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CHF程度关系.方法:46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入选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和AngⅡ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CHF患者血浆ET、Ang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随着心功能级数升高,二者含量也逐步增加(P<0.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增加,且心力衰竭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Ⅱ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血浆内皮素(ET)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简介:尿酸是人体细胞代谢及食物中嘌呤核糖核酸代谢终末产物.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μmol/L,绝经前女性血尿酸〉350μmol/L即诊断为高尿酸血症[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环境遗传因素改变,高尿酸血症许多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 标签: 尿酸 内皮 血管 内皮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一氧化氮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霉素顺铂经肝动脉灌注介入治疗肝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为治疗对象,按患者住院单双号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霉素顺铂经肝动脉灌注介入治疗。以总生存时间为主要终点,至疾病进展时间为次要终点。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生存时间治疗组在1、2年生存率分别为49.2%和32.5%,中位生存时间10.3月;对照组分别为32.6%、15.6%和8.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进展时间治疗组在1年2年无疾病进展率分别为43.5%、15.7%,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为8.9月;对照组分别为18.9%、17.3%和6.2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肾功能变化、血常规及胃肠道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阿霉素顺铂经肝动脉灌注介入治疗肝癌疗效较为满意,优于常规介入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阿霉素 顺铂 介入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Friedewald公式准确性及其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297例不同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患者.将其分为三组;TG〈4.52mmol/L者171例,2.25~4.51mmol/L者78例,TG〉4.52mmol/L者48例,比较自动分析测定法应用Friedewald方法计算结果。结果:当TG水平〈2.25mmol/L,2.25~4.51mmol/L时,测定法计算法高度相关(r分别为0.97,0.89,P均〈0.01),当TG〉4.52mmol/L时,计算结果与测定结果相比有比较显著差别,计算偏差接近15%,其r仅为0.78.P〈0.05。结论:按Friedewald公式计算血LDLC浓度在低TG浓度条件下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脂蛋白类—LDL 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鼾症患者夜间低氧血症动态血压变化关系.方法:对95例高血压伴鼾症患者进行夜间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次日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EHL)组(51例)及单纯高血压(EH)组(44例),进行两组一般状况及24小时动态血压各指标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行LSaO2、体重指数(BMI)、年龄(Age)24小时动态血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杓型组33例,占34.7%;非杓型组62例,占65.3%.EHL组24hSBP、24hHR、dSBP、dHR、nSBP、nHR、偶测SBP(cSBP)、偶测DBP(cDBP)EH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低氧血症组中84.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EHL组EH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血压伴OSAS者血压增高程度以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夜间低氧血症密切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鼾症 夜间低氧血症 动态血压 合并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变化,及其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3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258例非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比例明显增大(22.9%比73.3%,χ^2=150.53,P=0.00),肌钙蛋白I[cT-nI,(0.02±0.003)μg/L比(0.07±0.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9.1±5.6)U/L比(24.2±4.1)U/L]和肌酸激酶[(98±9.8)U/L比(202.7±10.2)U/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纪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60~75岁(37%),>75岁(83.8%),χ^2=80.54,P=0.00];随访6个月后,cTnI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86.8%比19.5%,χ^2=95.09,P=0.00)。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心电描记术 肌钙蛋白I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脑梗死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不同水平变化.方法用簿层层析法(TLC)测定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中PAF水平不同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液中PAF水平分别是急性期为(1.521±0.288)nmol/ml,恢复期为(1.045±0.221)nmol/ml,高于非脑血管病组急性期(0.670±0.179)nmol/ml和恢复期(0.661±0.172)nmol/ml及健康对照组急性期(0.714±0.212)nmol/ml和恢复期(0.702±0.201)nmol/m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脑出血患者血液中PAF水平分别是急性期为(1.180±0.292)nmol/ml,恢复期为(1.108±0.295)nmol/ml,也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PAF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脑出血 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因子
  • 简介: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3是galectin家族重要成员之一,称为Mac-2抗原.其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能通过糖识别域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结合,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galectin-3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可存在正常细胞、肿瘤组织中,其调节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发现,galectin-3作为炎性反应重要介质,在心肌重构和心力衰竭病理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galectin-3水平表达越高,越易进展为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率病死率也越高.2010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了galectin-3临床应用.

