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胫骨去抗原后制备异体骨标本.制作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复合开窗的异体骨进行修复。将6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进行修复;对照组以骨膜瓣直接包裹异体骨进行修复:空白对照组以异体骨直接进行修复。术后观察骨缺损大体标本及X线影像.对移植物及其周围软组织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形成并改造塑形.新生血管长入骨缺损处.其血管化、新骨形成和骨单位成熟均较对照组早。结论以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嵌入开窗的异体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可缩短骨缺损修复的时间.优于以骨膜瓣直接包裹异体骨的方法。

  • 标签: 大段骨缺损 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 同种异体移植
  • 简介:本文回顾性总结了10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情形,通过围手术期的合理性、人性化的护理干预,使病人在层流室内情绪稳定,始终保持着战胜疾病的信念,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使移植工作顺利进行,平均出仓时间逐渐缩短,移植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

  • 标签: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 移植 合理性 人性化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0月—2010年3月对2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肝动脉狭窄16例,对其中14例成功植入肝动脉支架15枚,另2例未予治疗;肝动脉血栓2例,对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1例行二次肝移植;肝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对其中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例伴有肝动脉吻合口狭窄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1例转为外科手术治疗。结论介入治疗肝移植后肝动脉部分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肝移植 肝动脉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目的探讨MSCT在右叶活体肝移植(LDLT)术前供体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名拟行肝右叶捐献的志愿者于LDLT术前行MSCT腹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由2名医师观察肝脏血管系统的显影情况(采用4分法进行评价)、解剖结构及变异,并对最终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者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名医师对肝动脉(HA)、门静脉(PV)、肝静脉(HV)分支及副肝静脉(AHV)显影情况的评分均为3~4分,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84、1.00、1.00和1.00)。40名志愿者中,HA正常19名,变异21名;PV正常28名,变异12名。10名志愿者因HA变异影响肝右叶捐献而被排除,包括7名肝右动脉(RHA)纤细和3名S4段肝动脉(S4A)变异;7名志愿者因PV变异被排除,包括2名PV右前支起自门静脉左支(LPV)、3名三叉型PV和2名门静脉右支(RPV)短干。最终包括2名RPV短干、1名PV右后支起自PV主干及2名三叉型PV在内的共15名志愿者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LDLT术中所见15名供体的肝脏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均与术前MSCT检查结果相符。结论MSCT是LDLT术前评价供肝血管系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肝移植 活体供体 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32只新西兰兔一期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一侧保留残端纤维,对侧切除残端纤维。重建术后6、12、18及24周时,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测,分析移植物腱骨愈合变化情况。结果重建术后各观察时间点上,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腱骨界面组织构建更接近正常,术后24周时保留残迹组腱骨界面软骨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56.5±2.4)vs(45.7±2.7),P〈0.05]。结论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物腱骨愈合。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重建术
  • 简介: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之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手术,无论供者或受者,在围手术期不同阶段更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1]。本院移植中心针对供受者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予相应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理护理 肾移植术 围手术期 受体 供体 肾移植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血清及移植肠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动态变化与病理组织变化,来探讨HMGB1在小肠移植术后变化意义及原因。方法选用近交系SD大鼠与近交系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组。A组:对照组(SD)大鼠36只,仅行开关腹及左肾切除术;B组:同基因移植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36只;C组:异基因移植组(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A)36只。术后2h、12h、1d、3d、5d、7d处死6只大鼠,采血分离血清,同时获取移植肠。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HMGB1及IL-2水平,Westernblot法及RT-PCR法测定移植肠中HMGB1及IL-2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肠的病理变化。结果小肠移植术后能致大鼠血清及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升高。在血清中,B组HMGB1在手术后出现了1次高峰,12h达高峰,而后至术后第3天时下降至正常;C组HMGB1于手术后出现2次高峰,分别于术后12h及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组织中,B组手术后移植物内HMGB1水平略有升高,但与A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组,术后5d,移植物内HMGB1水平明显升高,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与移植损伤有密切关系,小肠移植术后检测血清中HMGB1水平可能成为一个对预测小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评估急性排斥反应程度的一个潜在、有用的指标。

