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关临床问题。方法择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04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病患展开调查,解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整体效果,同时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存在的相关临床问题,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统计,共发放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为100%。结果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的104例病患,病死0例,所有病患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恢复无问题,无明显重度并发症出现,根据问卷调查显示,104例病患在恢复期无显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其中6例病患在手术开始时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联合治疗,疗效显著;4例颈动脉完全堵塞,通过常规手术后2例颈动脉血流再通。还有42例病患采用应用术中转流技术,效果良好。结论就临床治疗来说,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延伸性,手术除了可以保证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病患的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与普及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临床问题 分析及研究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20%-30%缺血性卒中由颈动脉引起1,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然而颈动脉成形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有效的预防脑缺血发作。本文对该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综述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徐运主任说,研究发现,近日的中风与颈动脉的阻塞性病变,尤其是与颈动脉狭窄有关。引起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一定要定期检查。如果颈动脉已经狭窄,可通过支架植入的微创方法和手术切除的方法除去斑块。

  • 标签: 动脉硬化 病变 中风 定期检查 高血压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具有完整临床数据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DSA特征。结果DSA表现为造影剂自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分支溢人海绵窦,海绵窦及眼静脉等早期显影,并且可清楚的观察到瘘口位置、大小、静脉引流及侧支代偿情况。结论脑血管造影是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金标准,并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海绵窦 动静脉瘘 脑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3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配合要点。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颈动脉阻断时间在13~22min,平均(15.28±5.89)min;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79.58±11.15)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平均(75.8±12.54)mL。术后有31例患者头晕、手麻症状消失,5例患者头晕、手麻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护理配合的重点和难点是术前了解患者病情和手术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用物准备齐全;术中洗手护士传递器械及时、准确、迅速,同时用肝素盐水反复冲洗颈动脉管腔防止再栓塞;巡回护士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及时合理用药,是保证手术顺利取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器材的进步及治疗经验的积累,颈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症状性颈动脉慢性闭塞的再通对于预防脑卒中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对于此类患者,若想得到最大的获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严格把握适应证筛选出适合闭塞开通的患者,合理的手术策略,周密的围手术期处理。但由于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同时风险也很大,所以目前不适合广泛开展,仍需要持谨慎的态度。

  • 标签: 颈内动脉 慢性颈动脉闭塞 腔内开通 颈动脉支架 颅内外搭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我院100例脑梗塞患者中85例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30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达到(85.0%),100例健康人(对照组)中11人检出颈动脉斑块,其中9人为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11.0%);脑梗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较高,颈动脉斑块是导致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早期检测颈动脉斑块对预防和控制脑梗塞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脑梗塞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体瘤是一种位于颈动脉分叉的罕见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肿瘤血供丰富,与颈动脉和颈部神经关系密切,手术具有较大风险。虽然肿瘤切除过程中的神经保护和脑保护仍存在难点,但是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诊断技术和外科技术的提升,其诊断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围手术期成功护理经验。认为颈动脉体瘤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严重而且多,因此,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把术后并发病降到最低的关键,特别是有效的Matas试验大大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生。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随着国家健康体检工作的发展,健康体检人数逐渐增加,多数中老年人群体都开始重视颈动脉的检查,因此,为了可以促进健康体检工作的合理实施,在2014年的时候我国发布了关于中华健康管理学杂质方面的内容,重点推荐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健康体检心血管病症风险的筛查方式。为了更好的促进健康体检工作合理实施,应重视颈动脉超声的应用。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健康体检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护理要点。结果45例患者出院时症状均得以不同程度改善,复查颈动脉超声示颈动脉通畅程度好。术后恢复期切口皮下血肿1例,围手术期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术后周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54例进行CEA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54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出院时症状明显改善。经3个月一2年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可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有效的控制血压,严密的病情观察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超声技术不仅可以看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结构和回声特征等,还可以了解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的走向和速度,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超声技术具有无创、安全、快捷等优点,因此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类疾病,尤其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分析和研究。随着临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侧重点和需求不同,新式的超声技术也在不断的运用于临床,用来评估和诊断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但新式的超声技术,因其存在时间较短,缺乏一定的参考标准,所以还需要后期的不断研究。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诊断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80例,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测定患者血清中Hcy水平,并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的内膜厚度、观察血管内是否有斑块及斑块的部位、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1.稳定斑块组狭窄程度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2.在65例有斑块的患者中,首次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复发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3.血清Hcy浓度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愈高,颈动脉斑块愈趋于不稳定,呈密切相关关系;颈动脉彩色超声通过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回声特征,能间接反映斑块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 标签: 颈动脉 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