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芪参活血颗粒含药血清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H9C2)过度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12只SPF级Wistar大鼠,按芪参活血颗粒低、中、高剂量[分别相当于生药12.7、25.4、50.8 g/(kg·d)]灌胃制备含药血清。将传代培养的大鼠胚胎心肌细胞(H9C2)分为五组:对照组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脂多糖(LPS)组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1 μg/ml的LPS培养;LPS+芪参活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含10%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的DMEM预干预4 h后加入1 μg/ml的LPS。共同培养4 h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标志物Beclin-1、ATG5和LC3B的mRNA及蛋白表达;共同培育8、12、24、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标志物Beclin-1、ATG5 mRNA及Beclin-1、ATG5、LC3B蛋白表达在LPS干预细胞早期(4 h)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比较,LPS+芪参活血颗粒各剂量组均可降低LPS导致的Beclin-1、ATG5、LC3B的mRNA升高及蛋白的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实验显示:LPS组及LPS+芪参活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在12、24 h及48 h细胞活性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PS+芪参活血颗粒中剂量组24、48 h的细胞活性较LPS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芪参活血颗粒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中剂量芪参活血颗粒灌胃大鼠获得的含药血清可通过抑制改善脓毒症心肌损伤。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细胞 自噬 芪参活血颗粒 含药学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指蛋白187(RNF187)调节自水平产生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RNF187在肝癌中的mRNA水平。分别使用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和靶基因进行转染的Huh7细胞作为未经转染(NC)组和敲低RNF187组;以上两组细胞转染24 h后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的细胞分别作为NC+DMSO组和敲低RNF187+DMSO组;行siRNA靶基因转染24 h后添加巴弗洛霉素A1(BFA)的细胞作为敲低RNF187+BFA组。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探究RNF187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和水平的调控。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样本比较,RNF187在肝癌样本中的mRN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敲低RNF187组细胞在48 h和72 h的吸光度以及12 h和24 h的划痕愈合率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敲低RNF187组24 h后的穿膜细胞数(39.50±5.57)个低于NC组的(128.25±17.35)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4,P<0.001)。与NC组相比,敲低RNF187组总LC3和Beclin-1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加,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敲低RNF187+DMSO组相比,敲低RNF187+BFA组的流水平、48 h和72 h的吸光度以及24 h的划痕愈合率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敲低RNF187+BFA组24 h的穿膜细胞数(119.00±2.65)个多于RNF187+DMSO组的(57.67±2.5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09,P<0.001)。结论RNF187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敲低RNF187可通过升高细胞水平来抑制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 标签: 癌,肝细胞 自噬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环指蛋白187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线粒体在姜黄素减轻小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DNP)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月龄,体重20~25 g,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30 mg/kg方法制备DNP模型。取DNP建模成功的小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n=12):DNP组、DNP+姜黄素组(DPR组)、DNP+姜黄素+环孢素A组(DRC组)。另取12只正常C57BL/6小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组(NC组)。DPR组给予姜黄素200 mg/kg灌胃,1次/d,持续7 d;DRC组每次姜黄素灌胃前,鞘内注射线粒体抑制剂环孢素A 10 mg/kg,1次/d,持续7 d,NC组和DNP组于同时点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持续7 d。于灌胃前、灌胃1、3、5、7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最后1次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取L4-6段脊髓组织,采用JC-1法和DCFH-DA法分别联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ROS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微管相关轻链蛋白3(LC3)、Beclin1和P62的表达水平,计算LC3-Ⅱ/Ⅰ比值,透射电镜检测线粒体小体,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LC3-Ⅱ与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复合体蛋白20(TOM20)共表达情况。