/L,147.14 mg/L)比40.90 mg/L(8.88 mg/L,104.89 mg/L)、(16.88±8.23) s比(14.12±1.59) s],而血细胞比容、血钙水平均低于无症状组[(34.97±8.96)%比(39.18±7.17)%、(2.01±0.32) mmol/L比(2.17±0.1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67、-1.977,t=-2.281、3.072、3.083;P均<0.05)。症状组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发生率,以及全身并发症腹腔出血、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7.21±3.84)分比(5.27±2.31)分、(7.10±1.57)分比(4.83±1.87)分、87.5%(42/48)比28.8%(30/104)、10.4%(5/48)比1.9%(2/104)、18.8%(9/48)比1.9%(2/104)、25.0%(12/48)比3.8%(4/104)、91.7%(44/48)比60.6%(63/104)、85.4%(41/48)比49.0%(5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1、-7.331,χ2=45.320、5.393、13.852、15.604、15.323、18.191;P均<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thazar CT评分是症状性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值(95%CI)为1.79(1.41~2.29)。结论Balthazar CT评分是AP患者并发症状性PVST的影响因素,对评分高的患者应早期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门静脉系统血栓 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HI)患者发生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有早期预测价值的可视化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为LHI的患者274例进入研究,根据病情进展分为MMI组(n=97)和非MMI组(n=177)。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LHI患者发生MMI的独立因素。利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和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发热、溶栓、心脏疾病、中性粒细胞计数为LHI后发生M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是LHI后发生MMI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基于这7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905(95%CI:0.868~0.941),与校准曲线重合度高;模型预测LHI患者发生MM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5(95%CI:0.868~0.941),提示列线图模型预测LHI患者发生MMI的效能高。结论入院NIHSS评分偏高、梗死体积偏大、中性粒细胞计数偏高且出现发热、具有心脏疾病、进行过溶栓治疗的低龄LHI患者出现MMI的概率更高;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及良好的精确度和区分度,能提高对LHI患者发生MMI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VNS治疗的91例DRE患者的术前评估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VNS疗效相关的预测因素。结果91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McHughⅠ级20例(22%)、Ⅱ级37例(40.6%)、Ⅲ级23例(25.3%)、Ⅳ级2例(2.2%)、Ⅴ级9例(9.9%),其中治疗有效(McHughⅠ、Ⅱ级,发作减少≥50%)57例(62.6%),治疗无效(McHugh Ⅲ~Ⅴ级,发作减少<50%)34例(37.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侧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ED)、局灶性起源发作及患者VNS电极植入年龄在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侧IED(OR=5.214,95%CI:1.331~20.431,P=0.018)和局灶性起源发作(OR=4.111,95%CI:1.432~11.802,P=0.009)是VNS治疗有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单侧IED和局灶性起源发作可作为筛选DRE患者进行VNS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迷走神经刺激术 药物难治性癫痫 疗效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蛋白清除率(peritoneal protein clearance,Pcl)对腹膜透析(腹透)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规律随访且透析龄>3个月的患者。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退出腹透、转其他中心或研究终止日期(2018年10月1日)。按Pcl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Pcl组和低Pcl组,比较两组腹透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cl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Pcl对腹透患者心血管疾病事件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预测作用。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71例患者,其中男性135例(49.8%),年龄(56.92±0.84)岁,中位腹透龄38.77(19.00,63.10)个月,合并糖尿病70例(25.8%),有心血管疾病史81例(29.9%),中位Pcl为67.93(52.31,88.36)ml/d。与低Pcl组(Pcl<67.93 ml/d)相比,高Pcl组(Pcl≥67.93 ml/d)患者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体重指数、脉压差、脑钠肽和肌酐的物质转运面积系数(mass transfer area coefficient of creatinine,MTACcr)均较高,血清白蛋白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透析龄、合并糖尿病比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比例、持续性非卧床腹透比例、超敏C反应蛋白、24 h尿量、24 h超滤量和残余肾功能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β=-0.388,P<0.001)、体重指数(β=0.189,P<0.001)和MTACcr(β=0.247,P<0.001)与lg(Pcl)独立相关。研究期间,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55例,心血管疾病死亡39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Pcl组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著高于低Pcl组(Log-rank χ2=6.902,P=0.00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lg(Pcl)是腹透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HR=7.654,95%CI 1.676~34.945,P=0.009)。结论血清白蛋白、体重指数、MTACcr是腹透患者Pcl的独立相关因素,Pcl可预测腹透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事件。

