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创伤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合并海水淹溺(seawater drowning, SWD)大鼠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含水量、Na+、K+离子含量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探讨此类复合伤后脑水肿的时程变化。方法2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假手术(Sham)组(n=14)、TBI组(n=98)、TBI+SWD组(n=98)。采用Marmarou颅脑致伤法及气管内泵入海水法建立TBI+SWD大鼠模型。采用干湿质量法、火焰分光光度法、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染色法分别检测脑组织含水量、Na+、K+离子含量及BBB通透。结果TBI组脑组织含水量、Na+含量在伤后12 h开始明显增高,伤后2~3 d达到峰值,伤后14 d恢复正常;K+含量伤后12 h开始降低,2~3 d达到最低点,7 d仍低于正常水平;EB含量增高且呈双高峰,分别出现在伤后3 h及伤后2 d,后者峰值更高。TBI+SWD组伤后脑组织含水量、Na+及EB含量较TBI组明显增高,而K+含量较TBI组明显降低。TBI+SWD组伤后脑组织含水量、Na+含量在伤后3 h开始增高,12 h达到峰值且持续到伤后7 d、14 d仍高于正常水平;脑组织K+含量在伤后3 h明显下降,12 h达到低谷,持续到3 d,伤后7 d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脑组织EB含量伤后3 h明显增高,伤后12 h达到峰值,持续到伤后3 d,伤后14 d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SWD加重TBI大鼠的脑水肿反应。TBI+SWD大鼠伤后早期即出现严重的脑水肿反应且持续时间长。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性脑水肿 海水淹溺 大鼠
  • 简介:摘要创伤损伤是导致儿童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2019年3月Pediatr Crit Care Med发表了"儿童严重创伤损伤治疗指南第三版",该指南从严重创伤损伤患儿的监测、颅内压与脑灌注压治疗阈值、治疗等3方面做出了相关推荐和建议。本文就该指南进行简单解读,以期对临床治疗儿童严重创伤损伤提供相关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尿道冲洗降低闭合球部尿道损伤患者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65例男性闭合球部尿道损伤合并留置尿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软膀胱镜下导丝法留置导尿及尿道外口护理30例(常规组),行软膀胱镜下导丝法留置尿管及尿道药物冲洗35例(改良组),比较两组拔除尿管后1和6个月尿道狭窄发生率,拔除尿管后6个月扩尿道次数、最大尿流率,留置尿管期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留置尿管。留置尿管期间,改良组尿道外口分泌物量少而稀薄,常规组尿道外口分泌物量多而黏稠。两组拔除尿管后1个月尿道狭窄发生率和留置尿管期间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拔除尿管后6个月尿道狭窄发生率和扩尿道次数明显小于常规组[5.7%(2/35)比26.7%(8/30)和(7.1±1.0)次比(11.4±1.8)次],拔除尿管后6个月最大尿流率明显大于常规组[(19.8 ± 2.9)ml/s比(16.3±2.3)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改良尿道冲洗取材方便,制作容易,有利于尿道分泌物的排出,减轻尿道炎性反应,减少尿道瘢痕形成,降低球部尿道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尿道疾病 创伤和损伤 尿道狭窄 尿道冲洗
  • 简介: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本文笔者采用文献查阅法,即以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学术网站可以检索到关于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材料。共查阅了 36篇相关文献,本文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电刺激方法最主要是目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地电刺激,能够促进患者体内蛋白质的进一步合成,会改善患者的局部流血情况,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得到刺激,从而来提高肠道对粪便的控制力。通过进一步促进患者肠道内部分粪便进行排空,进一步加强肛门等组织的力量,来实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肠道障碍的改善。本研究的结论证明,电刺激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肠道功能障碍。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后该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 标签: 电刺激 脊髓损伤 肠道功能障碍 临床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对于脑弥漫轴索损伤( DAI )患者在临床检测的过程中应用 MRI 技术和 CT 检查技术时的效果对比,总结临床检测诊断 DAI 的更有效方法方法 :以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所收取的 DAI 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 CT 和 MRI 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比较 CT 和 MRI 检测方式在检测 DAI 患者时的阳性率和病灶检出数量。 结果 : 80 例 DAI 患者采用 MRI 检测出的阳性病例数为 78 ( 97.5% )、病灶数为 134 显著高于 CT 检查的病例数 47 ( 58.7% )与病灶数 7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RI 检测出的深部区域病灶数 41 ( 30.6% )显著高于 CT 检查的胸部区域病灶数 14 ( 1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RI 检测出的皮层下区域病灶数 75 ( 55.9% )与 CT 检测出的皮层下区域病灶处 41 ( 55.4% )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结论 :对于 DAI 患者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借助于 MRI 检测相比与 CT 检测出的阳性率更高,具有更准确的临床检测结果,尤其是应用 MRI 检测深部区域的病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标签: CT , MRI , DAI ,阳性率,病灶数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创伤脊髓损伤(TSCI)疾病负担特点,为TSCI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中国1990 — 2017年TSCI的发病、患病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并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标化。分析TSCI疾病负担在28年间的变化情况。比较1990 — 2017年中国TSCI病因构成的变化。结果2017年中国TSCI发病数、患病数和YLD分别为13.43万、480.39万和132.13万;2017年中国TSCI发病率、患病率和YLD率分别为9.51/10万、340.10/10万和93.54/10万。男性TSCI的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高于女性。发病率15~49岁最高,患病率和YLD率在50~69岁最高。跌落的TSCI患者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病因。1990 — 2017年中国TSCI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呈上升趋势,且患病率增速最高。与1990年相比,2017年男和女性TSCI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增长。TSCI患病率、YLD率的增幅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发病率增幅随年龄呈不规律波动趋势。28年间TSCI发病患者的病因占比变化:跌落占比由1990年27.28%(20 212/74 085)升至2017年36.72%(49 329/134 339),道路交通伤害由1990年20.29%(15 030/74 085)增至2017年28.94%(38 875/134 339),自然灾害占比总体处于低发状态,但2008年猛增至16.03%(20 059/125 112)。结论1990 — 2017年中国TSCI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呈上升趋势,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影响逐渐增大,需从公共卫生和重症救治的角度加以管控。28年间TSCI发病患者中女性、中老年和跌倒患者明显增多,提示应据人群特征和病因类型制订合理的防治方案。

