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作者: 苏彤 邵小南 杨玲 张晓璞 杨承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5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常州 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常州 213003,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常州 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无锡 21400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早期发生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6月收治住院的67例SCAD患者,入选患者均完善冠脉造影(CAG),根据CAG结果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单支架植入或仅行CAG。分别于患者术前(0 h)、术后3 h取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R-1表达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PCI或CAG患者术前与术后miR-1、cTnI水平的差异,评估其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AG组38例,PCI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除外高血压史)、心功能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术后miR-1表达量显著高于术前〔2-ΔΔCt:2.11(1.56,2.73)比1.26(1.07,1.92),P<0.01〕,术前与术后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P>0.05〕;而CAG组术前与术后miR-1和cTn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R-1(2-ΔΔCt):1.09(1.00,1.40)比1.21(1.00,1.71),cTnI(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为0.794(0.687~0.900),P<0.01,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68.4%,最佳截断值为1.51;术前与术后miR-1差值(Δ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AUC和95%CI为0.704(0.567~0.842),P=0.004,敏感度为62.1%,特异度为84.2%,最佳截断值为0.39;术后miR-1与ΔmiR-1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能力相当(Z=1.287,P=0.198);而术前miR-1不能预测SCAD患者是否需要行PCI(AUC=0.630,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miR-1表达升高是SCAD患者发生冠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2.887,95%CI为1.044~7.978,P=0.041〕。结论循环miR-1可能具备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肌钙蛋白 微小RNA-1 斑块破裂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软脉化斑汤临床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的效果。方法:从2018年5月-2020年4月期间在宁南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照组用西药治疗,实验组用西药和软脉化斑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脉化斑汤临床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的效果较好,促进病情发展,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 标签: 软脉化斑汤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筛选高危动脉瘤进行预防性干预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在流行病学方面,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性别、家族遗传都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方面,颅内动脉瘤壁上的炎症可能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有关。在影像学方面,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动脉瘤壁的特征以及一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价破裂风险因素的指标,同时颅内动脉瘤的生长情况也是高危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对于今后建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病理学 形态学 血液动力学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A(CCTA)及斑块定量技术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特征,并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斑块成分、斑块负荷及斑块易损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9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CCTA检查的498例冠心病患者(男296例、女202例),年龄33~87(63±9)岁。根据入组患者TyG指数的三分位数将其分为T1(最低组)、T2(中等组)、T3(最高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病变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各成分体积和占比以及各组斑块CT易损斑块特征的出现比例。运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3组间指标的比较,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T高危斑块的危险因素,最后采用ROC曲线评估TyG指数诊断CT高危斑块的价值并确定TyG指数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斑块负荷、非钙化斑块体积和占比随着TyG指数的升高而增加(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与斑块负荷显著相关(回归系数=7.267,P<0.001)。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向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及CT高危斑块出现的比例随TyG指数的升高而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是CT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24,95%CI 1.533~3.523,P<0.001)。TyG指数预测CT高危斑块的最佳界值为8.43(灵敏度77.24%,特异度45.60%,曲线下面积0.645,P<0.001)。结论随着TyG指数的升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负荷增加,CT高危斑块的比例增高。TyG指数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简单而有效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给予先兆子宫破裂和子宫破裂产妇应用预防性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收治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两组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后两组产妇子宫破裂发生率、治疗依从性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后对照组子宫破裂发生率为15.38%、治疗依从性评分(72.49±2.36)分、满意度评分为(74.58±4.54)分;观察组子宫破裂发生率为2.56%、治疗依从性评分(87.34±1.53)分、满意度评分为(94.34±2.28)分。上述三组数据对比结果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产妇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子宫破裂发生率,产妇依从性更高,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可加大推广力度。

