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Sartorius生物反应器清洁存放有效期的验证对降低产品交叉污染的概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方法 按照在线清洗程序对Sartorius生物反应器进行清洗,吹干后按相应的要求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存放7天后,确认各项检测指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连续进行清洁有效期验证三次。结果 三次验证,Sartorius生物反应器按照在线清洗(CIP)程序进行在线清洗后贮存期7天内设备各项检测均达到可接受标准。结论 Sartorius生物反应器设备根据在线清洗(CIP)程序实施清洁验证,放置7天内,可有效防止对下一次生产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的污染,对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Sartorius生物反应器 清洁验证 产品质量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自行研发了一种可进行成骨及成软骨双向诱导分化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目的:探索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力学刺激能否提高组织工程骨软骨修复山羊膝关节缺损的效果。方法:取青山羊12只,制作双侧后肢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均植入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成软骨、成骨诱导2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体,不同的是实验组将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置于磁力搅拌仪上给予力学刺激,对照组未给予力学刺激;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置。植入后12,24周进行大体观察,Masson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新生软骨与骨组织生成,实验组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无新生软骨生成。表明通过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体外培养阶段的力学刺激,可以改善以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β-磷酸三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物对膝关节缺损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生物材料 软骨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生物反应器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利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构建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方法把在体外培养扩增的第三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大段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复合。将细胞/支架复合体放入灌注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连续灌注培养。28d后,检测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同时对培养后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组织学检测及形态学计量,用以评价体外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以静态培养作为对照组。结果培养28d后,灌注培养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灌注培养组细胞的ALP活性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组。静态培养组细胞仅在多孔β-TCP支架周缘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少。灌注培养组细胞在整个β—TCP支架内增殖,形成的新骨量较多。结论利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的灌注培养,可以使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β-TCP载体内增殖并形成新骨,使体外大段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成为可能。

  • 标签: 生物反应器 组织工程 骨髓细胞 β-磷酸三钙支架
  • 简介:本文综述了金表面自组装技术固定生物分子的方法及其在核酸传感和免疫传感中的应用.包括金表面自组装技术的原理:金硫键的形成;金电极及金的沉积制作技术:热蒸发沉积、电子束蒸发沉积、飞溅沉积等;金表面Piranha溶液的清洁与处理;自组装常用试剂:含巯基或二硫键的化合物;金自组单层的取向度特性、针眼对固定生物分子的影响;自组活泼尾基的活化方法及偶联生物分子的方法;金自组装技术在核酸传感及免疫传感中固定核酸、蛋白质的应用,包括在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石英微天平、光学波导测定等核酸与免疫传感中的应用.

  • 标签: 金自组膜 核酸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
  • 简介:细菌生物(bacterialbiofilm,BF)是细菌的主要生存方式及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表明,BF不仅是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某些反复发作、难治性感染即生物病的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对各种医疗插管相关感染的认识,人们对BF所致的感染也逐渐重视,并随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 标签: 细菌生物膜 相关感染 防治 细菌耐药性 难治性感染 生物材料
  • 简介:病原菌对烧伤创面的侵染和定植可诱发脓毒症。从烧伤创面分离所得的微生物,大多能形成“生物”。生物是指附着于无活力或活组织表面、由自身产生的ECM包裹的有结构的菌群薄膜,与细菌耐药性有关,免疫系统对其不产生应答。烧伤创面是否存在生物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11例重度烧伤患者创面采集多个活检组织样本,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在烧伤创面的溃疡区有细菌生物形成,创面中多种细菌微生物侵染现象也较普遍。

  • 标签: 生物膜形成 烧伤脓毒症 电子显微镜观察 烧伤创面 细菌耐药性 细菌微生物
  • 简介:输液,输血,静脉高营养是与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密切相关,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很多已采用一次性,闭式输液。然而开放式输液仍是不可缺少的尤在基层医院。临床输液反应中发生率最高的是热原反应,常延误治疗。在药品制剂,输液器具处理及临床输液操作任何一个环节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其中输液处理尤为关键。