结果与NC组比较,DNP组MWT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含量和LC3-Ⅱ/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P<0.05),线粒体小体形成增加,LC3-Ⅱ和TOM20共表达增加。与DNP组比较,DPR组MWT和线粒体膜电位升高,ROS含量降低,LC3-Ⅱ/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P<0.05),线粒体小体形成增加,LC3-Ⅱ和TOM20共表达增加。与DPR组比较,DRC组MWT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含量升高,LC3-Ⅱ/Ⅰ比值降低,Beclin1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P<0.05),线粒体小体形成减少,LC3-Ⅱ和TOM20共表达减少。结论姜黄素减轻小鼠DNP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线粒体水平,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关。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姜黄素 线粒体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抑制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 Rac1)表达对高糖诱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接种于6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4组(每组3孔):正常浓度葡萄糖组(C组)、高浓度葡萄糖组(HG组)、高浓度葡萄糖+慢病毒抑制Rac1组(HG+shRac1组)、高浓度葡萄糖+慢病毒阴性对照组(HG+NC组)。C组以葡萄糖浓度为4.5 g/L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PC12细胞24 h, HG组以葡萄糖浓度为45 g/L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PC12细胞24 h, HG+shRac1组以葡萄糖浓度为45 g/L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用Rac1 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的PC12细胞24 h,HG+NC组以葡萄糖浓度为45 g/L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用阴性慢病毒载体转染的PC12细胞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LC3)Ⅰ、LC3Ⅱ、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 (Bcl-2/adenovirus E1B protein-interacting protein 3, BNIP3)和p62蛋白水平,并计算LC3Ⅱ/LC3Ⅰ;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二氢溴化乙啶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相关基因7 (autophagy-related gene 7, Atg7)、三磷酸腺苷酶6 (adenosinetriphosphatase 6, ATPase6)和60S核糖体蛋白L13 (60S ribosomal protein L13, Rpl13)相对表达量,并计算ATPase6/Rpl13。结果与C组比较,HG组和HG+NC组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细胞活力下降(P<0.05);与HG+NC组比较,HG+shRac1组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降低(P< 0.05),细胞活力升高(P<0.05),Atg7相对表达量和BNIP3蛋白水平升高(P<0.05),p62蛋白水平降低(P<0.05),LC3Ⅱ/LC3Ⅰ升高(P<0.05),ATPase6/Rpl13降低(P<0.05)。结论抑制Rac1可减轻高糖诱发的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线粒体有关。

  • 标签: 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 GTP结合蛋白质 高糖 线粒体自噬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小鼠心肌细胞中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Mst-1)调控缺氧复氧(hypoxia 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及凋亡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的方法培养小鼠乳鼠心肌细胞,通过缺氧24 h复氧6 h的方法建立HR模型。实验分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的心肌细胞;Mst-1空病毒组:用重组慢病毒空载体转染心肌细胞48 h;Mst-1敲低组:用携带Mst-1小干扰RNA(siRNA)的重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48 h;Mst-1过表达组:用携带Mst-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48 h;HR组:建立心肌细胞HR模型;Mst-1敲低+HR组:用携带Mst-1 siRNA的重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后48 h建立心肌细胞HR模型;Mst-1过表达+HR组:用携带Mst-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转染心肌细胞后48 h建立心肌细胞HR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CR(q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st-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细胞体与溶酶体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62及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剪切体(cleaved-caspase)9、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前体(pro-caspase)9、cleaved-caspase-3、pro-caspase-3,以及髓细胞白血病1基因(MCL-1)的表达情况达。