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现有的2种国产抗-HCVELISA试剂检出反应性标本进行Realtime-PCR扩增,结果进行分析,比较2种方法检出率。为制定ELISA检测结果假阳性献血者献血资格恢复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日常工作中检测标本用2种抗-HCVELISA两步法试剂做初检,反应性结果再次双孔复试。任何一种试剂经复试检测后仍为反应性标本进行Realtime-PCR扩增,所有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无偿献血标本63169份,其中检出抗-HCV反应性标本206份,206份标本进行Realtime-PCR扩增,共扩增出91例HCV-RNA阳性标本,53例科华试剂单反应性标本中仅2例HCV-RNA结果为阳性,41例新创试剂单反应性标本中6例HCV-RNA结果为阳性。ELISA试剂检出标本S/CO值在不同区间内,都有HCV-RNA为阳性标本。结论:ELISA试剂检测出抗-HCV标本很多可能为假阳性,特别是单侧试剂呈反应性标本。但即使ELISA检测S/CO值仅在灰区单试剂反应性标本,仍不能排除为HCV感染者。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抗-HCV ELISA Realtime-PCR
  • 简介: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变化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SVR率有一定预测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 干扰素
  • 简介:不规则抗体是指除ABO血型抗体以外血型抗体。有临床意义不规则抗体会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破坏输入不配合红细胞或缩短其寿命,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轻则影响输血效果,重则危及生命。因此,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配血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中心研究室在输血前抗体筛查试验中发现合并抗M抗体、抗Lea抗体以及自身冷抗体引起输血交叉配血不合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抗M抗体 抗Lea抗体 自身冷抗体
  • 简介:目的:3例RhD阴性产妇所育RhD阳性新生儿因D抗原遮蔽造成假阴性现象,进一步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及分析。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新生儿及其母亲、父亲血型抗原、抗体。结果:新生儿血型分别为O,CcDEe、B,CCDEe、A,CcDEe;其母亲分别为O,ccdee、B,ccdee、AB,ccdee;其父亲分别为:O,CcDEe、O,CCDEe、A,CcDEe;新生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分别为:3+、3+、3+。新生儿进行RhD血型检测时,试管法观察结果未见凝集,易误判为RhD阴性。结论: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该3例患儿RhD抗原为阳性,并由Rh系统IgG抗D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为新生儿得到及时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血型RhD 新生儿溶血 遮蔽现象 假阴性 鉴定与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灰色动态模型GM(1,1)(一个变量一阶微分方程)在承德市中心血站预测血液采集及制备数量变化评价中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004-01-2013-12承德市中心血站采集制备6类血液品种数据统计资料,建立采集、制备预测模型Y(t)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将2013采集、制备预测值与实测值差异比较,来检验模型预测能力,分析2014-2016采集及制备数量。结果:承德市中心血站上述6类血液品种后验差比(均方差)C均〈0.35,小误差概率P值均为1,经拟合优度检验,精度均为优,预计20166类血液采集及血液制备品种数量仍处上升趋势。结论:承德市中心血站以上6类血液采集、制备品种数量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可以利用本模型未来年份血液采集、制备数量进行外推预测。灰色系统一阶模型GM(1,1)成为其强化库存科学管理,保证血液供应计划有效方法可行性工具。

  • 标签: 灰色GM(1 1)模型 预测 血液 采集量 制备量
  • 简介:患者,58岁,因胸闷伴胸痛、心慌不适来我院就诊,以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收入院。患者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血型B型,Rh(D)阳性,Hb:106g/L。骨髓穿刺示:增生性贫血。行全弓置换术,

  • 标签: 交叉配血 不规则抗体鉴定 不规则抗体筛查
  • 简介:血小板运输时要求维持20℃~24℃恒温保存不断振荡,而青海地处高原,具有海拔高低温缺氧,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等特点,在这种客观条件下,血小板长途运输时运输设备就会要求更高,因为血小板温度过低时会发生聚集,一旦发生聚集,将无法还原,导致血小板失去活性[1],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剧烈震荡,避免血小板损伤,给患者输注时达不到一定效果。

