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麻黄连翘赤豆汤联合西药,缩短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时间。方法80例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麻黄连翘赤豆汤加减方,疗程6周。两组治疗后进行TB,DB,GGT,TBA测定,并观察主要临床症状变化。结果两组临床有效率差别明显P<0.01,所测指标表明,TB,DB,GGT,TBA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基础上加用麻黄连翘赤豆汤加减方,可明显缩短疗程,有实际意义。

  • 标签: 麻黄连翘赤豆汤胆汁淤积性黄疸短疗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感染科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30例/组。对照组给予患者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腺苷蛋氨酸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显著。

  • 标签: 腺苷蛋氨酸 胆汁淤积性 病毒性 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入我院的56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依据患者药物治疗方法不同分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GSH组),实验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GSH+UDCA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应用GSH联合UDCA治疗4周后,患者酶学和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下降,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明显缓解,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SH联合UDCA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还原谷胱甘肽 熊去氧胆酸 胆汁淤积性肝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腺苷蛋氨酸应用于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进行分组,每组中均包含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门冬氨酸钾镁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8(93.33%)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8(60.0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腺苷蛋氨酸应用于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案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腺苷蛋氨酸 门冬氨酸钾镁 乙肝 肝硬化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针治疗老年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对我科30例住院的老年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针进行治疗,同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病例在黄疸、皮肤瘙痒、肝功能改善方面的变化。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针治疗老年胆汁淤积性肝病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多烯磷脂酰胆碱针 老年胆汁淤积性肝病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铝碳酸镁和西沙必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胃内胆的影响。方法:2021年6月--2023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2例,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铝碳酸镁和西沙必利)和对照组(西沙必利),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胆汁反流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务人员将铝碳酸镁和西沙纳入到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方案中,有利于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提高了临床治疗有效率。

  • 标签: 铝碳酸镁 西沙必利 胆汁反流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B4基因突变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婴儿胆汁淤积(IC)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方法选择2019年8月3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ABCB4基因突变合并CMV感染致IC的1例婴儿(女性,生后9个月)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ABCB4基因突变所致IC患儿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本例IC患儿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系G2P2,足月顺产,外观无异常,否认新生儿黄疸病史,生后2个月龄时出现皮肤及巩膜呈暗绿色,伴反复呕奶,当地医院治疗并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抗病毒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出院时,其血清总胆汁酸(sTBA)为152.8 μmol/L,CMV-DNA<4×102 copies/mL,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治疗后,皮肤暗绿色逐渐消退,大、小便正常。出院后定期监测肝功能,s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仍然较正常值增高。②实验室检查: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呈阳性、CMV IgM抗体呈阴性,CMV-DNA<55×102 copies/mL。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及其父亲均携带ABCB4基因杂合变异。治疗结果:经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及谷胱甘肽片0.1 g/次× 3次/d治疗后,对患儿定期复查sTBA、GGT。随访到18个月龄时,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范围。③文献复习结果:共计检索到8篇国内外报道的因ABCB4基因突变引起IC相关文献,纳入14例IC患儿,均被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内胆淤积3型(PFIC3),伴大,sTBA、GGT水平升高等。14例IC患儿中,共检测到ABCB4基因突变位点20个。其中,9例IC患儿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7例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好转。结论携带ABCB4基因突变,可引起IC。对于sTBA升高、酶异常的病因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IC患儿,建议完善基因检测进一步排查ABCB4基因突变所致胆汁淤积

  • 标签: 胆汁淤积,肝内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ABCB4基因突变 胆汁酸类和盐类 巨细胞病毒感染 基因测定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则性切除治疗内胆管结石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2月67例(研究组)以及1998年1月—2003年12月87例(对照组)各类内胆管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组采用规则性切除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残石率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平均出血量、输血率、术后肝脏功能不全患者以及残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规则性切除术治疗内胆管结石,并配合精细的手术操作,术中使用胆道镜,可有效保护肝脏功能,减少手术出血,降低残石率。

  • 标签: 规则性肝切除 肝内胆管结石 并发症 残石率
  • 简介:摘要目的为选择最佳的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案,分析腹腔镜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46例内胆管结石患者均分两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的数值更低,结石清除率数值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数值更低。结论内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腔镜切除术的效果显著,与开腹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速度更快,值得应用。