予以MCL-1抑制剂A1210477做回复实验,验证Mst-1通过调控MCL-1参与心肌细胞凋亡及。结果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培养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TnT;HR情况下心肌细胞中Mst-1表达增加,慢病毒转染可有效抑制或过表达细胞中Mst-1。HR组与Mst-1过表达+HR组心肌细胞内体及溶酶体含量低于对照组,而Mst-1敲低+HR组心肌细胞内体及溶酶体含量高于HR组(P均<0.05)。TUNEL结果显示,HR组及Mst-1过表达+HR组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而Mst-1敲低组+HR组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低于HR组(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R组及Mst-1过表达+HR组细胞中LC3 Ⅱ/LC3 Ⅰ值较低,P62与 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较高(P均<0.05);与HR组比较,Mst-1敲低+HR组中LC3 Ⅱ/LC3 Ⅰ值较高,P62与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较低(P均<0.05)。HR与Mst-1过表达+HR组心肌细胞中磷酸化(P)MCL-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Mst-1敲低+HR组的P-MCL-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R组(P均<0.05)。回复实验显示抑制细胞中MCL-1可阻断Mst-1 siRNA 对细胞及凋亡的调节作用。结论抑制心肌细胞中Mst-1的表达,可促进HR诱导的心肌细胞,改善心肌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能与其调控MCL-1表达相关。

  • 标签: 肌细胞,心脏 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 自噬 凋亡 髓细胞生长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细胞分裂周期蛋白37(Cdc37)通过调控细胞参与多发性骨髓瘤(MM)对硼替佐米(BTZ)耐药的机制,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WB)技术测定BTZ耐药细胞株ANBL-6.BR中Cdc37及相关基因LC3b的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上调ANBL-6.BR细胞中Cdc37的表达水平,WB技术检测LC3b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BTZ诱导的细胞凋亡。采用shRNA干扰技术下调MM细胞株NCI-H929中Cdc37的表达水平,CCK-8法进一步验证Cdc37低表达与BTZ耐药相关,WB技术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抑制剂氯喹(CQ)是否可以增加耐药MM细胞对BTZ的敏感性。结果Cdc37在BTZ耐药细胞株ANBL-6.BR中低表达,而相关基因LC3b在耐药株中高表达。上调ANBL-6.BR细胞中Cdc37的表达水平可抑制LC3b的表达,且增加了MM细胞对BTZ的敏感性。在MM细胞系NCI-H929中抑制Cdc37的表达导致BTZ耐药,同时引起水平升高。而抑制剂CQ可逆转Cdc37下调所引起的BTZ耐药。结论Cdc37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参与MM细胞对BTZ的耐药过程。

  • 标签: Cdc37 自噬 硼替佐米 耐药
  • 简介: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乔教授课题组和林天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了通过诱导细胞性死亡从而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信号通路。该研究将为治疗黑色素瘤开启新思路,提供新靶点和独特的先导化合物。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 标签: 化学生物学 黑色素瘤 细胞生长 死亡 自噬 自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草枯(PQ)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水平的影响及诱导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聚集的机制。方法以SH-SY5Y细胞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模型,不同浓度PQ(0、18.75、37.5、75、150、300、6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5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12、24、36、48、60、72、96 h),每组设5个复孔。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确定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不同浓度PQ (0、75、150、300、6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5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检测细胞LDH活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相关蛋白(Beclin1)、Ⅲ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Vps34)、泛素结合蛋白(p62)及α-syn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α-syn基因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IF)检测α-syn表达水平;用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 100 nmol/L预处理细胞6 h,Western blot检测处理前后细胞内相关蛋白及α-sy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Q染毒细胞24 h后,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Q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H-SY5Y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上清中LDH活力明显升高(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内相关蛋白比值(LC3II/LC3I)、Beclin1和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内α-syn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F结果显示,经PQ处理后,细胞内α-syn荧光信号明显聚集于胞质,荧光强度增强(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染毒组比较,RAPA干预组的LC3II/LC3I、Beclin1和Vps3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α-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PQ可能通过诱导SH-SY5Y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α-syn的异常聚集。

