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6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正式印发《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两个《汪据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 标签: 证据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 2010年 解读 法理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法学界对精神损害赔偿概念与含义、条件与标准、范围与大小、特征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但国外有关精神损害赔偿过去与现在立法、司法状况问题似乎是一片尚未开垦处女地。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具体谈一谈,并希望拙文能够抛砖引玉,以期人们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 标签: 精神损害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法律规定 人格权 司法实践 处女地
  • 简介:申请执行期限也应规定中止和中断玉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申请执行期限仅规定“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六个月。”并没有考虑申请执行期限情事变更,即没有申请执行期限中止和中断规定。笔者认为:第一民诉法...

  • 标签: 申请执行 民诉法 法定期限 延期履行义务 对方当事人 人民法院
  • 简介:从比较法上观察,民法典总则列举基本原则并不是一种常态。我国《民法总则》对基本原则列举更多地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立法传统延续。尽管立法者可能没有明确意识,但是这种立法例和内在体系外显、体系融贯要求存在紧密关联。上述两种理论出现时间有先后差异,理论基础也有区别,但是共同目标均是对概念法学僵硬性克服,从而为法官解决疑难案件提供更多价值指引。《民法总则》列举基本原则只是内在体系外显和体系融贯追求第一步,更加重要工作是对这些原则相互之间关系、价值排序、可能动态体系化进行深入研究。随后民法典编纂过程应尽可能地基本原则价值理念在具体规则中体现出来,这是实现法典体系融贯关键。

  • 标签: 基本原则 内在体系 外在体系 融贯性 规范获取
  • 简介:法学教育最基本功能是培养和产出法学专业人才这样“产品”,而这些“产品”又直接或间接地为司法实务部门所用,实际上法学教育与司法职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供需关系。这种关系同样应符合经济学市场供求关系基本原理,这是两者相互关系内在规律。但目前现状是法学教育与司法职业供需关系处于不对称失衡状态,供需矛盾突出。应立足于供求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组织法学教育,实现与司法职业之间最大均衡。

  • 标签: 法学教育 司法职业 供求关系 供需矛盾
  • 简介:司法实践,常常会看到这样现象:人民法院调解下,双方当事人就争执民事权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并确定了基本协议范围,但是,双方个别枝节问题上尚存分歧。为了争一口气或基于其他原因,虽几经调解,双方还是各不相让,以致无法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为了避免超过诉讼期限,只好依法作出判决,可是,不少判决与当事人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相去甚远,因而,双方当事人都不服裁决,同时提出上诉,有的案件甚至出现讼累或执行困难。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建立一个新诉讼制度--民事协议判决制度。一建立民事协议判决制度意义所谓民事协议判决制度,是指在人民法院调解下,当事人对所争执民事权益虽然未能达成

  • 标签: 判决制度 双方当事人 民事判决 诉讼权利 协议范围 调解协议
  • 简介:我国,判例并不是一种正式法律渊源,更谈不上判例法制度。然而,不承认判例法律效力和判例法制度缺位却使我国法律制度及其适用深陷于诸多困境之中。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证角度对建立我国判例法制度客观诉求进行分析,指出应当适时地建立我国判例法制度,即在以制定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前提下,由最高法院形成作为正式法律渊源判例,最高法院和其他法院根据“同案同判”原则,受这些判例约束并且判决书中加以引用,最终形成以制定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判例法补充制定法、解释制定法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对建立我国判例法制度可行进行了论证,并对如何建立我国判例法制度提出了具体设想。

  • 标签: 判例法制度 中国 法律效力 法律渊源 政治体制
  • 简介:<正>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颁布了两部《婚姻法》,它们对于建立我国新型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起了十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没有无效婚姻方面的规定,只是1986年颁布《婚姻登记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发现婚姻当事人有违反婚姻法行为,或在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应宣布该项婚姻无效。

