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33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与核磁共振进行诊断,与病理确诊结果比较,分析两种方式诊断结果及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CT阳性检出率为42.42%(14/33),核磁共振阳性检出率为60.61%(20/33);核磁共振诊断方式及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T(P<0.05)。结论:与CT诊断相比,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方面更具优势,具有较高准确性。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CT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谵妄患者的脑功能,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进一步分析谵妄患者的脑区结构变化,从功能影像学的新视角探讨ICU谵妄患者脑功能、结构变化及相关性,为谵妄的诊断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住院的谵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与谵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入ICU 24 h内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CDSC)评分。所有受试者均通过fMRI和DTI技术进行磁共振扫描,采用脑区局部一致性(ReHo)数据分析方法评估谵妄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的异常变化;采用FSL软件进行DTI数据处理,分别提取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评估脑结构损伤情况;比较两组间的ReHo、FA及MD值。提取谵妄患者ReHo值较健康对照者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ReHo值与ICDSC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选择22例谵妄患者,剔除检查过程中不配合、使用镇静剂及扫描结果伪影者7例,最终共15例患者纳入谵妄组;共15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①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受教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谵妄组患者ICDSC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6.07±1.28比1.07±0.88,P<0.01)。② fMRI扫描及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谵妄组患者小脑、右侧海马、纹状体、中脑、脑桥的ReHo值明显升高(均P<0.05,AlphaSim校正),而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颞叶、顶叶的ReHo值明显降低(均P<0.05,AlphaSim校正)。相关分析显示,谵妄患者左侧额上回ReHo值与ICDSC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94,P<0.05),说明额内侧回脑功能区改变与谵妄的发生最密切。③ DTI扫描及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谵妄组患者左侧小脑、双侧额叶、左侧颞叶、胼胝体、左侧海马的FA值明显降低(均P<0.05,AlphaSim校正),而额内侧回、右侧颞上回、前扣带回、双侧岛叶、左侧尾状核的MD值明显升高(均P<0.05,AlphaSim校正),提示谵妄患者多个脑区结构和功能受损。结论谵妄患者多个脑区静息脑功能活动异常,左侧额上回静息脑功能活动异常与谵妄的发生密切相关;谵妄患者多个脑区存在结构损伤;额叶、颞叶、胼胝体、海马、小脑结构改变且功能异常可作为谵妄诊断的初步影像学评价指标。

  • 标签: 谵妄 脑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区局部一致性数据分析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磁场会改变次级电子运动轨迹,继而影响剂量场分布,磁共振加速器(MR-Linac) X线束剂量学特性与常规加速器有差别。本项目旨在测量和分析1.5T MR-Linac的X线束剂量学特性。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2019年5月安装1台瑞典医科达公司Unity型1.5T MR-Linac,使用磁场兼容工具对其进行测量,测量项目包括表面剂量、最大剂量点深度、射线质、离轴比曲线(OAR)中心位置、对称性、半影宽度、不同机架角度的输出量变化。结果不同射野面积的平均表面剂量为40.48%,平均最大剂量点深度为1.25 cm。10 cm×10 cm射野面积下,x轴方向的OAR中心位置往x2侧偏移1.47 mm,对称性为101.33%,两侧半影宽度分别为6.86 mm和7.14 mm;y轴方向的OAR中心位置偏移0.3 mm,对称性为100.85%,两侧半影宽度分别为5.92 mm和5.95 mm。不同机架角度下输出量最大偏差达1.50%。结论与常规加速器不同,MR-Linac不同射野面积表面剂量数值趋于一致,最大剂量点深度上升。x轴方向的OAR中心位置往x2侧偏移,造成对称性变差和半影不对称。不同机架角度下的输出量变化明显,需要修正。

  • 标签: 剂量学特性 磁共振加速器 洛伦兹力
  • 简介:【摘要】目的 : 分析 CT 血管造影与 MR 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从 2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损伤、退化导致的盆腔解剖和功能异常的一系列疾病。MRI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多种成像技术,不仅提供PFD解剖和功能改变的依据,并帮助探索病理生理学改变。作者通过复习盆底磁共振进展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静态磁共振成像、动态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在PFD中的特点、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延缓DKD的进展。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MRI,BOLD-MRI)通过监测糖尿病患者肾脏氧代谢变化,在DKD的早期诊断、功能评估、预后判断及监测药物对DKD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研究应用价值。作者就BOLD-MRI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肾疾病 糖尿病 血氧水平依赖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螺旋 CT与磁共振成像在小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本院接收的 74例小细胞肝癌患者收入本实验中,基于双模拟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37例)行螺旋 CT检查,观察组( 37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肝外病灶检出数、肝内病灶检出数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多,差异明显( t=8.884、 8.923; P均为 0.000);在阳性诊断率方面,观察组( 94.59%)比对照组( 78.38%)高,差异显著( x2=4.163; P=0.041);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观察组( 69.23%)比对照组( 53.91%)高,差异明显( x2=6.079; P=0.014);在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方面,观察组( 96.92%)与对照组( 95.65%)差异较小( x2=0.279; P=0.598)。结论 磁共振成像在小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螺旋 CT优,其可以将早期病灶状况清楚反映出来,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但是依旧存在一定不足,所以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病实际状况对诊断方法选择。

  • 标签: 小细胞肝癌 磁共振成像 螺旋 CT
  • 简介:摘要2020年2月24日,Christopher等人在《心血管磁共振杂志》(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在线发表了2020年标准化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案。该方案是对2013年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SCMR)出版的标准化方案的更新,补充了更多技术规范。特别明确了临床实践中植入物患者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要求。笔者以此方案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对CMR成像内容及技术规范进行全面解读,以飨读者。