  • 标签: 百草枯 SH-SY5Y细胞 自噬 α-突触核蛋白
  • 简介:目的:APJ受体是1993年发现的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与血管紧张素111型受体AT1有很高的同源性,其内源性配体为Apelim近来发现APJ受体在心肌肥厚形成中存在双重作用,心肌细胞中APJ受体的激活一方面可以改善心肌功能,另一方面却可以提高大鼠对压力诱导的心肌肥厚的敏感性。本文探讨APJ受体在压力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P13K调节机制,为阐明APJ受体在压力诱导的心肌肥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心肌细胞肥大 APJ受体 压力诱导 PI3K 自噬 调节
  • 简介:目的观察雷米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组织水平的影响。方法柯萨奇B3型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同步设空白组、模型组、雷米普利组、雷米普利组给予雷米普利2mg/(kg·d)灌胃28d,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8d后,观察老鼠的死亡率,取血液上清后测定血清中TNF-α蛋白的表达以及心肌组织测定LC3B和P62的蛋白含量表达。结果感染柯萨奇B3型病毒后的BALB/c小鼠的死亡率变高,精神状态变差,炎症因子TNF-α以及LC3B的蛋白水平均上调,P62蛋白水平下降,而雷米普利可以改变这种因病毒引起的死亡和炎症因子以及水平升高。结论雷米普利可能通过调控病毒性心肌炎的水平和炎症水平,达到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损伤的目的。

  • 标签: 雷米普利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组织 自噬水平
  • 简介:目的研究PINK1基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细胞凋亡及细胞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和PINK1基因敲除型新生小鼠各72只分为野生型假手术组(SWT)、野生型模型组(MWT)、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KO)及基因敲除模型组(MKO)。模型组小鼠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置于低氧舱中(含8%氧气和92%氮气)2.5h,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缺氧缺血处理后24h,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新生小鼠脑梗死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C3)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相关蛋白LC3的表达。结果MKO组小鼠脑组织梗死程度较MWT组小鼠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指数降低(P〈0.05);凋亡蛋白CC3表达显著减少(P〈0.05)。MKO组小鼠相关蛋白LC3表达较MWT组减少,进一步检测证实指标LC3Ⅱ/LC3Ⅰ比值较MWT组降低(P〈0.05)。结论敲除PINK1基因对新生鼠缺血缺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PINK1基因 基因敲除 缺氧缺血 脑损伤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在脂质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脂质聚集中的作用。方法将HK-2细胞培养后,分为4组:0μg/m1组(A组)、20μg/ml组(B组)、50μg/ml组(C组)、100μg/ml组(D组)。分别用0μg/ml、20μg/ml、50μg/ml、100μg/m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24h,用油红O法检测细胞内中性脂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体形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LC3-GFP融合蛋白示踪形成,Westerblotting检测LC3-Ⅱ、LC3-Ⅰ蛋白。结果①油红O显示在0-100μ/ml浓度范围内LDL随浓度增高刺激细胞内脂质增多;②电镜显示正常HK-2细胞内可见少许泡,在0~50μ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细胞内泡逐渐增多,但达到一定浓度(即100μg/ml)后泡急剧减少;③正常HK-2细胞内可见少许LC3-GFP染色阳性,在0~50μ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细胞内LC3-GFP染色阳性逐渐增多,但达到一定浓度即100μg/ml后LC3-GFP染色阳性急剧减少;④正常HK-2细胞内存在少量的LC3-Ⅰ和LC3-Ⅱ,但以LC3-Ⅰ为主,在0~50g/ml浓度范围内随LDL刺激浓度增加,LC3-Ⅰ和LC3-Ⅱ均增加,但LC3-Ⅱ增加更明显,50μg/mlLDL组LC3-Ⅰ是0μg/mlLDL组的2倍,LC3-Ⅱ表达是0μg/ml的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C3-Ⅱ/LC3-Ⅰ比值逐渐增高,分别为0.41,0.82,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DL达到100μg/ml后LC3-Ⅰ和LC3-Ⅱ均急剧减少,100μg/mlLDL组LC3-Ⅰ降至与0μg/ml组LDL相同(P〉0.05),LC3-Ⅱ表达降至为0μg/mlLDL组的1.5倍,LC3-Ⅱ/LC3-Ⅰ比值也急剧下降至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与脂质有一定关系,可能参与脂质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聚集。