  • 标签: 大鼠 器官移植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移植物排斥
  • 简介:目的探讨TGF-β1局部注射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预制新西兰大耳白兔骨延迟愈合模型,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和D组,每组10只。每组分别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5天和10天于骨延迟愈合区注入自体血液2ml加生理盐水1ml;自体红骨髓2ml加生理盐水1ml;自体血液2ml加TGF-β11ml(100μg);自体红骨髓2ml加TGF-β11ml治疗。术后4周行组织学观察和骨痂内骨系细胞立体定量分析;术后8周行骨几何参数和骨密度(骨痂处)测定,骨生物力学测试和单位质量骨痂中钙含量测定。结果D组成骨细胞的平均体积密度、骨痂厚度改变、钙含量、骨折愈合处的最大抗弯强度、极限应力、极限刚度和极限负荷时的能量吸收,均非常显著性高于A组(P〈0.01),显著性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TGF-β1局部注射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骨髓移植 骨折愈合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同种反应性自然杀伤(alloNK)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BMT)后免疫重建的影响。以(C57BL/6×BALB/c)BCF1(H-2d/b)为供鼠,BALB/c(H-2d)为受鼠,建立小鼠单倍体相合BMT模型,根据回输物不同将实验分为单纯BMT组、非同种反应性NK(non-alloNK)细胞组、alloNK细胞组。移植后2个月以胸腺组织病理、脾脏NK细胞比例、脾细胞增殖反应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等指标评价alloNK细胞对免疫重建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学显微镜下各组小鼠胸腺组织病理学表现无明显差别;移植后2个月non-alloNK组小鼠脾脏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单纯BMT组(P〈0.05);各组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反应无明显差别;alloNK组小鼠脾细胞培养24和48h时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而各组之间白介素4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alloNK细胞用于单倍体BMT小鼠不损伤胸腺的结构,可能诱导Th2免疫反应的偏移。

  • 标签: 同种反应性NK细胞 单倍体骨髓移植 免疫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非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治疗小腿严重创伤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2001年4月至2010年12月,回顾性分析对41例小腿严重创伤病人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或组合移植,皮瓣血管桥接或嵌入受损胫前或胫后血管的非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覆盖创面,同时改善或重建伤肢远端血供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41例58块组织瓣52块皮瓣Ⅰ期成活,皮瓣坏死膝下及膝关节平面截肢各1例,皮瓣部分坏死VSD封闭引流换药肉芽生长后植皮3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高质量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护士严谨的工作态度,严密监测,细致的心理护理,积极有效的各项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移植 护理 功能恢复
  • 简介: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1]。患者行肾移植术后,由于现代配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其短期存活率显著改善。但不同程度的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也是移植肾功能丧失最常见原因。肾移植术后第1个5年内最终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肾功能丧失达4%~40%[2],因此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目前仍是国内外许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超声检查是肾移植术后临床诊断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最常用

  • 标签: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临床应用 诊断方法 超声成像技术 肾移植术后
  • 简介:神经于细胞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通过修复受损神经细胞、释放神经营养物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采集自体干细胞经颈动脉途径植入损伤部位,即可达到使患者完全或部分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科共实施干细胞移植1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血管病后遗症 神经干细胞移植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微骨折技术结合自体骨软骨碎屑样团块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6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微骨折组18只,实验组18只。制作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对照组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微骨折组利用做骨折技术制作网格状做孔;实验组在制作网格状徽孔后在缺损表面填盖上碎屑样软骨团块。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Wakitani组织学评分、糖胺聚糖(GAG)含量测定。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由透明软骨样组织填充,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基本恢复,修复的软骨组织在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方面均优于做骨折组和对照组。术后4、8、12周实验组Wakitani组织学评分平均分别为(5.0±1.0)、(6.7±1.5)、(13.0±1.0)分,微骨折组平均分别为(2.3±0.6)、(5.0±1.0)、(7.7±1.2)分,对照组平均分别为(0.0±0.0)、(1.3±0.6)、(1.7±0.6)分,实验组不同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微骨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实验组GAG含量平均分别为(6.25±0.31)、(13.11±0.21)、(16.23±0.66)μg/mg,微骨折组平均分别为(3.04±0.21)、(5.75±0.24)、(7.03±0.21)μg/m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骨折技术结合自体骨软骨碎悄样移植是一种治疗软骨缺损的新选择,其能够有效提高软骨修复的效果。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软骨 关节 移植 自体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切除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单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纯切除术组51例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51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单纯切除术组痊愈41例(80.4%),复发10例(19.6%),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痊愈50例(98.0%),复发1例(2.0%),2组痊愈率﹑复发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比单纯切除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复发率低。

