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司法不信任源于人理性的自我保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切入,民众延承的传统认知基于对现代社会形态下显现'陌生'与'信息'的新认知与安全顾虑而演变出现两种背反的心理因子:'依附'与'怀疑'。在面对现代司法制度时,两种心理因子相互作用,滋生出先验的不信任者们,随着孱弱的司法制度被破坏,其缺陷被认知传递,从先验者到参与者再到普通民众,基于安全的'认知平衡'与高效的人际传播,司法的不信任随之成型。不信任的传染凸显了人的认知理性,司法信任重塑应当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立信,可预期可置信地在传染源、传染受体与传染途径以及民众认识水平等方面予以修正与提高,并反射给民众认知,恢复民众对司法之信任。

  • 标签: 认知 行为博弈 认知框 司法失信
  • 简介:20世纪60年代,针对黑人等少数族裔和妇女的生活困境,美国政府实施了所谓的“肯定性行动计划”,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对平等理论的一次实践。但美国许多白人认为“肯定性行动计划”是“逆向歧视”。平等应该是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的统一,是抽象平等与其体平等的统一,也是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统一,更是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统一,从而反驳了“逆向歧视”论者乃是把平等绝对化的表现。此种研究路径对我国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平等 “肯定性行动计划” “逆向歧视” 弱势群体
  • 简介:1949年以来,中国司法经历了某种范式性转变。法理学教材中的法律适用理论为这种转变奠定了最一般的理论基础,从而可以将中国司法理论的转变概括为从强制型司法到权威型司法的转变。强制型司法的母体是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法律适用理论,中国法理学在继承这一理论母体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制型司法,它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阶级性。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强制型司法逐渐演变为权威型司法。权威型司法具有权威性、目的性和专业性。当前,权威型司法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因而也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标签: 法律适用 强制型 权威型 司法 法理学
  • 简介:2009年6月16日,“21世纪中国法理学的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审计学院莫愁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举办,是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法学理论”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的多名国内知名学者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前,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院长程乃胜教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和“法学理论”重点建设学科的情况。研讨会由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和南京大学杨春福教授共同主持。现将会议研究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21世纪中国法理学使命的基本内涵南京师范大学刘旺洪教授首先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解读了这个主题。他认为现在我们处于新世纪初期,中国法理学从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受到了许多的批评。特别是06年邓正来教授在《政法论坛》上的系列论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集中提出了一系列关系中国法学、法理学发展的重大问题;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界又一次总结和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间法理学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总结我国二十世纪特别是建国60年以来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理学的成就和问...

  • 标签: 中国法理学 使命学术 反思展望
  • 简介:时间:2013年10、11月;地点:北京东城区东总布胡同社科院宿舍潘先生寓所;受访者:潘汉典先生(文中以潘表示);采访者:潘先生弟子白晟(文中以白表示)。访谈缘起博登海默是中国法学界,特别是法理学界耳熟能详的德裔美国法学家,其代表作《法理学》于1940年由美国麦格罗·晓尔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于196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幅修改的修订版(第二版)《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1974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即第三版)。

  • 标签: 《法理学》 1940年 博登海默 访谈录 大学出版社 出版公司
  • 简介:法心理学领域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了近一百年。本文简要介绍了20世纪的法心理学,并指出事实上已存有两次法心理学运动,一次发生在20世纪前三十几年,另一次发生在20世纪的最后三十几年。尽管存有这些运动,但是为什么法心理学运动对法学影响甚微呢(心理学亦如此)?如果不去考虑——以及回答——此问题,可能就会导致运动的消亡。然而鉴于法律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力,把心理学应用到法律仍是评价法律是正确有效的以及确保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影响法律的重要和有益的方法。本文讨论了到目前为止,可能导致法心理学运动相对失败的十二个原因。在探讨它们,并反思为此领域带来一些成就的因素之后,本文还讨论了可能对确保法心理学领域持续的活力和影响力有所帮助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心理学理论 美国法 美国心理学协会 闵斯特伯格 研究成果 社会学法
  • 简介:即使在我们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情况下,民间法依然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人们仍然偏好以民间法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解决纠纷冲突的参照,这固然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但文化心理原因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为了保证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在法律观念、法律制定、法律运作和法律适用结果等不同层面充分考虑承载深厚文化心理基础的民间法。