  • 标签: 自噬 肾小管上皮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和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JBMMSCs)两种干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胰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PDLSCs/JBMMSCs,流式细胞仪及实时定量RT-PCR筛选短时间内不导致细胞凋亡的TNF-α的最大浓度,然后与PDLSCs/JBMMSCs共培养,Western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两种细胞和凋亡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地筛选出TNF-α的最佳浓度为50ng/mL。采用该浓度作用于PDLSCs/JBMMSCs,短期作用(24h)可以激活细胞的水平,凋亡水平下降;如果TNF-α持续作用,细胞的水平反而下降,凋亡增加。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TNF-α可以激活PDLSCs/JBMMSCs的水平,免于细胞发生凋亡。

  • 标签: 牙周膜干细胞 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卡培他滨结肠癌体外化疗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20.1-2022.1)收治于我院的76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分组,分为白蛋白组与晶体组,白蛋白组38例,晶体组3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卡培他滨(进行化疗,白蛋白组患者给予处理。对比白蛋白组与晶体组治疗效果,对比白蛋白组与晶体组治疗满意度。结果:对比白蛋白组与晶体组治疗效果,白蛋白组总有效率高于晶体组(P<0.05)。对比白蛋白组与晶体组治疗满意度,白蛋白组总满意度占比高于晶体组(P<0.05)。结论:在给予结肠癌患者卡培他滨化疗过程中,添加活性剂,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更高,因此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自噬 卡培他滨 结肠癌 体外化疗 效果 影响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硼替佐米和(或)西拉美新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后细胞增殖、转录因子EB(TFEB)核转位表达变化及水平,为进一步探讨TFEB对的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MM细胞株RPMI8226及U266,并以一定浓度的硼替佐米和西拉美新处理MM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FEB、相关因子LC3B、Beclin1、p62、LAMP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随着硼替佐米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两个细胞系的增殖抑制率增高(P<0.05)。硼替佐米和西拉美新联用对上述MM细胞株的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P<0.05)。空白对照组、单药组、联合用药组处理MM细胞株后,细胞质中TFEB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下降(P<0.05),细胞核中TFEB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上升(P<0.05),相关因子LC3B、Beclin1、LAMP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上升,p62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下降(P<0.05)。结论硼替佐米和西拉美新具有协同抑制MM细胞增殖作用,与其诱导MM细胞株表达增强相关,发生核转位的TFEB表达亦增强。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自噬 TFEB 硼替佐米 西拉美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芍药苷激活对PD小鼠运动能力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苷组和芍药苷+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0只。后3组小鼠连续7 d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0 mg/(kg·d)]制备成亚急性PD模型,期间芍药苷组和芍药苷+3-MA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芍药苷[30 mg/(kg·d)]和芍药苷[30 mg/(kg·d)]+3-MA[2 mg/(kg·d)]。第8天时采用爬杆实验和悬挂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之后取中脑黑质,采用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AMP2A)、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LAMP2A、LC3-Ⅱ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组小鼠的爬杆时间明显缩短,悬挂实验评分明显升高,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H阳性细胞数及LAMP2A、LC3-Ⅱ表达明显升高,α-Syn表达明显减少,LAMP2A、LC3-Ⅱ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芍药苷组比较,芍药苷+3-MA组小鼠的爬杆时间明显延长,悬挂实验评分明显降低,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TH阳性细胞数及LAMP2A、LC3-Ⅱ表达明显减少,α-Syn表达明显升高,LAMP2A、LC3-Ⅱ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苷通过诱导清除α-Syn,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改善PD小鼠的运动障碍。

  • 标签: 帕金森病 芍药苷 细胞自噬 运动障碍 多巴胺能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激活M2巨噬细胞(type-Ⅱ macrophage)对大肠癌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经佛波酯(PMA)单独及联合人重组白介素4(IL-4)诱导人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分化为M0和M2型巨噬细胞。使用RAP激活M2,设置巴弗洛霉素(bafilomycin A1)下调M2已被激活的作为对照。将大肠癌LoVo细胞接种于BALB/c-nu/nu裸鼠,待形成直径10 mm瘤体后,利用随机数表法,将18只裸鼠分为M2未激活组、激活组和激活后下调组,LoVo细胞单独成瘤为阴性对照组,每组6只。对荷瘤鼠行2次8 Gy X射线局部照射,分析各组间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变化。结果M2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CL-2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M0巨噬细胞(t=78.77、60.02,P<0.05)。