  • 标签: 翼状胬肉 单纯切除术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复发
  • 简介:目的观察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Ⅱ、Ⅲ期股骨头坏死效果。方法本组收集65例(71髋)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采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的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于术后48~72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7.69%。股骨头坏死Ⅱ期患者的优良率(97.22)明显高于Ⅲ期患者(75.86%)。结论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移植为治疗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尤其对Ⅱ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更加明显,临床应推广应用。

  • 标签: 髂骨 移植 股骨头坏死 分期 治疗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轴突再生困难与损伤灶周围高表达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MAG、OMgp有关。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血肿周围轴突生长抑制因子MAG、OMgp表达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立体定向纹状体注入胶原酶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于造模后24h经尾静脉注射1×107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各组于造模后1,3,7,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在各时间点处死大鼠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AG、OMg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未见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脑出血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术后1d时即达高峰,14d时有进一步的恢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在3,7,14d各个时间点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各个时间点模型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血肿周围神经元及胶质细胞MAG、OMgp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较模型组表达均有降低(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促进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肿周围MAG、OMgp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轴突生长抑制因子 脑出血 动物模型 MAG OMgp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仿生脉冲磁场(BEMF)联合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兔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模型的促血管再生、骨再生的修复作用。方法取成功造模的液氮型ONFH模型24只,并随机分为4组,A组为制作模型而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为单纯明胶海绵和PBS液填充,C组为填充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明胶海绵,D组为填充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明胶海绵,并予仿生脉冲磁场照射4周(2h/d)。于治疗后2、4、8周对各组股骨头进行解剖学、X线片、CT、组织切片观察及免疫组化血管染色,并进行血管计数。结果(1)股骨头大体及CT观察:A组2周时可见典型的骨坏死;B组2周时可见明胶海绵吸收,4、8周骨坏死缺损清晰可见;C、D组:2周可见明胶海绵吸收,4周有新骨形成伴髓腔再通,8周新生骨与宿主骨界限模糊;(2)血管计数:术后4、8周C、D组新生血管计数大于A、B组(P〈0.05),C、D两组比较,D组新生血管计数大于C组(P〈0.05)。结论BEMF联合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坏死股骨头内血管再生和骨修复作用。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骨髓 间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仿生学 电磁场
  • 简介:目的研究雷帕霉素联合IL-2融合蛋白对小鼠皮肤移植术后乙肝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寻求移植术后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DBA小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行皮肤移植后分为联合治疗组、雷帕霉素组、疫苗组,每组10只,联合治疗组给予雷帕霉素(1mg/kg,腹腔内注射)+IL-2融合蛋白(1μg/只,腹腔内注射)+疫苗;雷帕霉素组只给予雷帕霉素+疫苗;疫苗组仅给予乙肝疫苗。以上3组均在皮肤移植后第一天给予乙肝疫苗(2μg/只,肌肉注射)。空白组不给于任何处理。14d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乙肝抗体滴度水平、IL-4、IL-10、IL-2、IFN-γ水平,应用RT-PCR测定各组淋巴组织中IL-21、FoxP3及Bcl-6的表达水平,同时随访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移植术后乙肝表面抗体(HBsAb)滴度明显高于雷帕霉素组(P〈0.05),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也明显延长(P〈0.05);联合治疗组Th2类因子IL-4,IL-10的水平明显低于雷帕霉素组(P〈0.05),而Th1类因子IL-2和IFN-γ水平明显较高(P〈0.05)。联合治疗组混合淋巴细胞中IL-21、FOXP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雷帕霉素组(P〈0.05),而Bcl-6的表达水平明显较低(P〈0.05)。结论雷帕霉素联合IL-2融合蛋白联合应用能够在移植术后增强乙肝疫苗产生抗体的滴度,同时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临床移植术后提高疫苗免疫原性提供了一种治疗策略。

  • 标签: 西罗莫司 肝炎疫苗 乙型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皮肤移植 疾病模型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