  • 标签: 腹膜透析 心血管疾病 预后 腹膜蛋白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患者,男59例,女66例,年龄(68.76±15.59)岁,年龄范围为19~99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静脉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n=35)与非血栓形成组(n=90)。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凝固角及最大血液凝固块强度(MA)。结果血栓形成组凝血反应时间[(5.36±0.97)min]、凝固时间[(1.68±0.55)min]低于非血栓形成组[(6.39±1.47)min、(2.36±0.82)min],凝固角[(66.80±6.47)°]、MA[(62.24±6.06)mm]高于非血栓形成组[(59.35±6.72)°、(56.22±5.63)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TEG各指标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CI,最佳截点为凝血反应时间为4.90 min、凝固时间为1.75 min、凝固角为64.85°及MA为59.35 mm,以ROC曲线获得的最佳截点,TEG各指标联合诊断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0.0%。结论TEG在早期预测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下肢骨折 静脉血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的放射组学特征对上皮性卵巢癌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8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at suppression-T2 weighted imaging,FS-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T1WI扫描,从每个患者术前FS-T2WI、DWI和DCE-T1WI图像中提取定量成像特征,建立放射组学模型、临床模型;结合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构建放射组学诺模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AUC、校准曲线和临床实用性来评估该放射组学诺模图的预测性能。结果来自MP-MRI组合序列的放射组学模型比单独来自FS-T2WI、DWI和DCE-T1WI的模型具有更高的AUC (0.865 vs. 0.749、0.765、0.736)。诺模图(0.953)显示出比临床模型(0.819)和组学模型(0.865)更好的诊断效果。结论基于MP-MRI组合序列的放射组学诺模图对腹膜转移显示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可用于术前识别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腹膜转移。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腹膜转移 放射组学 磁共振成像 多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AMI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心室重构发生情况分为心室重构组(13例)和非心室重构组(45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分析血清H-FABP水平对AMI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心室重构组男7例,女6例,年龄(65.40±2.17)岁;非心室重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5.80±2.35)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室重构组H-FABP水平为(5.57±1.35)ng/L,高于非心室重构组(2.26±0.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07,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FABP高表达与心室重构的发生可能相关(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FABP水平预测心室重构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8。结论AMI患者血清H-FABP高表达可能与心室重构的发生有关,临床可通过检测H-FABP水平预测心室重构的发生,从而积极干预,降低心室重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室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简易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查阅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衡水地区二级以上医院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CRKP与非CRKP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患者来源,入ICU 24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CU住院期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净化、有创操作情况,送检病原学培养时的合并症、近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CRKP感染高危因素,建立早期预测模型。结果共有6所医院7家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543例纳入分析,CRKP感染136例(25.05%),非CRKP感染407例(74.95%)。感染部位前3位分别是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液,感染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5,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大(OR=1.33,P=0.020)、外院转入(OR=1.04,P=0.030)、普通病房转入(OR=1.23,P=0.030)、APACHE Ⅱ评分(OR=2.14,P=0.020)、SOFA评分(OR=2.34,P<0.001)、查尔森合并症指数高(OR=5.09,P<0.001)、留置导尿管(OR=2.55,P<0.001)、有创机械通气(OR=2.39,P=0.030)、血管活性药物(OR=3.17,P=0.010)、近10 d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OR=3.26,P=0.010)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7.36,P<0.001)是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上述危险因素累积≥4个时,曲线下面积为0.78,预测CRKP感染的敏感度为71.32%,特异度为76.9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简易预测模型有助于基层医院早期识别CRKP感染高危人群,为早期及时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标签: 交叉感染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危险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列线图建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74例)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2例)两中心2008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和生存随访资料,根据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以及临床决策曲线(DCA)从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效用3个方面验证该模型的性能。结果全组患者中男性189例,女性87例;<60岁和60岁以上者分别为150例和126例;胃神经内分泌癌(g-NEC)175例,胃神经内分泌瘤(g-NET)101例;肿瘤胃内原发部位:胃上部、胃中部和胃下部分别为131例、98例和47例;肿瘤TNM分期:Ⅰ期72例、Ⅱ期26例、Ⅲ期93例和Ⅳ期8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类型、胃内原发部位、Ki-67指数、T分期、N分期和M分期与本组g-NEN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67指数高、T分期晚和M分期晚是影响g-NEN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的C-index为0.806(95% CI:0.769~0.863)。校准曲线证实模型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ROC曲线与DCA决策曲线显示,模型相比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区分度和临床效用(其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比0.792)。结论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针对g-NEN、且同时适用于g-NET和g-NEC的预后预测系统,以可视化的列线图模型预测g-NEN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胃 总体生存率 列线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