M2未激活组瘤体质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MVD)[(1.93±0.05)g、(2.14±0.06)cm3、36.37±1.04]较阴性对照组[(1.35±0.05)g、(1.77±0.02)cm3、25.69±1.34]显著提高(t=20.07、14.56、10.92,P<0.05);激活M2后,瘤体重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均显著下降[(0.89±0.03)g、(1.24±0.01)cm3、13.60±1.52](t=44.37、40.32、21.43,P<0.05)。利用巴弗洛霉素下调M2后,瘤体质量、体积和微血管密度有所回升[(1.02±0.07)g、(1.37±0.02)cm3、21.06±1.41](t=4.67、13.79、6.23,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未激活的M2能够抑制Livin和Survivin在瘤体组织中的表达(t=2.64、7.90,P<0.05);RAP激活M2后,可进一步下调上述蛋白的表达(t=5.43、9.39,P<0.05)。利用巴弗洛霉素下调M2后,Livin、Survivin表达量均有所回升(t=2.80、3.17,P<0.05)。结论利用RAP激活M2,可抑制M2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的能力,从而抑制移植瘤生长;同时,通过下调大肠癌移植瘤中抗凋亡基因Livin与Survivin的表达,诱导大肠癌移植瘤放疗后凋亡的发生,提高大肠癌的放射敏感性。

  • 标签: 雷帕霉素 M2巨噬细胞 自噬 大肠癌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硼替佐米和(或)西拉美新作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后细胞增殖、转录因子EB(TFEB)核转位表达变化及水平,为进一步探讨TFEB对的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MM细胞株RPMI8226及U266,并以一定浓度的硼替佐米和西拉美新处理MM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FEB、相关因子LC3B、Beclin1、p62、LAMP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随着硼替佐米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两个细胞系的增殖抑制率增高(P<0.05)。硼替佐米和西拉美新联用对上述MM细胞株的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P<0.05)。空白对照组、单药组、联合用药组处理MM细胞株后,细胞质中TFEB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下降(P<0.05),细胞核中TFEB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上升(P<0.05),相关因子LC3B、Beclin1、LAMP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上升,p62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下降(P<0.05)。结论硼替佐米和西拉美新具有协同抑制MM细胞增殖作用,与其诱导MM细胞株表达增强相关,发生核转位的TFEB表达亦增强。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自噬 TFEB 硼替佐米 西拉美新
  • 简介:摘要由于耐多药或耐利福平结核菌株的出现,研究新型结核治疗方案成为必要。宿主抗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实现的,是一种宿主防御的基本途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的主要调节剂,与控制MTB的负荷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药物或小分子物质通过mTOR途径激活的宿主导向疗法可实现减轻宿主体内MTB负荷。故本文就基于mTOR途径宿主导向疗法在抗MTB感染中的研究进展作相应的阐述。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肺 自噬 宿主定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在七氟醚致老年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8月龄BL/C57小鼠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只):七氟醚组和对照组。七氟醚组吸入47.5%空气+2.5%七氟醚+50%氧气3 h,对照组吸入50%空气+50%氧气3 h。建模后24 h进行新物体识别实验,随后断头取海马组织,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相关蛋白[微管关联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C)3Ⅱ/LC3Ⅰ、Becline-1、p62蛋白]水平。另取18月龄BL/C57小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七氟醚+3-甲基腺嘌呤组(M组,吸入麻醉前2 h经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七氟醚+雷帕霉素组(R组,吸入麻醉前24 h和2 h经腹腔注射雷帕霉素)、七氟醚+生理盐水组(N组,吸入麻醉前2 h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 μl)。经腹腔注药及七氟醚处理后,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e-1、p62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小鼠新物体识别率和辨别系数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P<0.05),LC3Ⅱ/LC3Ⅰ、Becline-1水平升高(P<0.05),p62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N组比较:M组LC3Ⅱ/LC3Ⅰ、Becline-1水平降低(P<0.05)、p62蛋白水平升高(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P<0.05);R组LC3Ⅱ/LC3Ⅰ、Becline-1水平升高(P<0.05),p62蛋白水平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降低(P<0.05)。结论老年小鼠经七氟醚吸入麻醉后对新物体的识别率和辨别系数均降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同时存在细胞的激活,并负反馈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机制。

  • 标签: 七氟醚 老年小鼠 神经元 凋亡 自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