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中85例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30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达到(85.0%),100例健康人(对照组)中11人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9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11.0%);脑梗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较高,颈动脉斑块是导致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早期检测颈动脉斑块对预防和控制脑梗塞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脑梗塞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80例,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测定患者血清中Hcy水平,并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的内膜厚度、观察血管内是否有斑块斑块的部位、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1.稳定斑块组狭窄程度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2.在65例有斑块的患者中,首次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复发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3.血清Hcy浓度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愈高,颈动脉斑块愈趋于不稳定,呈密切相关关系;颈动脉彩色超声通过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回声特征,能间接反映斑块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 标签: 颈动脉 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本文围绕EndMT的概念及其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为易损斑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内皮细胞 细胞转分化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斑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同期到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RI、PI、D/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检出颈动脉斑块126处,其中,稳定斑块57处,占比45.24%,易损斑块69处,占比54.76%,前者略低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稳定性以及新生血管血流状态、微灌注状态进行充分诊断,为患者的病情预测与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易损斑块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人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椎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梭形动脉瘤
  • 简介:目的分析降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指标及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9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斑块数目、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总胆固醇(serumtotalcholesterol,T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C)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斑块总数、软化斑块、中间型斑块数目与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arterycalcium,CAC)积分较低,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脂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血脂水平。

  • 标签: 降脂 阿托伐他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认知功能与颈动脉斑块、CRP、Hcy及脑白质病变等相关性。方法将60例脑梗塞认知损害患者作为试验组和同期住院无认知损害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测颈动脉彩超、血清CRP及Hcy水平、WML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RP及Hcy水平均有升高,试验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但是试验组颈动脉斑块异常水平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CRP、Hcy及WML是急性脑梗塞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认知功能 颈动脉斑块 CRP Hcy 脑白质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改变,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67例IMT及斑块测量,结果脑梗组IMT厚度及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更易脑梗死,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及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脑梗死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
  • 简介:目的探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34例(39条患肢)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39条患肢中,31条(28例患者)顺行开通成功,8条(6例)逆行开通成功,治疗成功率100%(39/39),技术成功率92.31%(36/39)。术后1周患者跛行距离、趾肱指数(TBI)及踝肱指数(ABI)均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随访2~46个月,平均(23.63±9.71)个月,溃疡愈合率90.00%(9/10);4条坏疽患肢中,1条膝下截肢。术后6、12、24个月患肢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18%(34/39)、82.05%(32/39)及71.79%(28/39),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87%(37/39)、92.31%(36/39)和84.62%(33/39)。结论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效果良好。

  • 标签: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膝下动脉 斑块切除术
  • 简介:心血管疾病逐步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约有70%的致命性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血管易损斑块破裂引起,因此,对于心血管斑块的早期检测、诊断及危险性评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易损斑块的准确分割是危险性定量评估的前提。由于局部容积效应的影响,传统的分割算法很难将易损斑块从周围组织中精确分割出来。MAP-EM算法通过建立组织混合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假设各组织服从高斯分布,各组织间相互独立,在最大后验概率前提下,用EM算法估计统计模型参数和组织混合比。通过和三位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的十例病人手工分割结果作比较,本算法可以准确快速地将易损斑块从周围组织中分割出来。

  • 标签: 冠脉斑块 部分容积效应 MAP-EM分割 组织混合
  • 简介: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部位,其脱落会导致下游血管的阻塞并引发卒中。由于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直接证据。本文将从临床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希望有助于从事斑块的临床和研究的人员了解目前的成像方法和未来趋势。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研究中。经组织学验证,这些技术能够准确评价斑块负荷、组织成分、纤维帽完整性和炎症反应。本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①在易损斑块表面破裂前,磁共振斑块成像能够对其进行早期识别,从而预防缺血性卒中;②颈动脉斑块磁共振特征可能有助于制订临床治疗策略;③磁共振斑块成像是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伴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法收集颈动脉斑块伴脂代谢紊乱住院患者156例,了解既往病史,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給予常规治疗和健康管理干预,系统化出院随访,每3个月门诊随访,复查颈动脉彩超和血脂情况,记录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健康管理12个月后,患者遵医行为提高,血脂达到正常水平,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降低。结论长期健康管理可控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改善颈动脉斑块情况。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脂代谢紊乱 健康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部动脉斑块的临床作用。方法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8例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作用。结果68例患者中,48例形成斑块,12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例颈静脉无明显变化,总检出率为88.24%。扁平斑、软斑、硬斑占38.24%、19.12%、13.24%,颈总动脉分叉斑块、颈内动脉起始斑块、其它部位斑块占36.76%、22.06%、11.76%,轻度、重度管腔狭窄占30.88%、39.7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颈部动脉斑块形成,有助于疾病诊断及预后改善。

  • 标签: 颈部动脉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