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管子·法禁》连续提到严禁臣属违犯法律、欺瞒君主、独断专权、结党营私18种行为,称为"圣王禁"。"圣王禁"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统治,通过维护君臣"和同"、惩治官员犯罪以实现君威国安;"圣王禁"是约束官吏行为准则,严厉禁止和打击官员不忠不义、欺君叛国、勾结拉拢、结党营私、滥用权力、不尽职责等行为;"圣王禁"最终实现需要通过法治手段。前提是要有法律制度,关键是要做到"禁必欲止",实现保证在于君主自身治国本领。

  • 标签: 圣王之禁 《管子》 法治思想
  • 简介: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分析,在易理传承中'数''图'主要承担了文化阐释功能,应把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符号,着重把握其在文化记忆与传承中阐释功能,了解其在文化惯习中符码价值,以加深对易学智慧领悟。文化符号学作为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阐释模式,能提供一种比较超脱、明晰视野,有利于更真确地把握并分析古代文化现象。

  • 标签: 文化符号
  • 简介:<正>严复以其在甲午至辛亥期间数篇政论及西学译著名世,其中尤以《天演论》翻译最为著名.时当甲午新败,举国震惊,严复说:“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必不足情,而人人以开瀹民智为不可已.”(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52页).穷则思变,严子几道(严复,初名传初,乳名体乾;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时改名宗光,字又陵;1897年,严又陵从英国返国,改名复,字几道)以其兼通中西深厚学力,率先向清末变迁中中国社会、学术、政治等各方面,以中西比较眼光,发出猛烈批评.

  • 标签: 严复 《老子》 《庄子》 老庄哲学 “超越” “内在超越”
  • 简介:《管子》是我国齐文化一部重要著述。21世纪是追求“和”精神时代,重新审视《管子》乐论,从《地员》、《宙合》、《幼宫》三篇有关乐论论述中,可以看到“和”精神存在。

  • 标签: 《管子》 “和” 乐论
  • 简介:基于阳明学与佛道二教亲缘关系以及中晚明三教高度融合基本背景,罗念庵尽管是一位恪守儒宗王门后学,但与道教、道家无论在“术”还是“道”层面依然有着深刻交涉。在摒弃道教长生追求、道家弃世态度同时,他曾向道士方与时虚心学习,将胎息术纳入悟良知收摄保聚工夫中并进行了儒家本位转换。在个体生命终极关切层面,念庵晚年对老庄道家齐生死、等物我超世旨趣用诗形式隐而不张地予以深切认同,他思想亦开显为儒道一体两面:万物一体现实关切和忘情忘世终极关切,为念庵儒家价值本位抹上了浓厚“道家”色彩。

  • 标签: 罗念庵 道教胎息术 老庄道家
  • 简介:为人后者要为所后者服斩衰,这是过继一般原则。但是,如果在宗子去世一段时间之后,再确定过继的人选,那么相应斩衰服起始点应该从何时算起,却成了礼学中争论问题。对于过继晚造成税服问题大致有三说:以所后者亡月为始说,以为人后者出后日为始说,阙疑说。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不同观点及展开问题复杂性,揭示不同观点背后礼学依据,并返回《丧服》经传本文,对于三说进行裁断。

  • 标签: 税服 吉凶不相干 为人后者为之子 出后晚 闻丧晚
  • 简介:“变化”之道,是《周易》根本性观念。《周易·乾·彖传》中“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易》学家对“变化”一词有不同解说。朱熹对“变”与“化”涵义进行了精细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性化育与生成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 标签: 朱熹 周易 乾道变化
  • 简介:《易》是中国文明史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诗》具有一迈相承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不可忽视。

  • 标签: 《易》 《诗》 文本内容 艺术手法 意象
  • 简介:“召陵盟”是先秦史上大事件,尤其是春秋时期齐、楚关系史上大事件。它是管仲和齐桓公精心谋划且费尽心机成功会盟,反映了管仲和齐桓公政治气度、远见、才能和成就,具有巨大而深远历史意义。它确立了当时齐国天下霸主地位,实现了楚人“观中国政”宿愿,避免了一场社会大战乱,还树立了天下霸主典范,从而使得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春秋时期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因对春秋霸主及争霸诸侯有着示范作用而影响了春秋历史发展。

  • 标签: 召陵之盟 历史意义
  • 简介: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中”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中”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 标签: 规律
  • 简介:《周易》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文”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样态或理则,而《贲》卦经传为《周易》说“文”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阐释,可从文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文”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 标签: 《贲》卦 天文 人文 神道设教
  • 简介:牟宗三先生提出以道德形上学为圆教解决德福一致命题,不少学者认为这仅是赋予存在以道德意义,主观上解决等于没有解决。本文完整地分析了道德形上学各个要素,认为该理论有自身逻辑推衍,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精要,立足于精英式实践与体证,对圆善问题有着独到解决方式。

  • 标签: 牟宗三 圆善 道德形上学 两层存有论
  • 简介:孔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具有代表性思想家,他们对音乐本质问题认识上。都对音乐感性特征有着深刻理解,不管是孔子“子与人歌”,还是庄子“听之于心”聆听所达到无声境界,都表现出他们对音乐客观存在性和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默认;但是在孔子音乐思想中,则更注重音乐社会功能作用,以音乐艺术形式来达到对人品德教化;而庄子提出“心斋”、“坐忘”,则是强调了人对音乐“悟”,表现了他追求“至乐无乐”精神境界。

  • 标签: 孔子 庄子 音乐思想 异同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筒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警”,汉石经则作“塞”;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确义。

  • 标签: 楚竹书 周易
  • 简介:日新谓盛德,生生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结合点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而《周易》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哲学命题最早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 标签: 《周易》 天人合 大衍之数 宇宙模式 宇宙生命 “天”
  • 简介:“有无辨”历来都为中外哲学所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其特殊需要出发,对“非存在”用法和意义进行了梳理,区分了“绝对非存在”和“相对非存在”,并形成了其富有辩证色彩非存在思想。马克思辩证“存在一非存在”观体现在对人、劳动、精神观念等具体范畴分析当中,它揭示出世界上没有纯粹存在和非存在,它们是相对,始终只能作为矛盾统一体双方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辨”克服了以往“有无辨”和非存在研究各种形而上学片面性,化解了“有无辨”一些常见难题,对于本体论、认识论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启发意义 非存在 矛盾统一体 认识论研究
  • 简介:“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德”字外,还保留了“德”“性质”、“属性”义,如“蓍德”、“卦德”、“阴阳合德”、“神明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意蕴,应将“德”“性”义作为重要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 标签: 网络群体性事件 法治建设 社会转型
  • 简介:姜太公“圣”名历史文化蕴涵陈青荣一在现代人观念中,圣人是指那些德智超群、出类拔萃者,他们都是历史上一些高不可攀超凡人物.实际上,据学者考证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中"圣"字,皆是普通称美之词,毫无神秘意义.顾颉刚先生...

  • 标签: 姜太公 文化蕴涵 《六韬》 “圣” 尧舜禹 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