  • 标签: 脊髓损伤 流行病学 患病代价 中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我院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术后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住院时间与对比组相比较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也小于对比组(P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综合性护理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进行治疗的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划分对照组(25例,予以康复训练)和观察组(25例,予以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膀胱功能积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针灸 康复训练 疗效
  • 简介:摘要儿科消化系统腹泻病液体疗法的教学是儿科教学中的难点。本团队结合教学新理念,如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综合改进教学方法,即:简单讲授后,老师充当问诊SP,分组讨论典型病例,带着其中的经典问题,开展CBL及PBL的讨论学习,独立书写SP的诊疗原则和补液方案。这些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耗时偏长。本文分享了该项教学改革的改进方案和相关思考。

  • 标签: 腹泻病 教学方法 液体疗法 儿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延续干预对女性压力尿失禁患者锻炼依从与尿失禁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女性压力尿失禁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延续干预。并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调查简表(ICI-Q-SF)评估患者尿失禁症状主观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锻炼依从、尿失禁症状改善情况、自我效能以及1 h尿垫实验检测漏尿量。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锻炼依从均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患者锻炼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ICI-Q-SF得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患者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延续干预能够明显提高女性压力尿失禁患者的锻炼依从,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增加患者的自我效能,降低患者尿失禁的严重程度,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自我效能理论 延续干预 压力性尿失禁 依从性 尿失禁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膝关节损伤患者接受关节镜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80 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操作,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5.0%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80.0%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膝关节损伤患者接受关节镜治疗中,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关节镜治疗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康复训练方法对屈指肌腱损伤术后患者手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60例采取手术治疗的屈指肌腱损伤患者,依据平行对照法分组,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分别实施术后常规训练与术后康复训练,对手功能康复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TMA功能优良率方面,观察组(86.67%)比对照组(60.00%)高,差异明显(P0.05);训练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

  • 标签: 屈指肌腱损伤 康复训练 手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护理干预在下肢开放损伤患者行 VSD引流术后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 2015年 12月 -2018年 8月我科收治的 14例行 VSD引流术的下肢开放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应用针对护理干预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应用健康宣教、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等针对护理干预后,病情有效控制,患肢功能迅速恢复,且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下肢骨折患者行 VSD引流术后应用针对护理干预,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创面愈合时间,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开放性损伤 VSD引流术 患肢功能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前瞻探讨和分析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后进展至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临床表型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初步建立AKI进展至CKD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对AKI进展至CKD的预测效能。方法本研究为前瞻、观察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因AKI在南方医院肾内科住院且既往无CK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的患者。全部患者出院后随访至AKI发生后90 d,检测AKI发生90 d后的血肌酐值(≥2次检测),用血肌酐均值和EPI-CKD 2009公式计算eGFR。以AKI发生后90 d内新发CKD[eGFR<60 ml·min-1·(1.73 m2)-1]为研究终点,比较AKI进展至CKD和AKI未进展至CKD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人口学特点、慢性并发症比例、基线肾功能、AKI严重程度、AKI时是否接受透析和其他实验室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AKI进展至CKD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最后,初步建立临床危险因素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临床模型对AKI进展至CKD的预测效能。结果共168例AKI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91例,女77例,年龄(44.0±18.4)岁;其中64例(38.1%)在AKI发生后90 d内新发CKD(AKI进展至CKD)。与AKI未进展至CKD者相比,AKI进展至CKD组患者年龄大、基线eGFR和血红蛋白水平低、合并高血压比例高、AKI时接受透析比例高、出院时的血肌酐水平也较高(均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如合并糖尿病比例、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使用比例、尿蛋白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时接受透析(OR=2.516,95%CI 1.251~5.060,P=0.010)、合并高血压(OR=2.446,95%CI 1.124~5.324,P=0.024)、低基线eGFR(OR=0.975,95%CI 0.950~0.999,P=0.043)是AKI进展至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步分析显示,由年龄、AKI时接受透析、合并高血压、低基线eGFR建立的临床模型对AKI进展至CKD的预测效能为中等(AUC=0.712,95% CI 0.634~0.790)。