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在2021.1至2021.12期间选择96例前来我院神经内科室就诊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治疗,根据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每组所纳入病人例数为(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治疗基础上中药师对病人实施药学干预。总结干预效果。结果:常规组18.75%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2.08%,差异明显(P

  • 标签: 中药师 药学服务 中药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碘对比剂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病例收集时间为2020年8月~2022年6月,从我院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中抽选出48例发生碘对比剂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系统调查,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针对预防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应激反应。结果:48例患者发生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药品有碘海醇23例、碘佛醇15例和碘普罗胺10例;诱发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药物过敏反应、高危基础疾病、药品自身毒性、渗透压和黏稠度等相关;经针对预防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评分、心率和呼吸频率指标均比护理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碘对比剂 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碘对比剂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病例收集时间为2020年8月~2022年6月,从我院收治的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中抽选出48例发生碘对比剂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系统调查,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针对预防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应激反应。结果:48例患者发生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药品有碘海醇23例、碘佛醇15例和碘普罗胺10例;诱发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药物过敏反应、高危基础疾病、药品自身毒性、渗透压和黏稠度等相关;经针对预防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评分、心率和呼吸频率指标均比护理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碘对比剂 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以20例患者为例,探究西黄丸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为该药物药物安全内容修订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在我公司展开本次研究工作,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7月,共选取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西黄丸药物进行治疗,并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的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大多在1周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4h内发生ADR的患者人数为10例,占比50.0%,6例(30.00%)患者在2天内发生不良反应,4例(20.00%)患者在3-7天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表现为皮疹、瘙痒和过敏样反应的患者人数为17例(85.00%),有1例(5.00%)患者为心慌、气短,1例(5.00%)患者为腹痛、腹泻,1例(5.00%)患者为尿频。结论:导致西黄丸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用药过程需要加强注意程度,综合分析,从而保证药物使用安全

  • 标签: 西黄丸 不良反应 发生率 原因分析
  • 简介:摘 要:CCU病房内都是高危重病患者,他们本身身体状态较差,情绪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心理波动较大,因CCU独特的环境布局和管理形式,患者很容易因陌生的治疗环境和监护仪运转的报警声,产生焦虑、害怕、孤独等心理问题,而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安心配合治疗和治疗后的修养,并会随着患者心理反应的加剧,而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长,本文以此为背景,针对 CCU患者的临床心理反应,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展等做以下综述。

  • 标签: 患者 心理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信息。方法:采用回顾研究,整理我院2021年上报的107例ADR报告,分别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所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汇总分析。结果:2021年上报的107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9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发生比例更高,引起ADR的药物品种以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为主,ADR累及最多的系统是皮肤及附件。结论:我院需进一步加强ADR监测,提高用药安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汇总分析阳信县2023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数据,为全县药品安全监测以及人民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对收集的2023年有效报告共76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3例报告中,严重报告156例,占比20.7%,新的一般报告133例,占比17.4%;涉及药物中,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大多数患者积极治疗均好转或痊愈占99%;主要问题是报告来源单一,全部为医疗机构。结论:总体来看报告质量规范性高,不良反应监测范围有待扩大,确保全面地掌握监测信息,为公众用药安全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医院药学实践中,药物不良反应(ADRs)监测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患者群体的多样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ADRs的发生和表现形式也日益复杂。因此,建立有效的ADRs监测机制,对于及时发现和预防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药物 不良反应 医院药学
  • 简介:摘要:在医院药学实践中,药物不良反应(ADRs)监测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患者群体的多样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ADRs的发生和表现形式也日益复杂。因此,建立有效的ADRs监测机制,对于及时发现和预防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药物 不良反应 医院药学
  • 简介:目的:分析某院近十年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将这3种药品分为3组,即罗红霉素组、克拉霉素组、阿奇霉素组;分析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的分布情况以及ADR发生类型、临床表现、停药情况等。结果:罗红霉素组、克拉霉素组致ADR患者中性别对比无差异,而阿奇霉素组患者中女性大于男性。结论:临床医师处理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阿奇霉素致ADR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及给药方法,在确保患者具有知情权并对其讲解可能发生ADR。

  • 标签: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 ADR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霉菌阴道炎患者采取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基础上联合加用氟康唑药物,对临床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80例霉菌阴道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行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观察组40例行氟康唑+克霉唑阴道片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测值和不良反应发生测定值。结果:开展联合治疗干预活动后,测定临床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数据,相比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各项研究指标优化趋势积极,(P

  • 标签: 氟康唑 克霉唑阴道片 霉菌性阴道炎 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中应用肺炎支原体抗体、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有效。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3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试验组,另抽选32例行健康体检的小儿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超敏C反应蛋白,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17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比≥1:80,占53.12%(17/32),超敏C反应蛋白(21.32±6.78)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组,肺炎支原体抗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P<0.05)。结论:临床上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应用肺炎支原体抗体、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更高,值得推荐。

  • 标签: 小儿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抗体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的种类,观察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选取1999年1月~2008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双硫仑样反应患者116例,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的种类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原发病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轻微外伤等较轻微的疾病,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是头孢哌酮,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潮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用药后饮酒出现反应的多于饮酒后用药出现反应的,用药后3天内饮酒可出现反应,而饮酒后用药出现反应多在饮酒1天内。结论:头孢哌酮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所有能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用药后1周内禁酒,饮酒后3天内禁止用药。

  • 标签: 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哌酮 饮酒
  • 简介:陈永法等人撰写的《日本药品不良反应被害救济制度的启示》一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日本药品不良反应被害救济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受害救济制度的设想。文章选题和结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李放等人撰写的《关于2004年后我国GMP认证工作的探讨》一文,回顾了GMP认证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今后GMP认证工作中有关协调GMP与GAP及ISO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有一定实用价值。

  • 标签: 日本 药品不良反应 被害救济制度 中国 消费者 制药企业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人脂肪餐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5名健康医护人员为受试对象,采用脂肪为40g/m^2体表面积的脂肪餐,测定空腹及餐后1,2,4,6,8小时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游离脂肪酸(FFA)。结果餐后血清TG平均达峰时间为3.79h,8h回到空腹水平。TG—iAUC与各时间点,TC水平均呈正相关,但与TG4h的相关系数更接近于1.餐后TC,HDL—C,LDL—C反应曲线呈“V”型,但餐后各时间点与空腹水平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FFA在餐后1小时有低谷出现,FFA—iAuc与TG—iAuc呈正相关。结论餐后4h的TC水平与空腹TC水平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餐后TC代谢与餐后FFA代谢密切相关。

  • 标签: 餐后血脂代谢 脂肪负荷试验 甘油三脂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