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以阿替普急诊静脉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划成:对照、观察两组(各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阿替普栓治疗,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预后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T、PT、APTT、FIB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替普急诊静脉栓应用后,可有效改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时还能帮助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其预后也有着良好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肯定。

  • 标签: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急诊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使用静脉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85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1例对照组和44例观察组,均行栓治疗,对照组治疗药物为尿激酶,观察组为阿替普,将两组ST段回落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ST段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阿替普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ST段的回落症状,且不良反应更少,患者预后更理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乡镇卫生院阿替普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乡镇卫生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1例,均采用阿替普栓方案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根据患者治疗结局分为良好组与不良组,对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影响急性脑梗死栓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后NIHSS评分为(19.21±1.68)分,小于治疗前(34.28±4.10)分(P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乡镇卫生院 阿替普酶 溶栓 结局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阿替普静脉栓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76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在本院治疗的患者,(时间:2020年01月~2020年12月),行对比性治疗研究,排列数组分组,对照组(n=38,常规治疗),实验组(n=38,阿替普静脉栓治疗),对比临床数据(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颅内出血、再梗死、死亡)。结果:(1)临床数据:实验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优化,(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改善趋势,(P<0.05)。结论:阿替普静脉栓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替普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治疗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10~2021.09期间,采集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样本,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密封信封抽选分组,对照组/40(低剂量阿替普治疗),实验组/40(标准剂量阿替普治疗),对比患者(1)临床数据;(2)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临床数据、炎性因子水平有较好改善效果,(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实施标准剂量阿替普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急性脑梗死使用氯吡格雷辅助阿替普静脉栓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例,均给予并给予清脑化瘀胶囊,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静脉栓治疗,实验组基于此给予氯吡格雷,就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HDL-C均明显提升,且神经功能评分与Hcy、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阿替普急诊静脉栓疗法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病患施治的意义。方法:试验者是2020.04至2022.04在我院急诊科就医的急性脑梗死病患数量共计70例,采取数字奇偶法分组,均接受急诊静脉栓治疗,一组设为对照组共35例病患,使用药物是尿激酶,另一组设为观察组,组间病例数为35例,药物使用阿替普,比对组间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病患施治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患症状与预后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阿替普进行静脉栓治疗,能够对病患神经功能进行改善,同时还能提升其预后质量,适宜基层医院借鉴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超早期 施治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静脉栓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时间2021年1月~2022年3月这一时段在本县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76例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成员为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常规治疗和阿替普静脉栓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NIHSS)的评分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高,NIHSS的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静脉栓进行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疗效更好,值得借鉴和运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替普静脉栓对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早期脑梗塞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西洛他唑治疗,观察组进行阿替普静脉栓治疗。根据我院自制的治疗效果评价表,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表、生活自理能力评价表了解患者生活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00%(24/25)优于对照组76.00%(19/25)(P

  • 标签: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早期脑梗塞 神经功能 自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脑梗塞临床治疗中应用尿激酶联合阿替普静脉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总数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配的方式,将80例样本数据分成对比组与研究组,每组分配样本案例40例。对比组接受阿替普静脉栓治疗,研究组接受尿激酶联合阿替普静脉栓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对比组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强的一组为研究组,P

  • 标签: 尿激酶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脑梗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2例/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情况。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IHSS、HAMD量表、HAMA量表评分、住院时间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需通过栓治疗方式干预,阿替普栓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加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重视。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针对性护理 溶栓治疗 阿替普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替普静脉栓治疗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其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70例,均为本院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19年2月起到2023年4月止,在此区间内,筛选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内符合阿替普静脉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患者纳入实验组中,急性脑梗死发病超4.5小时但仍在6小时内符合尿激酶静脉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患者纳入参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阿替普静脉栓治疗、参照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栓治疗。针对二者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展开比较。结果:针对二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为实验组97.14%明显较参照组71.43%更高(p<0.05);针对二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为实验组5.72%明显较参照组17.14%更低,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阿替普静脉栓应用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采取阿替普静脉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病例均为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内所收治,发病时间小于4.5小时的100例CIS患者,其中对照组50例(家属不同意栓)与干预组50例(阿替普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凝血指标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总不良反应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治疗所取得的总有效率更高,干预组经过治疗后所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干预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更优,干预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干预组的总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升高。结论:CIS患者应用阿替普静脉栓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整体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栓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整体护理,就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评定对比。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栓治疗期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整体护理 阿替普酶 溶栓 自我感受负担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研究精氨酸与环氧合-2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符合诊断ACS的患者115例,分为3组并比较两种的水平差异。对患者进行Gensini积分,分析其与两种的关联性。结果2的水平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精氨酸及环氧合-2与心肌梗死间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0.707;在Gensini积分与精氨酸、环氧合-2水平之间作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分析,r值分别为0.585、0.672。结论精氨酸对心肌梗死的发生有提示意义,环氧合-2与冠脉狭窄程度呈高度正相关。