  • 标签: 先兆子宫破裂 子宫破裂 预防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外孕破裂、卵巢黄体破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影像科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接诊的73例宫外孕破裂患者与73例卵巢黄体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A、B两组,均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检查。结果:以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外孕破裂的准确率为95.89%,诊断卵巢黄体破裂的准确率为93.15%%,均低于手术病理结果,宫外孕破裂确诊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黄体破裂确诊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外孕破裂的超声声像特征以点状、条状血流信号及高阻力型血流频谱表现为主,卵巢黄体破裂的超声声像特征以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及低阻力型血流频谱表现为主(P<0.05);宫外孕破裂患者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高于卵巢黄体破裂患者(P<0.05)。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外孕破裂、卵巢黄体破裂鉴别诊断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宫外孕破裂 卵巢黄体破裂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方法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本院确诊颈动脉斑块患者41例及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3月~2021年4月内开展对比性诊断研究。两组研究人员入院后均接受综合超声诊断,比较两组超声诊断指征差异,分析超声诊断对颈动脉斑块检查效能。结果:颈动脉检出斑块者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颈动脉血液流速均低于健康者,且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流RI指数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颈动脉斑块确诊者超声诊断结果后可知,综合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敏感度为94.74%,阳性预测值为92.31%,阳性检出率为94.74%,诊断符合率为87.30%;超声诊断所得颈动斑块性质鉴别检出率诊断较临床病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斑块效果显著,诊断效能较高,且可在鉴别斑块性质同时经分析颈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信号变化同时,合理评估受检者不良预后风险及治疗效果,应用效果确切。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检查 诊断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破裂是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临床事件,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诱因包括腹腔压力升高、挤压、碰撞、不适当手术操作等;肿瘤巨大、小肠GIST、核分裂象高和KIT 11外显子557/558缺失突变等不良生物学行为以及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反应良好、迅速使肿瘤液化、坏死等为其高危因素。当前指南认为,肿瘤破裂是GIST完整切除后复发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确定服用伊马替尼时间、甚至终身辅助治疗的指征。然而,肿瘤破裂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或缺乏公认的定义,因此,肿瘤破裂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缺少相应流行病学资料,也很难评估肿瘤破裂的临床意义。根据相关文献和国际指南,将肿瘤破裂分为自发性及医源性破裂,并根据Oslo criteria标准,将肿瘤破裂分为6类:(1)肿瘤破裂或破碎;(2)血性腹水;(3)肿瘤部位胃肠道穿孔;(4)邻近器官镜下肿瘤浸润;(5)经病灶切除或分块切除病灶;(6)切取活检。如下的肿瘤完整性轻微缺损不视为破裂,即(1)肿瘤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缺损或肿瘤破溃到胃肠道;(2)镜下肿瘤穿透腹膜或肿瘤腹膜医源性损伤;(3)无并发症经腹腔穿刺活检;(4)R1切除。此外,我们进一步强调识别GIST破裂的高危因素、预防和积极干预肿瘤破裂的重要性。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肿瘤破裂 定义 镜下切缘阳性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本文围绕EndMT的概念及其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为易损斑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内皮细胞 细胞转分化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处理系统是较为关键的基础建设内容,是优化改善城市用水条件,营造和谐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数量庞大的污水,对污水管道运行造成较大压力,尤其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不断激增,污水管道破裂问题时有发生,对城市建设与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因此,加强对污水管道破裂维修至关重要。对此,文章在对导致污水管道破裂原因进行分析基础上,对相关维修措施进行了有效探讨,以提高污水管道的运行时间。

  • 标签: 污水管道 破裂 原因 维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单核细胞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趋化因子fractalkine特异性受体1(CX3CR-1)与罪犯斑块类型及斑块负荷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0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确诊的STEMI患者100例,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图像分析,分为斑块破裂组(61例)和斑块侵蚀组(39例),并纳入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50例)。检测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对STEMI患者进行O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判断罪犯斑块类型,计算Gensini评分和SYNTAX Ⅱ评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与斑块破裂的相关性。结果3组的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斑块破裂组STEMI患者单核细胞LOX-1、CR3CR-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斑块侵蚀组(均为P<0.05);对照组和斑块侵蚀组单核细胞LOX-1、CR3CR-1表达量相似(均为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核细胞LOX-1(OR=4.18, 95%CI:2.51~6.95)和CX3CR-1(OR=1.91, 95%CI:1.02~4.57)仍是斑块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5)。且随着罪犯斑块负荷增加,LOX-1、CX3CR-1表达量也逐渐升高(均为P<0.05)。根据SYNTAX Ⅱ评分系统分组,高危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均高于低危者(均为P<0.05)。结论斑块破裂患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高于斑块侵蚀患者,且与罪犯斑块负荷程度正相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趋化因子fractalkine特异性受体1 罪犯斑块 斑块负荷
  • 简介:摘要易损斑块和(或)其结局斑块破裂继发腔内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病生理基础,深入理解易损斑块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其机制是精准风险评估和治疗指导的前提。本文从病理组织学出发,综述了近年来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接受颈动脉超声和13C呼气试验检查的体检人员共3 066例,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分析两组间理化检查指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男性多于女性(33.4% 比 19.5%),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9.1% 比 30.9%)。颈动脉斑块组年龄[(59.39±10.24)比(46.44±9.88)岁]、体质指数[(25.44±3.23)比(24.21±3.54) kg/m2]、收缩压[(135.91±19.07)比(123.03±16.66)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79.64±11.47)比(75.10±11.55) mmHg]、总胆固醇[(4.96±0.98)比(4.86±0.98) mmol/L]、三酰甘油[1.43(1.03,2.06)比1.20(0.82,1.8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1±0.93)比(3.04±0.83) mmol/L]、空腹血糖[5.55(5.11,6.47)比5.16(4.83,5.56)mmol/L]、尿酸[(339.13±79.92)比(319.85±87.62)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3.10(11.30,15.60)比11.7(10.00,13.90)mmol/L]均高于无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无斑块组[1.12(0.95,1.32)比1.20(1.00,1.4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组男性(62.4% 比 44.6%)、吸烟(31.9% 比 19.6%)、有高血压病史(33.8% 比12.5%)、糖尿病病史(13.5% 比 3.5%)的研究对象占比高于无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无斑块组(34.5% 比 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阳性呈显著正相关(OR=1.270,P=0.028)。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防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幽门螺杆菌感染 体格检查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中医降脂宁片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9月-2019年10月间接收治疗的60例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西医治疗,实验组给予降脂宁片,分析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0%;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8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降脂宁片 痰浊内阻型 胸痹心痛病 中医治疗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