  • 标签: 民间法 法治 文化心理 纠纷解决
  • 简介:<正>现代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挫折会引发攻击性的情感。这就是著名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提出的,主要用于说明人为什么会表现出攻击他人的越轨行为,后来的学者对它作了一些修正,现如今挫折攻击理

  • 标签: 挫折攻击理论 多拉德 秘密侦查 侦查人员 证明标准 司法实践
  • 简介:本文主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贝多芬在其所处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实现'的思想,强调了其'自我实现'的思想在他创作中的充分表现,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及其作品.

  • 标签: 贝多芬 人本主义心理学 自我实现理论 创作风格 个人主义
  • 简介:本文从教育法理学视角探讨了教育惩戒权的法律特征与教育属性。教育惩戒权有教育基础但缺法律依据。'教育惩戒权'的实质是'教师管理权'。教师管理学生需要适度行使教育惩戒权,但有待国家立法确权与赋权,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规制。

  • 标签: 学生管理 教育惩戒 立法确权 依法规制
  • 简介:从现代社会科学的视角切入,我们可以对子产与叔向的言辞与追求进行重新理解。语境化的解读与经济学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传统的"议事以制",还是子产的"铸刑书",都并非仅仅着眼于法律对于民众的威慑,而旨在追求不同社会结构制约中的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的最佳绩效。而叔向所警惕的"争心",也并非基于对传统的"保守";它同样给予我们有关转型社会中的司法裁量与法律解释等诸多问题的深刻启示。这一历史论争,对于近现代中国的法治与法学而言,同样具有深厚的理论意蕴。

  • 标签: 铸刑书 法律规则 社会规范 司法裁量 法律解释
  • 简介:<正>2012年12月22日,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与宪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召开。会议由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与宪法学研究会、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协办。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机构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近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人权保障与八二宪法实施30周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宪法民主制度'、'人权理论与人权保障'、'宪政理论'以及'法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等专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

  • 标签: 人权保障 宪法学 宪法监督 理论与实践 江苏省 法制现代化
  • 简介:法学教育目的的实现及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对科学的教育规律及师生教育心理规律的准确掌握和正确运用的基础之上。为了使经济法学教学及课程设置能建立在更加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通过明晰上述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与经济法教学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探讨适应科学教育和心理规律的经济法教学模式。

  • 标签: 教学模式 思考
  • 简介:从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出发,可以构建出一套"转型法理学"的理论路径。不同于主流的规范法理学路径。转型法理学是一种以"有效治理"为中心、以二元合法性间的张力为主轴、以组织化调控与科层制治理间的矛盾关系为具体分析对象、以"政党国家"主导下的"综合治理观"为指引的分析框架。转型法理学在秉持转型政治时问观的前提下,预设了一种"国家中心主义"立场,提倡"治理的经济学"原则和"转型权利论"视角,主张在法理学研究中找回国家。转型法理学并不试图取代规范法理学,而是坚持在批判、反思后者的基础上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互补。

  • 标签: 转型法理学 政党国家 二元合法性 有效治理
  • 简介:<正>2010年12月11日至12日,由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宪法学研究会主办,南京大学法学院承办的省法理学宪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省会南京举行。来自省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共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围绕"风险社会的法律调整机制"这一年会主题,就"风险社会与法治理念"、"风险社会与立

  • 标签: 风险社会 法理学 宪法学 南京大学 江苏省 法律调整机制
  • 简介:关于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西方传统法律理论中流行着一种"镜像命题":法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社会中的习俗和道德,其功能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在《法律与社会的一般法理学》一书中,塔玛纳哈对"镜像命题"提出了批判,认为它并不能解释非西方社会的情形,甚至也不能解释当代西方的情形。以这种批判为基础,塔玛纳哈构建了一个研究法律一社会关系的一般性的框架。这个研究框架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为关于法律一社会关系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 标签: 法律 社会 镜像命题 一般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