  • 标签: 方案更新 心脏磁共振 技术规范 心血管磁共振学会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探析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 CT 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在我院检查结果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 9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 90 例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进行 CT 磁共振诊断,分析 90 例患者的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检查情况。 结果 在手术后病理检查过程中,所有患者的术前 CT 磁共振诊断都有一定的正确率,能够帮助医护工作人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两种检查方法不存在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中采用 CT 磁共振诊断,有着良好的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医护工作人员提供精准的病理资料,进而制定确切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CT 磁共振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诊治的60例前列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多b值(400、600、1 000 s/mm2)DWI检查,观察其信号强度、表观弥散系数(ADC)、负性增强积分(NEI)、增强时间(MTE)值,与多b值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疑似肿瘤患者进行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60例研究对象中,28例为前列腺癌患者,32例为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增生组b值1 000、600、400 s/mm2信号强度低于前列腺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增生组b值1 000、600、400 s/mm2 ADC值高于前列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ET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增生组NEI值高于前列腺癌组(P<0.05);当ADC值为0.82×10-3 s/mm2,b值为1 000 s/mm2时,鉴别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95.32%,特异度为93.54%。结论多b值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前列腺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多b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颞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定位初发中耳胆脂瘤的准确性以及对胆脂瘤术后随访复查的价值。方法选取初发胆脂瘤患者134例、疑似复发性胆脂瘤患者22例,均行HRCT、常规核磁平扫及DWI检查。以术中所见及病理诊断为基础,将DWI与HRCT图像结合,评估初发胆脂瘤病灶位置及侵袭范围与术中病变的符合度。将HRCT、DWI对复发性中耳胆脂瘤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二者诊断效能。结果DWI联合HRCT定位初发胆脂瘤位置的准确率为90.3%。HRCT、DWI诊断复发性中耳胆脂瘤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7.8%、75.0%、83.3%、18.8%和100%、75.0%、94.7%、100%,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024和0.843,卡方配对检验证实组间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联合DWI的高敏感度及HRCT的高分辨率,能够提高初发胆脂瘤术前定位的准确性,可用于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DWI对复发性中耳胆脂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二次手术探查提供参考。

  • 标签: 胆脂瘤,中耳 磁共振成像,弥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在诊断膝关节前交叉 韧带断裂时,进一步探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随机选取 2016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收治的 120 例膝关节 韧带断裂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60 例,对照组患者我们采用常规的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断,研究组则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相应诊断,评价标准 : 诊断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者诊断率占据明显优势,且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相对于关节镜技术,和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效果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研究
  •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探讨核磁共振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8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测,实验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测结果及可 行 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诊断率为 80.0%,对照组患者诊断率为 67.5%。实验组患者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将核磁共振检查用于患者中,有利于临床医生治疗给予较高参考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 膝关节半月板 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 MRI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月~ 2019年 9月某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新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 36例,统计入选者新发脑梗死灶的形态、数量等情况,并进行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结果: 33例患者新发脑梗死灶为小圆点或小斑片状, 3例大片状脑梗死灶。术后颈内动脉瘤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瘤和脑动脉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12±13. 02)个 VS ( 15. 03±5. 43)个和( 18. 08±6. 31)个; P< 0. 05, P< 0. 01];颈内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交通动脉瘤及脑动脉瘤患者 ASPE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935)。术后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 33. 08±6. 06)个 VS( 10. 60±3. 32)个, P= 0. 002], ASPECT明显低于无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 51±2. 10)分 VS( 11. 72±1. 64)分, P= 0. 042]。术前有动脉瘤破裂患者与无动脉瘤破裂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宽颈动脉瘤患者与窄颈动脉瘤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术中有支架辅助治疗患者与无支架辅助治疗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和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新发脑梗死以小病灶多、数量个体差异大、病灶分布广甚至呈“跳跃式”分布为特点,大片及大量点状脑梗死灶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出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基于2018年10月-2020年8月区间,纳入8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样本,以检查诊断方式差异性分组,40例记作对比组(行CT检查)、40例记作研究组(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95.00%(38/40)较对比组(CT检查)77.50%(31/40)更高(P<0.05)。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可获得较高诊断准确率,为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还可联合其他检查方式、患者临床表现等作出最终诊断。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 CT 磁共振成像与 X 线平片在脊椎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从我院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中选取 120 例入组研究,所有患者均经 CT 磁共振成像和 X 线平扫诊断,将影像学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脊椎骨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 CT 与 X 线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后发现, CT 诊断准确率 94.17% ,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 98.33% , X 线诊断准确率 73.33% , CT 诊断准确率优于 X 线诊断,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优于 CT 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 X 线诊断, CT 、磁共振诊断在脊椎骨折临床中应用价值更高,其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断结果更加可靠,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CT 磁共振成像 X 线诊断 脊椎骨折 对比
  • 简介:摘要高血糖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向痴呆的转化。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其患病人数的增加,2型糖尿病(T2DM)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得到更多的重视。T2DM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注意力、信息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等方面,T2DM患者脑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表明T2DM患者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脑体积减小,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增加,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下降,脑区激活功能降低,各脑区间功能和结构连接下降,脑代谢物质水平改变。

  • 标签: 2型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脊柱损伤患者实施法医临床伤残等级鉴定分析中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脊柱损伤患者,共36例,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所有患者进行法医临床伤残等级鉴定分析中,分别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以上两种方式联合使用三种检查方法,对比分析各自的疾病诊断价值。结果:从三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情况上来看,MSCT联合MRI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MSCT或MRI单一使用,数值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方式下,可以准确的鉴定出脊柱损伤患者的伤残等级,从而获取更多的参考数据,便于临床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 标签: 脊柱损伤 伤残等级 鉴定分析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