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并探讨打鼾与颈动脉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的1个社区,在该社区中采取按年龄和性别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45名年龄在50~79岁的社区居民,通过问卷调查打鼾情况,并测量血压、血脂、血糖等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水平,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斑块的情况,对资料完整且不患有脑卒中、冠心病及其它心脏病的1050人进行分析。结果有打鼾经历的人占调查总人群的64.3%,经常打鼾的比例为31.5%;随着打鼾频率的增加,颈动脉样硬化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经常打鼾者,IMT增厚的患病率为69.8%,颈动脉膨大部斑块的患病率为7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调整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经常打鼾者IMT增厚的患病危险为不打鼾者的1.71倍(OR=1.71,95%CI=1.22~2.39),斑块的患病危险为不打鼾者的3.63倍(OR=3.63,95%CI=2.57~5.12)。结论打鼾独立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样硬化密切相关。

  • 标签: 打鼾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对鄂伦春民族动脉样硬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和评估鄂伦春民族健康状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体检的方法对鄂伦春民族及本地区居住的汉族居民进行检查,A组200例为鄂伦春民族、B组200例为汉族居民,采用年龄分段统计方法。结果A组病例动脉硬化总发生率39%、B组病例动脉硬化总发生率29%,两者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性提示鄂伦春民族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方面还应该进行改进和提高。

  • 标签: 超声 鄂伦春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局部血管狭窄,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的一种病理状态。据报道,在50岁以上的美国人群中有约5%的发病率,每年有70,000例颈动脉狭窄手术。因此,对于颈动脉狭窄发生和成熟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将极大的有利于对该疾病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病理学改变很多,较常见的表现为动脉中层弹力蛋白基质结构的破坏,平滑肌细胞减少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动脉狭窄血管壁随着疾病的进展发生血管外膜重构和纤维化而变厚。目前认为动脉样硬化以及尚未揭示的基因成分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学研究提示,动脉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蛋白水解,动脉壁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是最主要的致病机制。

  • 标签: miRNA-145 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 早期诊断
  • 简介:选取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DM组),同期7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的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样硬化斑块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发现早期糖尿病动脉样硬化,为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应激事件对动脉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机制及其药物防治。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家兔动脉样硬化斑块模型,并随机分成2组,辛伐他汀干预组(E组),高脂应激组(G组),设立高脂非应激对照组(D组),应激非高脂对照(H组)。用混合应激法对E、G、H组家兔致应激并监测血清ET-1、hsCRP、IL-6水平。13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染色分析斑块面积比。结果应激后,应激各组(E、G、H组)ET-1、hsCRP及IL-6水平较应激前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非应激对照组(D组),P<0.05。高脂应激组斑块面积百分比高于高脂非应激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干预组斑块面积百分比低于高脂应激组(P<0.05);而与高脂非应激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心理应激可致血清ET-1、hsCRP、IL-6水平升高,并直接或间接导致内皮细胞损害和功能障碍,使动脉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加速加剧;辛伐他汀可能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保护性作用,从而使动脉样硬化进程延缓或者使其程度减轻。

  • 标签: 应激 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ET-1 hsCRP IL-6 辛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普妥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脑梗死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都给予积极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20mg立普妥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对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值都明显下降,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普妥治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状况,促进血脂的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立普妥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样硬化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方法:将 2016年 9月到 2017年 9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 72例动脉样硬化性脑桥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编号法纳入 MR组与 CT组( n=36),采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予以诊断。结果: MR组诊断符合率为 94.44%( 34/36), CT组诊断符合率为 83.33%( 30/36),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 CT与 MR在上部脑桥、中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高,显著高于下部脑桥诊断符合率,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动脉样硬化脑桥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突出,通过 MR与 CT等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能够清晰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实施早期对症治疗。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 脑桥梗死 临床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亚临床颈动脉样硬化(SCAS)和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在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体检的人群中,前瞻性连续纳入既往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收集人口学信息,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等血管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生化检查资料。超声医师按照标准操作规程采用盲法评价颈动脉,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分为SCAS组和无SCA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与SCAS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01例符合研究标准的体检者,年龄为(52.2±10.4)岁,女性170例(42.4%),其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6.4%(66/401),SCAS患病率为48.9%(196/4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5.93,95%CI:3.86~9.09,P<0.01)、高血压(OR=2.76,95%CI:1.84~4.15,P<0.01)、糖尿病前期(OR=1.67,95%CI:1.08~2.58,P<0.05)和糖尿病(OR=3.60,95%CI:1.97~6.58,P<0.01)、吸烟(OR=2.64,95%CI:1.82~3.81,P<0.01)、HDL<1.04 mmol/L(OR=1.58,95%CI:1.04~2.42,P<0.01)和Hcy≥15 μmol/L(OR=1.69,95%CI:1.17~4.04,P<0.01)增加SCAS的患病风险,女性(OR=0.53,95%CI:0.39~0.74,P<0.01)降低SCAS的患病风险。校正混杂因素后,糖尿病是SCAS 的独立相关因素(OR=2.32,95%CI:1.16~4.67,P<0.05),而糖尿病前期(OR=1.48,95%CI:0.91~2.41,P>0.05)和SCAS 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SCAS的独立相关因素还包括年龄≥60岁(OR=6.04,95%CI:3.13~11.7,P<0.01)、高血压(OR=2.14,95%CI:1.13~3.87,P<0.05)和吸烟(OR=2.19,95%CI:1.21~3.98,P<0.05)。结论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糖尿病和SCAS独立相关,糖尿病前期有增加SCAS风险的趋势。

