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期内胆淤积(ICP)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2年5月于我院住院并终止妊娠的孕妇19046人,其中PIH1351人,ICP38人(PIH并发ICP 9人)。所有病例根据终止妊娠年月进行分组,共49组,分别记录每组总人数及PIH和ICP人数。应用贝叶斯条件概率公式判断两都之间的因果性。结果 每月ICP确诊比率与PIH确诊比率之间的相关性为 0.199。结论 ICP和PIH相关度低,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

  • 标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贝叶斯条件概率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胆汁淤积合并代谢性骨病患儿的营养护理经验,由临床营养师参与诊疗,对患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尽早达到全肠内营养,从而有效地干预并发的发展。患儿经个体化的营养支持后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 标签: 胆汁淤积症 代谢性骨病 营养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左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左内胆管结石的患者5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25例,使用开腹切除术治疗)和试验组(25例,使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收集并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且试验组的结石清除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左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使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方法有更明显的临床疗效,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也较好,结石清除率也更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铝碳酸镁和西沙必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胃内胆的影响。方法:2021年6月--2023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2例,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铝碳酸镁和西沙必利)和对照组(西沙必利),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胆汁反流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务人员将铝碳酸镁和西沙纳入到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方案中,有利于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提高了临床治疗有效率。

  • 标签: 铝碳酸镁 西沙必利 胆汁反流性胃炎
  • 简介:  【摘 要】目的:观察内胆管结石病干谒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围手术期护理的具体开展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内胆管结石病叶切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0%(9/10)高于对照组40%(4/10),组间比较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发生率0%(0/10)低于对照组40%(4/10),组间比较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0%(9/10)高于对照组70%(7/10),组间比较差异P<0.05,两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内胆管结石病叶切除治疗效果显著,围术期内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普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胆管细胞瘤的典型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分析应用,以便提高对内胆管细胞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内胆管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内胆管细胞瘤亚型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关联。结果:内胆管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肿块型内胆管细胞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分叶状、不规则的低密度或信号肿块,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周边轻度、不完全环形强化,延迟期强化更明显,表现为“慢进慢出”的特点。管周浸润型内胆管细胞瘤则表现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官腔狭窄,界限不清,远端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呈树枝状或长条状强化。管内生长型内胆管细胞瘤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胆管内乳头状、分叶状肿物,有时胆管显著扩张呈囊状。此外,内胆管细胞瘤患者的CA199等肿瘤标志物常常升高,且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等因素相关。结论:准确识别内胆管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对于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结合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资料,可以有效评估内胆管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预测疾病的预后。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瘤 影像特点 临床分析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胆管细胞瘤的典型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分析应用,以便提高对内胆管细胞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内胆管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内胆管细胞瘤亚型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关联。结果:内胆管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肿块型内胆管细胞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分叶状、不规则的低密度或信号肿块,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周边轻度、不完全环形强化,延迟期强化更明显,表现为“慢进慢出”的特点。管内生长型内胆管细胞瘤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胆管内乳头状、分叶状肿物,有时胆管显著扩张呈囊状。结论:准确识别内胆管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对于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结合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资料,可以有效评估内胆管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预测疾病的预后。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瘤 影像特点 临床分析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酒精肝胆汁淤积患者治疗中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8例酒精肝胆汁淤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熊去氧胆酸。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4%)高于对照组(77.14%);治疗后,试验组STB、DB、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酒精肝胆汁淤积患者,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联合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临床效果佳,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 标签: 酒精肝胆汁淤积症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 熊去氧胆酸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内胆管结石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抽签法将本院收治的58例内胆管结石行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29,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进行护理效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VAS评分更低,SF-36评分更高,t检验结果均为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起到缩短康复进程的作用,适用于内胆管结石行切除术患者中。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切除术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杂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左半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复杂内胆管结石患者共有52例,均于2022.02-2024.02期间入我院治疗。按掷骰子法分组,26例/组,参照组行腹腔镜左半切除术治疗,分析组行腹腔镜左半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评析、处理二组的肝功能状况、治疗疗效。结果:相较于参照组而言,治疗前分析组肝功能状况与其相似,治疗后分析组肝功能状况更好、治疗疗效更高(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左半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可以使复杂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改善,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应用。

  • 标签: 复杂肝内胆管结石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肝脏功能因各种原因发生急性失代偿。慢加急性衰竭期间,胆汁酸代谢池组分改变,进而对机体造成影响,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胆汁酸 肠道菌群 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准切除术(Precise hepatectomy,PH)治疗复发性单侧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IBDS)的效果。方法  从2022年5月-2023年5月的复发性单侧IBDS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双盲法分为A组[40例,传统切除术(Traditional hepatectomy,TH)]和B组(40例,PH),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发生率优于A组(P<0.05)。结论  复发性单侧IBDS患者使用PH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 标签: 精准肝切除术 复发性 单侧 肝内胆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对内胆管结石切除术治疗患者实施给药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满意度。方法:对肝胆胰腺外科中2022年1月-2024年1月这一阶段治疗的60例内胆管结石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以护理方法分组,每组30例。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展开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都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70.00%,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内胆管结石切除术治疗患者给药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不仅能促进患者术后修复,还能将护理满意度提升。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肝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内胆管癌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CT检查、MRI检查,构建多模态影像,确定手术方案,并与实际手术方案的诊断效果。结果:CT-MRI融合图像较CT肿瘤边界检出率高,较MRI内分支血管检出率高(P<0.05)。CT-MRI融合图像制定的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完全相符,符合率100.00%。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定手术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肝内胆管癌 手术方案
  • 作者: 蔡华亮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4-19
  • 出处:《健康体检与管理》2024年3期
  • 机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上海  200137
  • 简介:【摘要】目的:在混合型肝癌与内胆管细胞癌中应用MRI影像组学,探究其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内胆管细胞癌有65例,混合型肝癌有25例,对患者的临床信息、术前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根据2: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60)与验证集(n=30),对比两组临床参数并建立临床模型,通过MRI影像提取影像学特征参数并建立影响组学模型,对比不同模式对混合型肝癌与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效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肝硬化以及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混合型肝癌与内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相关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临床模型、影响组学模型以及综合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其中综合模型的AUC高于其他2个模型(P<0.05);在验证集中,3个模型的AUC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混合型肝癌与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MRI影像组学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分析临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使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标签: 混合型肝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内胆管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之间收治的80例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常规治疗予以对照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给予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胃肠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胆管结石患者采取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 标签: 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术 肝内胆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衰竭高胆红素血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医院诊疗的衰竭高胆红素血患者中选择50例(2020年9月-2023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区别分为对照组(25例,血浆置换)和观察组(25例,基于血浆置换增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对比两组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AST、ALT、ALB水平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衰竭高胆红素血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治疗可改善其肝功能,降低TBIL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 血浆置换
  • 简介:摘要:水是生命之源,而河道作为江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供水、防洪、生态调节等多重功能,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受到了污染和淤积的威胁。河道淤积不仅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威胁到沿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水环境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决河道淤积问题,水利工程中的河道清淤治理技术应运而生。基于此,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中河道清淤治理技术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技术支撑。

  • 标签: 水库 清淤 泥沙处理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