  • 标签: 腹腔镜肝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81例行叶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成常规组(n=40例)和观察组(n=41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康复相关指标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护理满意度等。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康复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观察组的心理状态显著优于常规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应用在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的患者的效果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叶切除术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8年6月90例接受叶切除术的内胆管结石患者,双盲法纳入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对比2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0.00%),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各项操作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围手术期全面护理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并发,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叶切除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段切除与胆管切开取石术对于治疗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内胆管结石患者,共计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中显著例数23例,有效例数11例,无效例数1例,有效率97.1%;对照组中显著例数11例,有效例数18例,无效6例,有效率82.9%。治疗组患者中1例发生胆漏;对照组中4例发生结石残留,2例发生切口感染。比较发现治疗组在并发发生以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段切除术是一种有效治疗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术种。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 标签: 肝段切除术 胆管切开取石术 肝内胆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进行左半切除术对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2-2015.3收治的内胆管结石患者共118例,均采取左半切除术治疗,将其按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59例,分别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与术后恢复效果。结果对比术中情况与术后其他并发上两组患者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恢复上,常规组患者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落后于研究组患者;并且在对比术后需要镇痛人数、切口感染发生率上,常规组患者同样不及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开腹切除左半,腹腔镜手术以其操作简便、创伤小以及良好的预后恢复效果为临床内胆管结石患者带来福音,可作为该病首选的治疗方式,望临床借鉴采纳。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腹腔镜 开腹 左半肝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我院收治的例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6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围手术期采用优质护理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叶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应用在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内胆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2.5%,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5%,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应用在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患者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叶切除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例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胆管结石行叶切除术围手术期采用优质护理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叶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内胆管结石通过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方法以及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内胆管结石患者资料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饮食恢复时间、止痛药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并发情况、结石清除率和复发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患者,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后止痛药使用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进食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发生情况、结石清除率、手术优良率和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内胆管结石患者通过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能够取得和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腹腔镜手术对患者产生的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恢复时间快、并发少,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切除术 腹腔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5年收治的110例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其中左外叶或左半叶切除62例,右段切除20例,右半段切除28例;有43例行高位胆管切开整形手术,52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1例行门胆管和断面扩张胆管以及空肠双口吻合,U管和T管引流分别为3例和30例,行手术后镜道取石24例。总结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历资料等,以研究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经B超、CT、造影检查等相关的检查后发现有28例患者仍有内胆管结石残留,其中全结石12例,左外叶、左半结石5例,右后叶、右半结石11例。术后有40例患者出现了并发,包括13例肺部感染,10例切口感染,6例膈下感染,6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胸腔积液以及2例肝功能衰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较佳,能够有效的去除患者肝胆管结石,并且将病变胆管切除,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疾病,防止病情反复发作,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肝段叶切除 肝内胆管结石 联合 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治疗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切除治疗的58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4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门阻断时间、中转率、术后并发、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围手术期有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术后病理情况。(3)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4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ICC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10例患者行腹腔镜中转开腹。(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左半(Ⅱ、Ⅲ、Ⅳ段)切除,腹腔镜下右半(Ⅴ、Ⅵ、Ⅶ、Ⅷ段)切除,腹腔镜下右后叶(Ⅵ、Ⅶ段)切除,腹腔镜下扩大右后叶切除,腹腔镜下中叶(Ⅳ、Ⅴ、Ⅷ段)切除,腹腔镜下Ⅴ、Ⅵ段切除,腹腔镜下左半(Ⅱ、Ⅲ、Ⅳ段)联合尾叶(Ⅰ、Ⅸ段)切除,腹腔镜扩大左半切除,腹腔镜下Ⅵ段切除,腹腔镜下Ⅶ、Ⅷ段切除,腹腔镜左外叶(Ⅱ、Ⅲ段)切除,腹腔镜右肿块切除;手术时间(320.38±107.68) min;术中出血量(262.34±76.06) mL;术中输血率为0(0/58);术中门阻断时间(48±15) min;其中10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17.2%(10/58);术后胆瘘发生率为6.9%(4/58),保守治疗、通畅引流(T管负压吸引)后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发生。术后住院时间(9.34±3.39) d;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1.84±0.57) d;围手术期内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病理情况:术中32例行淋巴结清扫,术后26例病理结果提示胆管细胞癌未行淋巴结清扫;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肿瘤切缘的病理报告均为阴性,4例淋巴结清扫并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3)随访结果:58例ICC患者中,49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术后肿瘤生存时间为4~36个月,28例获得无瘤生存,17例患者出现内转移并多发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发现内转移后行微波消融治疗,9例患者失访。结论腹腔镜切除经验丰富的中心,应用腹腔镜治疗内胆管细胞癌是安全及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 肝切除 胆管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