结论AKI住院人群是未来新发CKD的高危人群,由全身疾病状态和AKI严重程度组成的综合临床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筛查AKI进展至CKD的高危患者,但仍需进一步寻找能提高AKI慢性化风险预测效能的临床因素和生物标志物。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肾功能不全,慢性 危险因素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指标及炎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COVID-19患者67例,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n=20)、重型组(n=20)及危重组(n=27),根据患者出院情况将危重组分为治愈(n=12)和死亡(n=15)。以患者好转出院或住院期间死亡作为观察终点。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静脉血并检测其血液中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铁蛋白水平,比较3组间的水平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组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PLT)、FIB、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普通组、重型组和危重组的WBC、hs-CRP、铁蛋白、PT、APPT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高于重型组和普通组(P<0.05)。危重组患者NT-proBNP、CK-MB、MYO、hs-cTnI明显高于普通组及重型组,且危重型组中死亡患者NT-proBNP、CK-MB、MYO、hs-cTnI高于治愈患者(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TnI(OR=1.053,95%CI 1.010~1.098,P=0.016)、D-二聚体(OR=1.253,95%CI 1.026~1.531,P=0.005)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危重型患者在入院治疗过程中伴随着凝血功能障碍及炎症因子的升高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hs-cTnI、D-二聚体升高是COVID-19危重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铁蛋白 心肌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移植对创伤损伤(TBI)大鼠炎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分为4组,TBI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MSC移植组、假手术组,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AMSC移植到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移植1周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炎小体蛋白复合物组分:NLRP1、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以及下游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损伤局部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单核/巨噬细胞抗原1(ED-1)的表达,测定各组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通过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分析AMSC移植对大鼠TBI的治疗作用。对各组炎小体组分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移植术后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的组间比较采用LSD的方法;NS组与AMSC移植组炎性反应强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模型组损伤周围区域NLRP1和NLRP3炎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NLRP1(0.98±0.06比12.50±2.00,F=53.547,P<0.05)、NLRP3(0.99±0.08比12.56±1.93,F=61.324,P<0.05)、ASC(1.00±0.07比11.07±1.95,F=52.320,P<0.05)、Caspase-1(1.01±0.09比11.59±1.89F=52.306,P<0.05)、IL-1β(1.00±0.04比6.77±1.28,F=35.365,P<0.05)、IL-18(0.98±0.06比9.64±1.74,F=44.510,P<0.05)、TNF-α(0.98±0.06比7.26±1.57,F=38.755,P<0.05)。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降低炎小体复合物各组分及下游促炎因子表达:NLRP1(12.55±1.80比8.06±1.97,F=53.547,P<0.05)、NLRP3(12.87±2.18比8.76±1.22,F=61.324,P<0.05)、ASC(12.22±2.25比5.88±1.15,F=52.320,P<0.05)、Caspase-1(12.43±2.28比6.73±1.33,F=52.306,P<0.05)、IL-1β(6.98±1.26比3.87±1.12,F=35.365,P<0.05)、IL-18(9.25±1.82比4.06±1.26,F=44.510,P<0.05)、TNF-α(8.35±1.42比4.09±1.12,F=38.755,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组可降低损伤周围区域的炎性反应强度。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MSC移植可促进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结论AMSC移植对NLRP1和NLRP3炎小体的抑制作用是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从而促进TB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炎性小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放射肠炎(RE)肠黏膜修复的途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将RE模型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干细胞悬液1 mL(细胞浓度为1×106个/mL)]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 d),每组10只。每日观察两组大鼠的活动量、进食和进水量、体质量变化等。1周后处死大鼠获取小肠标本,HE染色观察肠黏膜的修复情况,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肠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Bmi-1阳性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分离得到大鼠骨髓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CD29、CD90、CD34、CD45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98.6﹪、99.6﹪、0.56﹪、0.8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移植1周后,体质量增加(190.30 g ± 13.23 g比235.00 g±14.30 g);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得到修复,绒毛高度增高(627.50 μm ± 40.55 μm比984.33 μm ± 61.80 μm);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较完整、清晰,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数量增多[(60.67±9.63)个/mm2比(87.33 ±5.47)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骨髓MSCs能促进RE模型的大鼠肠黏膜的修复,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小肠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发挥。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性肠炎 修复 肠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