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围生期下肢静脉孕产妇的护理干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134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产妇各67例,完成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下肢静脉风险评估及分级预防干预,比较两组孕产妇下肢静脉发生率、直腿伸踝试验阳性率及压迫腓肠试验阳性率。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发生率、直腿伸踝试验阳性率、压迫腓肠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距显著(P<0.05)。结论:对围生期孕产妇进行下肢静脉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围产期下肢静脉的发生率,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围生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导管相关静脉防治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9-2020.9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80例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观察组输液导管相关静脉发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80例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输液导管相关静脉2例,经过有效治疗均康复,导管顺畅。结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输液导管相关静脉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输液导管 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导管相关静脉防治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9-2020.9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80例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观察组输液导管相关静脉发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80例患者在留置期间发生输液导管相关静脉2例,经过有效治疗均康复,导管顺畅。结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输液导管相关静脉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输液导管 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运用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术后静脉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就诊的40例接受下肢静脉曲张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0例/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将两组接受下肢静脉曲张术的患者的护理成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形成率(5.00%)低于对照组(35.0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运动障碍Barthel指数(80.36±3.42)分和下肢FMA生活能力评分(79.53±3.55)分均高于对照组(62.53±3.88)分、(55.28±4.05)分,(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运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术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预防患者下肢静脉形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20年1月至 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介入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分析,实验组的满意率93.5%高于对照组的67.4%,实验组的护理干预有效率91.3%优于对照组的69.6%,数据资料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预防介入科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静脉的发生风险,且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干预 介入科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继发性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03月-2022年04月本院收治的82例行下肢静脉曲张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股静脉流速度、继发性静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d、3d的血流峰速及平均速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继发性静脉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予以患者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对股静脉流速度加以有效改善,有助于预防继发性静脉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术 深静脉血栓
  • 作者: 王金艳  王金平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10-19
  • 出处:《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21年3期第21卷
  • 机构:松原吉林油田医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系统护理预防ICU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50例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观察两组DVT发生率,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研究组DVT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8.00%,前者低于后者(P<0.05)。结论:将系统护理应用于ICU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DVT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ICU术后患者 系统护理 常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在剖宫产术后静脉(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收治500名行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名。对照组剖宫产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剖宫产围手术期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对比两组产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水平、下肢静脉液流速及静脉形成情况。结果术后2 d,观察组产妇APTT、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总静脉、腘静脉、髂静脉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内,观察组产妇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阻断式程序护理干预能降低剖宫产术后DVT形成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剖宫产 血栓栓塞 双重阻断式程序 整体护理
  • 作者: 张雅芝 王颖 褚彦香 屈晓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甲乳外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武汉 430030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的相关证据,并对临床预防下肢静脉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1月3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库、美国国立临床诊疗指南数据库、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中文)、BMJ最佳临床实践、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图书馆、UpToDate关于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的所有证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最佳临床实践信息册、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及原始研究。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1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4篇;最终总结了10条最佳证据。结论踝泵运动作为下肢静脉预防措施之一,其最佳证据的总结可为提高医护人员下肢静脉预防水平、规范预防行为和降低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提供借鉴。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踝泵运动 预防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静脉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50%)和未通组(血栓溶解率<50%),其中未通组57例,再通组7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恶性肿瘤、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及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比值比(OR)3.261,95%可信度区间(CI)1.361~7.815,P=0.008]、病程>14 d(OR 6.755,95%CI 1.826~24.985,P=0.004)、纤维蛋白原(OR 1.459,95%CI 1.055~2.018,P=0.023)与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OR 5.666,95%CI 1.325~24.235,P=0.019)是CDT治疗下肢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是CDT治疗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下肢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4月至2020年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240例,统计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DVT)发生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为12.9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围术期发生DVT与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静脉史、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和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手术时间和术后感染均是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发生DVT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DVT发生率高,与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等因素相关,临床中应该针对高危患者进行全面的预防护理干预,以降低DVT发生风险。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围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静脉起病的儿童急性骨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以"发现静脉"为主诉,急诊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21例急性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为(8.5±2.9)岁;中位住院时间为23 d;急诊就诊的中位时间为病程第三天,19例存在发热,均有患侧肢体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骨髓炎病变部位为股骨14例、胫腓骨6例、肱骨1例。19例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0例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患儿都在外院完成四肢软组织超声和(或)血管超声检查并提示患侧肢体存在静脉(deep vein thrombosis,DVT),所有DVT位置均与急性骨髓炎感染灶位置相邻。既往均无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免疫制剂史及血栓性疾病史,1例起病前有外伤史。所有患儿在本院急诊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18.4±3.4)×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升高,CRP(139.9±47.8)mg/L,红细胞沉降率(45.3±16.5) mm/1 h,中位D-二聚体含量为3.7 mg/L。结果所有患儿在急诊即予抗菌药物治疗,抗感染疗程4~8周,11例接受手术治疗。21例均在急诊启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其中2例发现DVT合并肺动脉栓塞后改为肝素抗凝。低分子肝素和(或)肝素抗凝疗程为7~28 d,治疗后血栓均有回缩。9例在出院前血栓消失,9例在随访过程中消失,3例末次随访时提示血栓机化。部分患儿出院后随访行血管超声及其他相关影像学检查。结论对以DVT起病的急性骨髓炎患儿,在充分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 标签: 骨髓炎 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静脉形成危险评分、肢体肿胀发生率、肢体疼痛率、下肢静脉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D-D、TT、APTT、Fbg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而LDVT形成危险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肢体疼痛率、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对血栓预防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预警监控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黏度,降低患者下肢静脉发生风险,有效预防下肢静脉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 标签: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 脑卒中 偏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 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70例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系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科术后的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下肢静脉的形成,能达到预防的作用,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妇科手术 系统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风险评估和护理对策探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60例,均为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接收的冠心病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抓阄法均分为两组,其中30例接受整体护理,为观察者,余下30例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Fb、PT、aPTT、及TT各指标的稳定状况整体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子宫内膜癌下肢静脉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作为实验的研究时段,其中本院接治的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应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方式的患者为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护理结束以后对比分析两个小组中的护理满意度以及静脉形成发生率。结果:就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为73.33%,实验组为93.33%,相比实验组显著更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深静脉形成发生率,实验组更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成果能够得出,为减少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静脉形成发生率,可以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并且使护理满意度提升,值得深入推广实践。

  • 标签: 医护一体化护理 子宫内膜癌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循证护理在预防重症监护病人下肢静脉形成(Dv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挑选了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过程中在本院进行诊疗的40例重症监护病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各20例。对对照组病人施加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病人选取循证护理方案,观察两组病人的下肢DVT出现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水平,并开展对比。结果 观察组病人的下肢DvT发生率(5%)显著小于对照组病人(35.00%)(P

  • 标签: 循证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处理方法策略探讨。方法:选取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病症的患者98例分为实验组及研究组,每组49例,实验组按照常用药物理疗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实验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超声消融等方式介入诊治。结果:与实验组相比较,研究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普遍比实验组效果好,研究组的并发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实验组并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结论: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患者,可采取常规药物理疗的同时,加入超声消融等介入式治疗方式,与此同时,还要给患者心理带来一定的宽慰,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工作。

  • 标签: 骨科创伤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处理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讨论护理干预在脑外科术后静脉形成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按照相关要求把患者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3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成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静脉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低,且其抑郁评分也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功能锻炼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预防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接收住院的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功能锻炼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早期功能锻炼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情况、静脉发生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对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的护理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功能锻炼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