  • 标签: 无效婚姻制度 婚姻法 婚姻无效 双方当事人 违法婚姻 登记机关
  • 简介:警务战术是指人民警察指挥员对所属警力执法侦查、逮捕违法者组织与指挥警察行动.警务战术训练是警察实战一个重要教育过程,是对警员法律、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社会"六合一"综合训练,使之达到和谐发展,以便提高能力,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 标签: 警务战术 训练特点 训练内容 训练任务
  • 简介:改编权是一项重要著作财产权。在理解和界定改编权保护范围时,有必要构建一种"行为—作品"范畴二元解释方法。二者共同构成改编权保护范围双重认知体系,同时也是侵权认定彼此联系、互为印证重要因素。从二元范畴来看,改编是具备一定独创且保留作品基本内容改动行为。改编侵权认定基本规则上,应重视"相似改编来源事实和侵权价值判断双重内涵,区分"证据性相似"与"实质性相似"。改编权侵权认定方法与步骤方面,"来源事实认定—对接层分析—侵权价值判断"新三步法是解决改编侵权认定问题一种理论尝试,同时对司法实践也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 标签: 改编权 行为 作品 综合性表达 相似性
  • 简介:《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公共部门①劳动关系,在外观上与企业内劳动关系并无差别。但因用人单位特殊而导致这类劳动关系具有区别于企业劳动关系某些特质。公共部门劳动关系存有区别于企业内劳动关系法律环境,协调机制也有自己特点,需要针对公共部门劳动关系特质而采取不同员工激励方式

  • 标签: 公共部门劳动关系 法律环境 特质 激励
  • 简介:执政方式转变与进步是提高执政能力重要方面,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政治文明建设必然要求执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只有坚持依法领导,依法执政,才能不断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实现有效执政。推行执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必须以法形式确定执政党执政地位和权力以及领导体制,健全科学运行机制。

  • 标签: 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 政治文明 党的领导 领导体制
  • 简介:阐明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而阐明权行使问题更是诉讼机制和力量。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审判方式改革推行和民事诉讼理论发展,主张我国民事诉讼应当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成为理论和实践主流,阐明权制度有关理论及其行使所针对诉讼事项范围问题确需给予更多关注。本文对法官阐明理念及阐明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作了回顾,概括总结了我国关于阐明权规定和制度运行现状,最后针对我国国情提出法官行使阐明权应适用具体诉讼事项,并从相反情形划出阐明权应当避免涉足范围

  • 标签: 阐明权制度 确立过程 具体规定 诉讼事项 适用范围
  • 简介:由于合理使用处在权利与限制交界处,其适用范围任何变化,都可能重塑著作权法。面对新技术冲击,确定合理使用适用范围时,不能因技术便利而干涉著作权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而应恪守合理使用最初立法理由,将其定位为对市场失灵弥补,利用行为有助于公共利益基础上,考察其是否符合“交易不能”或“正外部”市场失灵,同时把对作品潜在市场影响视为最关键判断标准。这不但维护了著作权私权属性,更是界定合理使用适用范围最佳路径。

  • 标签: 合理使用 著作权 市场失灵 交易成本
  • 简介:<正>结合犯这一概念源于大陆法系国家刑事立法、刑法理论,我国将其作为理论上研究,不仅起步晚且缺乏深入探讨,加之现今立法并无规定结合犯这一犯罪形态,从而引起人们对结合犯存废之争论。下面拟就结合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我国刑法理论对结合认识对于结合定义,我国刑法教科书及刑法专著基本上都有表述,但在认定结合性质、特征及处断原则上却不统一,现择几种分述如下:

  • 标签: 结合犯 犯罪形态 我国刑法 构成要件 刑事立法 法定刑
  • 简介:环境立法追求环境公平与环境正义同时必须正视环境问题特殊与公益,以科学环境法律责任制度来保障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环境法实施首先须确保其本身是良法,不仅要确立因应时代立法理念,还要明确环境行为主体环境义务以及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权利义务关系。唯此,才能有效保障环境法实施,规范人们环境行为。

  • 标签: 环境法 环境义务 法律实施 立法理念 立法保障
  • 简介:社会保障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并与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一样,处于基本法律部门地位。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法有着特殊重要作用和价值。

  • 标签: 社会保障法 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
  • 简介:<正>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大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最引人注目而又影响最大社会保障工作莫过于生育保障。本文拟对中国生育保障立法状况作一概略分析研究,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生育保障特点及其深远社会意义。一、中国生育保障立法原则及其历史发展所谓生育保障,是指在承认并尊重生育价值及其社会意义前提下,一国范围对生育行为实行宏观指导和综合保护,以保持人口再生产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国家

  • 标签: 生育观念 女职工劳动保护 计划生育 保障工作 立法原则 妇女
  • 简介:就法学视角而言,民生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中国目前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就业权、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与核心。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法治根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法治理念、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法律体系以及切实施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 标签: 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法治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