  • 标签: 热原反应 处理预防 输液器具 除热原 临床输液 胶管
  • 简介: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滑肉瘤组织中关键lncRNA、microRNAs和mRNA,阐述其互相作用机制以及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通过GeneExpressionOmnibus(GEO)在线数据库检索并下载人滑肉瘤转录组数据,并应用基因本体论分析(Gene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endogenousRNAs,ceRNAs)互作网络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共4个数据集纳入本项研究包括GSE28866,GSE18546,GSE2719和GSE42977,包含21个滑肉瘤组织和56个正常对照组织,在这些数据集中共获取了12个差异表达的lncRNA,119个差异表达的miRNA和1637个差异表达的mRNA。构建ceRNA调控网络并展示lncRNA-miRNA-mRNA之间的调控作用,发现6个lncRNA(RP11-123K19.1,RP11-261N11.8,MEG3,FOXD2-AS1,CTD-2228K2.7,LINC00982)和7个miRNA(hsa-miR-142-5p,hsamiR-548c-3p,hsa-miR-1224-5p,hsa-miR-133b,hsa-miR-206,hsa-miR-378-3p,hsa-miR-765)在滑肉瘤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KEGG分析示滑肉瘤病变与47个信号通路显著相关(P〈0.05),特别是癌症中转录失调的信号通路(P=5.56×10-8)。PPI互作网络分析展示了154种蛋白质,6种转录因子和10个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通过对在线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滑肉瘤的多个关键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被确认,有助于对滑肉瘤病变分子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生物信息学分析 ceRNA 滑膜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菌株的生物形成能力,检测其相关基因。方法以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鲍曼不动杆菌48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物形成能力,利用PCR检测其相关基因。结果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形成率100%,但具体菌株形成能力存在差别;48株鲍曼不动杆菌生物形成率68.8%,均具有较强的形成能力。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存在ica基因7占85.1%,存在sarA基因占100.0%;4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abaⅠ基因占79.2%。结论临床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鲍曼不动杆菌均具有一定的生物形成能力,且分别与ica基因、sarA基因及abaⅠ基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有必要做出干预,以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生物膜形成能力 基因 菌株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1例性肾病患者治疗中出现两次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性和对疾病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激素、中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药学建议。结果 患者不良反应好转,在药师的药学监护下安全合理使用他克莫司进行性肾病治疗。结论 性肾病患者治疗临床路径明确,临床药师可通过药学服务全程监护。

  • 标签: 膜性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1例血透病人低血压伴透析首次使用综合征反应的护理体会。通过对该病人透析中出现3次低血压,1次透析透析反应,经过综合分析,该患者系体液丢失过多,血容量不足,引发的3次透析中低血压。前3次透析运用湿透析均平稳,第4次透析出现低血压,予以补液后好转,再上机又出现低血压,原因不明。第5次透析仍然出现相同情况的低血压,考虑透析透析反应引发的低血压。第6次透析经过更换透析,患者主诉全身瘙痒并极度烦躁。考虑透析透析反应。科室进行病例讨论后决定再次更换透析及管路,考虑患者自身病情的原因,体液丢失过多。透析时进行湿接,不排废液,以防引起血容量不足,并且透析过程中进行持续补液3小时。透前30min运用抗组织胺药物。上机引血后,予以闭路循环30min再次上机.结果 加强床边观察护理,透析患者透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病人安全下机。结论 新入的透析患者,综合分析病情,查找低血压原因,出现透析反应。改用生物相容器高的透析和预处理管路,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护理观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确保血透病人治疗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低血压 透析器 首次使用综合征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与自体在颅脑损伤硬修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应用材料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行硬脑膜修补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生物型组和自体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硬膜外总引流量。结果生物型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自体组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体组比较,生物型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膜外总引流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体比较,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颅脑损伤硬修补术患者中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减少,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 自体膜 颅脑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了解烧伤感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深静脉导管中形成生物的过程.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8月在笔者单位住院的20例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分离的细菌,分别与各自的标准菌株对照.深静脉导管尖端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将菌株体外培养12、24、48、72h和5d后,进行细菌生物半定量黏附试验测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双荧光染色观察并测定生物厚度.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深静脉导管分离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氏不动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均为耐药菌株.SEM下可见深静脉导管内层表面形态多样、程度不一的生物.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彼此粘连融合成片状,生物呈团状聚集,形成立体多样结构,结构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少数细菌被不完全包埋,尚可见黏着的菌体.深静脉导管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培养24、48及72h的吸光度值大于界定值;鲍氏不动杆菌培养12、24、48和72h,吸光度值均大于界定值;铜绿假单胞菌培养48h后,吸光度值开始大于界定值.CLSM观察可见,培养24h时,除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外,其余菌株均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不密集,多数靠近培养皿基底部,红色荧光充满视野.48h时绿色荧光明显增多,从基底部向上扩延,部分与红色荧光重叠,形成视野中黄色荧光,鲍氏不动杆菌最明显,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绿色荧光的强度和分布上,临床菌株明显多于标准株.培养72h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其标准株的绿色荧光增多,其他菌株图像中黄色荧光布满视野.培养5d时绿色荧光较分散,以靠近基底部较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培养后48h形成成熟的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则在72h.培养后72h鲍氏不动杆菌的生物厚度为(18.2±3.6)μm,大于标准菌的(9.4±2.6)μm(t=5.42,P�

  • 标签: 烧伤 感染 生物膜 导管 留置
  • 简介:[摘要] 龋病是多因素作用下的由口腔常在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龋病特点为发病率高,分布广,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 mutans)是目前公认的与龋病密切相关的主要致病菌,它的一个重要致龋力就是能在牙体表面形成生物即牙菌斑生物 (dental plaque biofilm),并进行产酸代谢活动。本文对变形链球菌在牙菌斑生物上定植粘附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口腔 牙菌斑生物膜 定植粘附
  • 简介:最近研究显示,人绒毛促性腺激素相关肽LQGV具有抗炎活性。作者研究LQGV对C37BL/6小鼠盲肠结扎和穿孔术后死亡和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LQGV治疗使小鼠中度盲肠结扎和穿孔(40%结扎与2次穿孔)术后5d生存率从20%提高至50%,

  • 标签: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炎症反应 相关肽 病原微生物 小鼠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