  • 标签: 高原地区 血小板 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 运输 冷链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基层输血科现有资源配制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室内质控品,建立符合本实验室质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6配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稳定性均一性,并与商品化室内质控品结果比较,评价自制室内质控品临床可行性。结果:自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与商品化质控品在批内稳定性及重复性检测、批间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批间差小,抗原抗体反应稳定性好,可以满足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基本要求。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测 室内质量控制 质控品 均一性 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中影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甲减患者4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44例与正常对照组50例RBCHb水平。结果: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常易引发贫血,全血细胞分析甲减患者尤其是甲减性贫血患者有较高临床辅助诊疗价值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红细胞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易感病脑梗死与HPA-1~5、15基因多态性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技术214例60岁以上脑梗死病例组2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HPA-1~5、15系统基因分型,并应用统计学方法两组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HPA-2抗原系统多态性病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基因频率(a=0.9159,b=0.0481)与对照组基因频率(a=0.9773,b=0.0227)相比较P〈0.01;脑梗死组基因型频率(aa=0.8318,ab=0.1682,bb=0)与对照组基因型(aa=0.9545,ab=0.0455,bb=0)相比较P〈0.01。②HPA-2回归分析:脑梗死HPA-2b基因HPA-2ab基因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HPA-2aa为指示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年龄调整后,HPA-2abOR值=4.123(95%CI=1.981~8.581)。结论:HPA-2抗原系统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本地区老年人群脑梗死发病遗传易感因素,HPA-2b可能是其易感基因,HPA-2ab可能是其易感基因型。

  • 标签: 老年易感病 人类血小板抗原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年龄相关性;评价根据年龄分层设定诊断界值必要性重要性。方法:选择96例心力衰竭患者10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体检健康人员(正常对照组)。按年龄分为3组:50~60岁为I组,61~70为Ⅱ组,≥71岁为Ⅲ组。所有对象均测定血清BNP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分析BNP与年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确定各年龄组中BNP在诊断心衰时最佳临界值,计算各年龄组曲线下面积、比较不分组按年龄分组后应用BNP诊断心衰时准确性。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7,P-0.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组最佳临界值为124.8ng/ml,AUC面积为0.868;Ⅱ组最佳临界值为166.4ng/ml,AUC面积为0.808;Ⅲ组最佳临界值为204.2ng/ml,AUC面积为0.742。与不分组时R0c曲线比较(AUC面积为0.689),分组后各组AUC面积均明显增大(P〈O.05)。结论:中老年血清BNP水平与年龄密切相关;应根据年龄分层界定BNP在中老年心力衰竭诊断中临界值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脑钠肽 心力衰竭 年龄 诊断界值
  • 简介:目的:研究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多态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易感性关系。方法:用1:1配对病例-对照方法,PCR-LDR方法,7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100例对照人群进行NQO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AML病例组NQO1基因T等位基因频率(43%)TC/TT基因型频率(63%)均高于对照组(28%43%)。携带TC/TT基因型个体发生AML相对风险度为其野生型(CC)1.67倍(95%CI=1.212~2.727)。结论:NQO1基因多态性与AML遗传易感性相关,等位基因CAML易感性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醌氧化还原酶(NQO1) 基因多态性 易感性 急性髓系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0例。分别测定每份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前S1蛋白HBVDNA。结果: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97.2%(70/72),HBVDNA阳性率100%(72/72)。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60.1%(107/178),HBVDNA阳性率63.5%(113/178)。前S1蛋白HBVDNA总符合率为89.6%(224/250),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HBVDNA总符合率为54.8%(137/2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中检出前S1蛋白阳性2例。结论:前S1蛋白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且可弥补由于HBsAg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漏诊。