  • 标签: 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样硬化斑块与尿酸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中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南昌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程度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以及混合斑块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各组尿酸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软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为(290.5±16.3)umol/L,显著低于硬斑块组(363.2±19.5)umol/L和混合斑块组(325.8±15.2)umol/L。结论尿酸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样硬化斑块有密切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尿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样硬化和冠心病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本科2015年7月-2017年8月接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另择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予以两组彩色超声检查,并对各组的检查结果作出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的IMT、斑块检出率和斑块严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超声可明确患者颈动脉样硬化的程度,并能为冠心病患者病情发展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超声检测 相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DM)合并脑梗死(CI)患者颈部动脉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健康对照组(NC组)25例,DM组23例,CI组30例,DM合并CI组(DE组)2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颈部动脉管径和血流的变化。结果DM组、CI组和DE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侧颈内动脉和左侧外动脉官腔狭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E组患者颈外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度明显增快,同时颈部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也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结论颈动脉硬化,官腔狭窄和颈部血流阻力增加时DM合并CI主要的颈部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样硬化和脑梗塞关系使用高频彩超进行评价的效果开展研究。方法我院对80例颈动脉样硬化合并脑梗塞患者和76例经动脉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和MRI检查,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斑块产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两组的诊断情况。结果脑梗塞组患者的IMT值平均是(1.22±0.11)mm,对照组IMT值平均是(1.12±0.12)mm,脑梗塞组IMT值比对照组高,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脑梗塞组有63例检测出斑块,占79%,对照组有24例检测出斑块,占32%,两组检出率存在统计差异性(P<0.05)。结论高频彩超多普勒检查价格低,无创伤,可重复,在临床中具有较多的营养,对脑梗塞预防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早期不稳定性斑块和脑梗塞的检查首选。

  • 标签: 高频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塞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UA在脑梗死动脉样硬化疾病早期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名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100名患者进行头颅CT和血管造影检查,将100名患者根据检查的结果分为观察组(动脉样硬化组)和对照组(无动脉样硬化组),每组50名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UA的水平、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UA的水平、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出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两组患者的差异比较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UA的水平对脑梗死动脉样硬化疾病的早期预防具有很高的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UA 预防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通脉胶囊时动脉样硬化(AS)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实验性家兔AS模型,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A2(TXA2)含量.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斑块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通脉胶囊可使血清MDA降低、NO升高和血浆ET、TXB2(TXA2)含量降低,6-酮前列腺素F1α(PCI2)升高,并使动脉样硬化斑块VCAM-1表达降低.结论:通脉胶囊抗AS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抗血栓、调节血管舒缩及抗粘附作用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通脉胶囊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损伤 实验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 2017年 9月 -2019年 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 5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 5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样硬化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检出情况,并对两组斑块形状、血流参数、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比较,观察组患者检测出斑块 51例,对照组患者检测出斑块 11例。观察组患者发病率( 91.0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19.64%)( 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参数 CCA、 BIF、 SPV、 EDV、 PI、 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颈动脉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准确率高,可敏感地检测颈动脉样硬化斑块,可及早发现颈动脉样硬化,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 标签: [ ]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塞的相关性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非脑梗塞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类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彩超的检查,我们发现,脑梗塞患者的病情与颈动脉样硬化斑块有相关性,颈动脉样硬化斑块性质越恶劣,引发脑梗塞的几率越高,脑梗塞的程度越高,通过彩超对颈动脉进行检查,发现颈动脉样硬化斑块及早进行治疗,可以很好的预防脑梗塞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塞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穿透性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容积作为病情进展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无外科干预指征的43例PAU患者的药物治疗及随访资料,观察随访期内CT血管造影显示的PAU容积变化情况。结果7例患者主动脉溃疡病变出现进展,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手术组首诊时最大PAU容积为(1.21±0.07)cm3,非手术组为(0.84±0.14)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AU的容积与病情进展相关,它可以预测患者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病变是否进展。

  • 标签: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 随访 血管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