  • 标签: 精氨酸酶 环氧合酶-2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脉狭窄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雀异黄酮在健康受试者体内对咖啡因主要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从而阐明金雀异黄酮对人CYP1A2、CTP2A6、NAT2及XO活性的影响。方法18名健康受试者于试验第1天口服咖啡因100 mg后收集0~24 h的外周静脉血以及0~12h总尿液,第2~15天服用金雀异黄酮1000 mg/d,第16天早上服用探药咖啡因100mg,第16天服用咖啡因后收集0~24h的外周静脉血以及0~12 h总尿液标本。血、尿标本中咖啡因及代谢产物的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检测,计算血中咖啡因及主要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各代谢物的尿液排泄量。结果与服用金雀异黄酮后相比,受试者血浆中1,7-二甲基黄嘌呤(17X)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 h)显著降低了11.77%(P=0.007)。尿液中17X和1-甲基黄嘌呤(1X)的排泄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4.31%(P=0.027)和27.18%(P=0.002),而1,7-二甲基尿酸(17U)显著性增加了57.33%(P=0.028),1-甲基尿酸(1U)显著降低了14.61%(P=0.028),未发现尿液中咖啡因和5-乙酰氨基-6-甲酰氨基-3-甲基尿酸(AFMU)排泄量的变化。结论金雀异黄酮在体内影响了中国健康受试者咖啡因的主要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通过对药物代谢活性的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

  • 标签: 金雀异黄酮 咖啡因 药代动力学 代谢产物
  • 简介:背景:止血带能够减少术中显性失血,保持手术创面相对干净。在使用氨甲环酸控制出血情况下,止血带是否还有使用的必要性值得探讨。目的:评价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抗纤序贯抗凝专家共识方案下不使用止血带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3例于我院就诊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无止血带组32例与止血带组31例。无止血带组切皮前静脉给予每公斤体重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20mg;止血带组切皮前止血带充气,压力设定为高于当时收缩压100mmHg。两组术后按照抗纤及序贯抗凝专家共识,在手术结束关闭关节囊后通过引流管灌注TXA-1g,距麻醉诱导3、6、12、24-h分别再次追加TXA每公斤体重10mg。术后6h给予依诺肝素0.2ml抗凝,以后每日0.4ml至出院,出院后每日1次口服利伐沙班10mg2周。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围术期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程度及关节活动度。结果:无止血带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多于止血带组(P〈0.05),但止血带组引流量更高,显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无止血带组均低于止血带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及肿胀程度无止血带组均优于止血带组,手术当日和术后第2日患者VAS评分无止血带组低于止血带组,而术后第1日和第3日,两组VAS评分、术后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抗纤序贯抗凝专家共识方案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不使用止血带不增加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及总失血量更少,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并减轻术后疼痛和肢体肿胀。

  • 标签: 抗纤溶 氨甲环酸 全膝关节置换术 止血带
  • 简介:在神经外科中,颅内肿瘤的切除,颅内血肿、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颅骨缺损的修补等均涉及开颅手术,而开颅手术后头部伤口的愈合情况可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甚至影响到手术的成败。回顾我科收治的两例开颅术后头皮感染伴颅骨自的临床资料,就其原因及处理作分析、探讨。

  • 标签: 开颅术后 颅骨缺损 头皮感染 迟发性感染 自溶 开颅手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例表型不同的酪氨酸羟化缺乏症(THD)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资料。例1为重型婴儿帕金森症伴运动落后,婴儿期以全面发育落后起病,不伴肌张力障碍,症状具有波动性。例2为轻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学龄期以进行性下肢肌张力障碍起病。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均携带酪氨酸羟化(TH)基因突变,例1为c.457C>T和c.698G>A复合杂合变异。例2为c.457C>T和c.1481C>T复合杂合变异。2例均对多巴丝肼治疗反应良好。提示对于波动性症状或波动性运动障碍的患儿,伴或不伴智力损害,均需考虑THD的可能,基因诊断尤为重要。

  • 标签: 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TH基因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