  • 标签: 半乳糖凝集素3 心力衰竭 ROC曲线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术(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3/17)和52.6%(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结论单纯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术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机械碎栓 机械取栓
  • 简介: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心血管病严重并发症,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是SCD两大主要病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无论是在SCD相关疾病急性期抢救还是在后续治疗和预防上,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是基础治疗措施。随着循证医学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应用指征、使用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同时新兴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和应用为这一领域带来新方向热点,现对SCD相关疾病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进展做简要阐述。

  • 标签: 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血尿酸异常5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冠心病发生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行冠脉造影血尿酸异常高血压患者56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462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四分位数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四组,分析合并血尿酸异常高血压患者冠心病之间相关性。结果血尿酸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1.003,95%CI1.001~1.005,P〈0.05),合并高尿酸血症者尤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者24h动态脉压心电图异常关系。方法监测62例EH者24h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40~60mmHg组(A组)29例和脉压>60mmHg组(B组)33例,比较两组24h动态血压参数和24hDCG表现。结果B组ST-T改变、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等心电图改变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老年EH者24hDCG异常脉压增大有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事件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脉压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正常成年人12导联心电图V1导联呈rS型。当V1导联以R波为主或R/S〉1时,临床可见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后壁心肌梗死、右心室肥大、肥厚型心肌病、右位心、A型心室预激及正常变异等多种情况。本文结合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对V1导联R/S〉1几种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心电图 心电向量图 V1导联 R/S〉1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0年门诊体检人群176例,按照血压水平分为血压正常组(n=56)、高血压前期组(n=66)、高血压组(n=54)三组,检测受试者血UA、CRP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水平。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UA、CRP对血压影响。结果①三组间TC、TG、LDL-C、HDL-C、BMI及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高血压前期组血UA、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同时低于高血压组(P〈0.01);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UA、CRP分别SBP、DBP呈独立相关(P〈0.05~0.01)。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已有血UA、CRP水平升高,血UA、CRP血压独立相关。

  • 标签: 高血压前期 尿酸 C-反应蛋白
  • 简介:微栓子是指血流中通过除正常红细胞以外成分,是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一动脉栓塞原因,其存在说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对微栓子进行监测,可为预防卒中提供治疗决策。笔者对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监测分水岭梗死、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价值等综述如下。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颈动脉狭窄 微栓子 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肥胖老年男性雄激素、雄激素受体(AR)水平及AR基因CAG重复序列多态性关系.方法收集323例老年男性,根据腰围不同分为4组,腰围<85cm组、腰围85-90cm组、腰围91-96cm组和腰围≥97cm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总睾酮(TT)和雌二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游离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使用DNA测序方法测定CAG重复序列.结果与腰围<85cm组比较,腰围85-90cm组、腰围91-96cm组、腰围≥97cm组舒张压和雌二醇/睾酮比值逐渐增高,SHBG逐渐降低(P<0.05,P<0.01);腰围85-90cm组比较,腰围≥97cm组雌二醇/睾酮比值增高(7.75±3.25)vs(6.34±2.98),SHBG降低[(142.02±71.92)nmol/Lvs(177.72±86.27)nmol/L,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腰围腰臀比、体质量指数和雌二醇呈正相关,腰围TT呈负相关.结论肥胖男性TT和SHBG下降,雌二醇和雌二醇/睾酮比值明显升高;AR和AR基因CAG重复多态性体脂分布无相关性.

  • 标签: 雄激素类 受体 雄激素 睾酮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肥胖症
  • 简介:目的: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探讨血浆vWF水平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测定其血浆vWF水平,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作相关分析。同时选非冠心病患者2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冠心病组血浆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181.24±26.56)%:(157.11±26.63)%,P〈0.01;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195.52±26.57)%:(165.24±26.90)%、(180.54±18.58)%,P分别〈0.01、〈0.05;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血浆vWF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单支病变组血浆vWF水平无差异。血浆vWF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702,P〈0.01)。结论:血浆vWF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 血管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心律失常关系。方法对100例EH和100例正常人24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轻、重度心肌增重组(A1、A2组)心律失常发生有明显差异(P〈0.05),且A2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1组(P〈0.05),其余两类型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②EH伴左心室肥厚(LVH)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B组)(P〈0.01),且A2组较A1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1)。结论EH者LVMI愈高心律失常愈易发生,LVMI心律失常发生呈正相关。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肌重量指数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普通肝素(uH)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适合PCI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A组,LMWH组,即PCI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应用LMWH;B组,UH组,即PCI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应用UH;C组,交叉抗凝组,即PCI手术前用LMWH,手术中应用UH,手术后用LMWH。观察30d内三组临床效果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结果c组反复心绞痛发作患者较A组、B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脏性死亡、中风、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急性再次血运重建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少量出血患者较A组、B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出血,特别是需要输血患者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室使用LMWHA组患者出现2例导管内血栓形成。结论LMWH和UH都各有优缺点。LMWH无需监测活化凝血时间,无需静脉持续输注,而UH用药期间需要监测APTT,有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应用LMWH个别患者会出现导管内血栓形成,交叉抗凝临床效果,如反复心绞痛发作较高,在出血不良事件方面也有增加趋势。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
  • 简介:研究显示,至2030年卒中将成为全球死亡第二大原因,伤残调整生命损失第六大原因[1].世界上每年超过600万人因卒中死亡,约90%卒中患者死于低中等收入国家[2].近20年世界卒中负担已经从第5位上升至第3位[3].根据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1位死亡原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给我国造成每年400亿元经济负担[4].

  • 标签: 社会经济地位 卒中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