  • 标签: 前S1蛋白 乙肝病毒DNA 乙肝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等参数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中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血液分析。收集各组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各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WBC总数比正常对照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体积分布宽度(MNV-S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MNV曲线面积达到0.879,MNC曲线面积达到0.756。在MNV≥140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82%。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好早期诊断提示作用。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阴性 中性粒细胞 VCS
  • 简介:目的:研究白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与3型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关系。方法:纳入中国汉族人群中100例3型丙型肝炎患者为病例组,并给予干扰素常规治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单核苷酸多态性(rs8099917)进行基因分型,与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研究患者中,65例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携带基因型TG发生未达到RVR风险较基因型TT高14.85倍(P〈0.01),携带基因型GG较基因型TT高33.750倍。携带等位基因G发生未达到RVR风险高(P〈0.01)。纳入研究对象中,65例(65%)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基因型TT患者中67.8%达到SVR,基因型TG中62.5%达到SVR,基因型GG中50.0%达到SVR,回归分析未见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8B基因多态性(rs8099917)可能影响丙型肝炎治疗效果。

  • 标签: IL-28B 基因多态性 丙型肝炎
  • 简介:目的:探讨TAFI编码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I)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100例MI患者90例正常对照者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C1040T多态性。结果:CPB2基因G505A位点3种基因型(G505G、G505A、A505A)频率在MI组对照组分别为35(35%)、54(54%)、11(11%)32(35.6%)、46(51.1%)、22(24.4%),等位基因G、A频率在MI组对照组分别为124(62.0%)、76(38.0%)110(61.1%)、70(38.9%);C1040T位点3种基因型(C1040C、C1040T、T1040T)频率在MI组对照组分别为32(32%)、53(53%)、15(15%)31(31.4%)、49(54.4%)、10(11.2%),等位基因C、T频率在MI组对照组分别为117(58.5%)、83(41.5%)111(61.7%)、69(38.3%),2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505A位点:χ^2=1.6757,P=0.8524;χ^2=0.7881,P=0.6973;C1040T位点:χ^2=0.6482,P=0.3958;χ^2=0.7231,P=0.5291)。结论:编码TAFI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C1040T基因多态性与MI没有明显关系。

  • 标签: 纤溶抑制物 凝血酶激活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表达水平与再狭窄之间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成功接受了PCI治疗术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与术后48h、6个随访采集标本检测血浆MPO与IL-17A表达水平,同时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证实出现再狭窄患者42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患者67例(非再狭窄组),统计分析MPO、IL-17A表达水平与再狭窄相关性。结果: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在PCI术前MPO、IL-17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hMPO水平、IL-17A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与PCI术前相比,6个月后MPO水平、IL-17A在非再狭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再狭窄组仍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PO、IL-17A与PCI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它们可能参与再狭窄发生。

  • 标签: 髓过氧化物酶 白细胞介素17A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该病源于造血干细胞PIG-A基因突变引起糖肌醇磷脂(GPI)合成障碍,继而引起通过GPI锚连在细胞表面的多种膜蛋白缺失,导致血管内溶血发作,全血细胞减少血栓形成〔1〕。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PNH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可发生相互转化,PNH发生与GPI阴性细胞免疫选择与克隆扩增有关啦[2]。现就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红蛋白尿症 细胞免疫 克隆 糖肌醇磷脂
  • 简介:目的:明确两种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区域性国际敏感度指数(PT-localISI),并观察localISI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可比性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CL-9000赛科希德SF-8000检测PT,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标准血浆2种检测系统ISI进行标定,确定其localISI,并分别利用localISI厂家提供ISI计算患者健康志愿者PT-INR。结果:ACL-9000检测系统PT-localISI为1.18,SF8000检测系统PT-localISI为1.11,与厂家提供ISI存在差异;对口服抗凝剂患者,使用厂家提供ISI,ACL-9000检测系统SF-8000检测系统报告PT-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PT-localISI,则PT-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保证不同检测系统PT-INR可比性,必须确定不同检测系统PT-localISI。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率 区域性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