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子思学派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诗》学可以成立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范围和原诗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诗》学。

  • 标签: 子思学派 《诗》学 引《诗》体例
  • 简介:<正>理学以成圣(达到理想人格)为内在价值目标,这一思维路向决定了其关注点首先指向内在心性。正如康德通过考察人认识能力以回答普遍必然知识何以可能问题一样,理学将心性辨析作为解决内圣境何以可能楔入点。也许正是这一逻辑思路,使理学常常被视为心性之学。当然,对心性问题看法及心性关系定位,王阳明与程朱一系理学又存在重要分歧。如果说,程朱着力于提升性体,那末,王阳明则更多地以心体为关注点,而这种差异又蕴含着对主体意识、道德本体、成圣过程等等不同理解。

  • 标签: 王阳明 主体意识 心体 心与理 道德实践 心即理
  • 简介:在朱谦学术世界里,《文化哲学》地位是他前期最后学问顶点。(马列主义非受容时期1918~1949)①正如他所说一样,哪怕只能活一天,也要为文化研究尽力,从这一点可见一斑。终其一生,他都带着谨慎在为文化研究执着地追求。他最大宗旨在《文化哲学·序》里面有着如下阐述,即:“通过文化本质及对它类型说明,可以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生活,从根本上进行研究。”再者,从文化地理分布上分析,也可揭示中外文化关系和本国文化新动向。渴望摸索对于未来世界文化建设。最切合实际以及最急迫意图是倡导“南方文化运动”②。他在《文化哲学》中提到文化理论,成为他此后一系列文化巨著理论基础。因此,如果对他《文化哲学》没有很深理解的话,就无法正确理解他与文化有关著作和抗日战争时期“南方文化运动”。

  • 标签: 《文化哲学》 朱谦之 抗日战争时期 文化研究 文化运动 马列主义
  • 简介:因果学说是佛教核心理论,华严宗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各种因果学说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华严因地果地说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讨论。

  • 标签: 华严 因果 六义 起信论 唯识
  • 简介:<正>自1978年张政烺先生考证西周铜器上数字为筮数以来,《周易》筮法原貌又变为热辩课题。据传统看法,《系辞》中《大衍章》所叙述筮法当为“周易”原有筮法。“大衍”谓:大衍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抽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

  • 标签: 周易 左传 筮法 大衍之数 卦辞 分而为二
  • 简介:“义利辨”是内在于孔子思想中根本话题之一,它所关涉乃是人在“依于仁”而行道过程中如何衡估与裁断“利”问题。具体说来,由孔子所开启“义利辨”是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义”或“不义”价值裁断,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义”或“不义”价值裁断。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义利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价值论话题。

  • 标签: 孔子
  • 简介:《周易》人格理论剖析翁银陶《周易》是一部古老筮书,然而它更是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因为该书在向问卦者历示吉凶祸福同时,还告诫他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解决问题等方面应取何种人枯,应遵循何种行为方式,《周易》这个性质,《周易大传·系辞下》曾以...

  • 标签: 《周易》 人格理论 卦爻辞 道德型 努力奋斗 行为方式
  • 简介:<正>道家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极其重要学派。它源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无比重要影响,郭沫若先生说:“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中国学术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关系如

  • 标签: 道家学派 道家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 老子思想 思维方式
  • 简介:泰山阴齐币论朱活《史记·货殖列传》:"……泰山阳则鲁,泰山阴则齐。"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琅邪,北被于北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圣,建国本,桓公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 标签: 齐国 货币文化 《管子》 泰山 《史记·货殖列传》 春秋时期
  • 简介:墨子兼爱说被孟子攻击为“无父”。此后,儒家学者大多照着孟子说,既未能作出深入分析,也未能消除对兼爱无父说疑惑。兼爱说所内涵普遍人性理念和天地入一体思想实际上已被宋代理学家融摄。出于严儒墨学派意识,朱熹重整兼爱无父说,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兼爱说产生主客观原因,对兼爱说作了较为客观评价。

  • 标签: 朱熹 孟子 墨子 兼爱
  • 简介:<正>“真”原则.“善”原则、“美”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凡是美好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要求、目的,符合人利益需要,实现人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一个蓝图,在人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就是人们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 标签: 真善美理想 儒家理想 最高理想人格 人格理想 社会理想 “真”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提出"音乐相和"说与"大音希声"、"五音"对立范畴,普遍地理解为是对"有声之乐"肯定,甚至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和音乐代言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全书以"无"为本,否定一切世俗"有",旨在泯灭一切文化成果,对于人为之乐亦是如此,以无声"道"否定有声之乐,其消极作用是显在,故对此予以纠正是非常必要.当然,基于"道"之本体所蕴涵深刻辩证法思想和深邃意会蕴,及客观上显现出审美经验普遍规律,则当另作别论.

  • 标签: 《老子》 “无” “五音” “音声相和” “大音希声”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中“歲”字进行了释读,兼释楚帛书中从“歲”旁“越”字。

  • 标签: 会意字 讹变字 考释
  • 简介:在中国经学史视野中,《论语》“侍坐”一章中曾点志被多维解读。汉唐时期今文学家、古文学家、玄学家分别从春游、求雨、隐逸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宋明理学家将曾点解读为得道圣贤;清代汉学家汇辑汉说,同时也纠驳汉注,试图寻求经意历史真相。纵览两千多年来“侍坐”阐释史,汉学、宋学互有短长。汉学重实证,失拘谨;宋学妙义精微,失之过度阐释。《论语》成书特点决定了多义性阐释成为可能,而这种多义性理解正是《论语》接受本真状态。

  • 标签: 经学史 曾点之志 多维解读
  • 简介:晋文侯在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这段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研究实属必要;而对其名字含义研究,则不仅有助于理牖周代命名原则,还可以厘清晋国相关史事。根据史籍记载,晋文侯被命名为“仇”,其含义并非以往学者所谓“战相仇怨”,而是“匹配”之义;晋文侯出生之年条役为周宣王二十三年,战争结果史籍缺载;晋文侯与其弟命名违反了周代命名原则,预示着晋国动乱。

  • 标签: 晋文侯 条之役 周代命名原则
  • 简介:《左传》《国语》所载三则言"八"易筮例是"遇艮八""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和"得泰八"。"八"为筮数,三则易筮例均属于多爻变动而其不动爻皆阴情况,所以自其不动者言之,故言"八";同时,因为至少有一阴爻不动,所以其动爻数区间为2—5个爻位。按此,"得泰八"就有一阴不动、二阴不动、三阴不动共三类七种可能情况。

  • 标签: 《左传》 《国语》 易筮 遇艮之八 贞屯悔豫皆八 得泰之八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与实用一面,又有重视外表“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象,正,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礼”思想紧密联系着。对“朴素为美”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与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问认同。追求绚丽与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批判。

  • 标签: 绚丽 儒家 美学观 千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