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4月来我院体检的 100例健康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所有人群分别接受手指末梢采血及肘前静脉采血,采用手指末梢采血的称为对照组,采用肘前静脉采血的称为实验组,分析比较两种采血方式血常规检验结果中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实验组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指标( P< 0.05),两组间血常规检验中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结果的差异明显,采用肘前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稳定性更好,值得在日后的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采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应用 比较思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护士不规范采血检验标本溶血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方法选取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经某医院检验检验的100例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出其中溶血的血液标本,并对其检验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找到导致血液标本溶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对措施进行预防。结果在100例血液标本中,有38例出现溶血现象,溶血标本占总例数的38.00%。结论对护士普及血液检验的重要性,提升护士的责任心,护士应对采血步骤进行反复练习,熟练掌握采血步骤,可有效的降低血液标本溶血现象的产生。

  • 标签: 护士 不规范采血 检验标本溶血 原因 应对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探讨。方法选取160例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静脉血采集法)与对照组(末梢血采集法),观察两组检测结果情况。结果对照组PLT、Hb、HCT、RBC明显低于实验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实验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血常规检测时应用静脉血采集法,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采血方法 采血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离胶采血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来健康体检人群40例进行研究,按不同采血管均分两组,比较影响。结果对两组健康体检人群的分离后血清进行即时生化检测,两组检测者的生化检测数据记录如下,两组健康体检者数据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体检者血液放置24小时后再次进行生化检测,并对两组健康体检者生化检测数据进行比较,两组体检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离胶采血管能够增加血液稳定,提供更可靠数据。

  • 标签: 分离胶采血管 临床生化检验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和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在观察对象空腹状态下采集2组标本,经离心处理后立即测定凝血四项作为即时值,并分别放在低温和室温下保存,分别放置不同时间段的的凝血四项,记录检验结果并分析。结果:与即时检验结果相比,室温以及低温保存下2h、4h的PT、APTT、TT、FIB的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室温以及低温保存下的8h的APTT以及TT检验结果与即时检验结果均存在明显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凝血检验 标本放置温度 放置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采血和末梢采取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患者312例,首先采集312例的空腹周静脉血2ml,作为检验样本;然后采集312例患者的左手无名指末梢血100ul,作为检验样本,然后分别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静脉组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血小板计数(PLT)值,相比末梢组更加接近血常规检验标准值,其中的WBC、HGB、MCV、MCHC、PL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取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在血常规检验的过程当中采取不同的采血方式,对于采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在我站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40例检验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各70例检验者,分别采取末梢采血以及静脉采血方式,对比两组检验者血样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检验检验结果中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采血 静脉采血 采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本院做血常规检验的240名健康人群,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0例。对照组末梢采血,研究组静脉采血,对比两组人群各项检验指标,以及不同检验时间段检验结果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3h内检测和立即检测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相较于末梢采血指标更稳定,可满足3h之内的保存要求,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检验指标 检验时间段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常规检验中对采血标本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总结控制对策。方法 选择2022年3月2023年10月在我院开展血常规检查的2000份血液标本作为调查对象,常规对标本进行质控,统计采血标本质量不合格的标本份数,对比合格和不合格的标本分数相关资料的差异,研究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总结控制对策。结果 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得出,溶血、凝血、标本送检时间>24h、输液侧采集、标本检验不规范是导致标本质量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采血标本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有关的原因进行积极的准备和控制,可以有效提升采血标本的质量,能使得临床的诊治工作更加精准可靠。

  • 标签: 血常规 采血标本 质量 影响因素 控制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两种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效果的影响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1月体检中心接收的120名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血方法实施分析,A组采用静脉采血,B组采用末梢采血。通过重复性实验比较两组各自的血常规指标稳定性以及两组之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 A组重复性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B组RBC指标出现明显变化(P<0.05),WBC、HGB、PLT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血常规指标WBC、RBC差异显著(P<0.05),HGB、PL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静脉采血的重复性实验结果两次之间变化小,稳定性高,末梢采血重复性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稳定性不如静脉采血,临床应尽量采集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

  • 标签: []血常规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检验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以及对照组(n=45)采集末梢血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采血相较于末梢采血结果更为精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血液常规检验中两种采血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将选取我院体验人员100例为对象,根据不同采血方法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采血后3hRBC(红细胞计数)水平,观察组3hRBC(红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较对照组更低,数据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常规检验中采取静脉采血法可提高临床应用效果,提升检测结果准确性。

  • 标签: 两种采血方法 血液常规检验 临床对比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光采血采血针在末梢采血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体检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100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50例,均进行末梢采血,前者采用激光采血,后者则采用一次性使用采血针,分析比较两组的疼痛感及血糖测试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男性中有明显疼痛占比6.67%、女性中有明显疼痛占比10.00%,对照组的男性中有明显疼痛占比82.14%、女性中有明显疼痛占比90.91%,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对两组的血糖测试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糖测试成功率分别为100.00%、98.00%,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末梢采血中应用激光采血,可以有效减轻体检者的疼痛感,能够作为血糖测量血样采集的工具。

  • 标签: 末梢采血 激光采血 采血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采血车上对血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我站流动采血车在风险评估、人员培训等环节,比较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人数。结果风险管理后采血人员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显著少于风险管理前人数且采血者对满意程度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评分(P<0.05)。结论采血中的风险管理要注重采血前的质量控制、采血环境监测、感染控制,同时,也要加大医务人员理论与技能学习。

  • 标签: 采血车 采血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采血过程中,因精神因素、空腹献血、过度疲劳、环境因素等可引起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不良反应,影响献血者的热情。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建立一支安全、固定的献血队伍,保证临床供血,应该为献血者创造舒适的献血环境。为此,笔者进行了在温度相当的条件下,献血车内、采血室内(包括采血屋)献血反应的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无偿献血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员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进口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对照组使用国产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统计并对比两组各时段检测的数据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在室温环境之中,4h、8h的检验结果与0h检验结果相比之下,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在冷藏环境中,各时段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在其生产厂家以及生产方面存在的差异容易对凝血酶时间(TT),与此同时,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以及温度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与时间 检测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采集静脉血,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观察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结果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指标中,RBC、WBC、PLT、HCT、Hb指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MCHC与MCV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结果较末梢血更加精准,应用价值更高,值得采用。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