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视神经损伤临床使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并对比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患者80例(91眼),经颅脑CT排除重度颅脑损伤,证实视神经损伤存在,根据用药情况分为甲泼尼龙组(40例)、地塞米松组(40例),甲泼尼龙组1000mg静滴,3天后减量;地塞米松组30mg静滴,3天后减量,两组均使用甘露醇静滴及改善微循环药物。结果80例患者经过治疗,部分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率分别为54.55%和34.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安全有效,甲泼尼龙对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优于地塞米松,受伤后只要无禁忌症,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非手术治疗 糖皮质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烧伤合并吸入损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近2a湘潭市中心医院的30例烧伤合并吸入损伤患者的床旁胸片及肺部CT影像。结果烧伤合并吸入损伤患者肺部影像表现为肺间质及肺泡内渗出性病变,且随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出现及吸收时间不同。结论胸片和(或)肺部CT检查,对烧伤合并吸入损伤病情诊断、评估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烧伤/并发症/放射摄影术 烧伤 吸入性/并发症/放射摄影术 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不一样的分娩方式和产后压力尿失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分娩产妇100例。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剖宫产)45例和对照组(阴道顺产)55例。在产后一到两个月对产妇进行门诊随访,并进行超声检查残余尿量,把两组产妇产后发生压力尿失禁的概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剖宫产)发生产后压力尿失禁的产妇有5例,发生率是11.1%(5/45);对照组(阴道顺产)发生产后压力尿失禁的产妇有10例,发生率是18.18%(10/55),实验组发生压力尿失禁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时有效地降低产后压力尿失禁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同分娩方式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皮肤混合瘤(mixedtumoroftheskin,皮肤混合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报告2例男性皮肤混合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回顾近年来有关皮肤混合瘤的文献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皮肤混合瘤,最终行Mohs(莫式)手术治疗。结论皮肤混合瘤是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该病一般呈良性表现,最佳治疗方法是行Mohs手术完整切除,可有效防止复发。

  • 标签: 皮肤混合瘤 分析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护理在气管切开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气管切开患儿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皮肤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并发症率为12.0%,两组并发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护理干预措施对气管切开的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率,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气管切开 人工气道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受损多因外伤所致,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臂丛神经的系统解剖结构比较复杂,损伤类型多种多样。在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过程中,肌电图(EMG)检测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肌电图检测可以对损伤的部位及受损程度的进行定位,对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患者病情的预后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肌电图检测的方法与损伤判断标准,并重点阐述了肌电图在外伤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 标签: 神经生理检查 肌电图 臂丛神经 神经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生活出行带来一定便利。然而随着人们出行工具数量的日益增加,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人员伤亡事件不断增加,而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人体特征损伤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有效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人体特征性损伤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盆底肌锻炼配合电刺激治疗压力尿失禁(英文名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缩写SUI)。方法选定时间范围在2016.09.01日到2017.08.31日的100例SUI患者,依照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在诊疗措施方面,给予对照组盆底肌锻炼为主要治疗方式,而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使用电刺激治疗手段。将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治疗结束后,发现观察组在行为限制、心理影响、社会障碍以及总评分上比对照组高,其差别较大,P值<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UI患者的盆地肌锻炼治疗的基础上再实施电刺激治疗方案,能更加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锻炼 电刺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女性压力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2015.02.01日至2017.01.01日在本院就诊的64例女性压力尿失禁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治疗方法为电刺激疗法)、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每组有32例患者,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最大尿流量、持续收缩力、协调能力、最大收缩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的上述对比指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量(35.56±6.64)、持续收缩力(72.58±15.30)、协调能力(5.41±1.49)、最大收缩力(86.21±14.23)都大于对照组数据(26.65±6.31)、(50.20±7.54)、(4.01±1.19)、(61.56±9.69)(p<0.05)。结论在女性压力尿失禁治疗中联合应用生物反馈疗法和电刺激疗法效果十分优越。

  • 标签: 女性 压力性尿失禁 生物反馈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皮肤病理是皮肤科的重要组成,没有高质量的皮肤病理切片和染色,就难以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本文总结了制片技术要领以尽量避免皮肤组织病理制片质量不高可能导致的误诊、误治。

  • 标签: 皮肤组织 病理制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抽选于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出生的50例新生儿资料,实施皮肤护理,回顾分析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50例新生儿经皮肤护理干预后,均保持皮肤清洁,无损伤,新生儿表情、吸吮情况、体温及新陈代谢均正常,睡眠状况良好。结论有效的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能够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损伤,促进新陈代谢及睡眠,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大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Degos病又名恶性萎缩丘疹病,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及皮肤中小动脉闭塞致死性综合征,临床可分为两型系统型,有累及不同器官的多发性血栓梗塞损害;皮肤型,有特征皮肤损害,但无系统累及证据,皮肤型临床少见,下面为我们临床所见三例皮肤型Degos病,均用贝复新(又名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凝胶)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皮肤型 Degos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急性运动踝关节损伤患者接受温针灸与中药外敷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50例急性运动踝关节损伤患者划入两组进行实验,Ⅰ组接受电针治疗,Ⅱ组接受温针灸与中药外敷治疗,观察评估两组的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Ⅱ组相对Ⅰ组在施治效果上显著提升,总有效率达到96.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施治前接受VAS评测,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治后第1周、第4周,Ⅱ组相对Ⅰ组在VAS评测结果上均显著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运动踝关节损伤患者实施温针灸与中药外敷治疗是一种可行疗法,能够优化整体施治效果,并有效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等症状,值得推荐。

  • 标签: 急性运动性踝关节损伤 温针灸 中药外敷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以不同类型神经源膀胱分为两组,甲组33例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乙组39例为逼尿肌无反射,均采取针灸方法治疗,进一步分析评价针灸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速以及24h排尿次数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膀胱的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量动力学指标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 标签: 针灸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尿量动力学
  • 简介:摘要 目的:皮肤瘙痒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在维持腹膜透析具有皮肤瘙痒症状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变化及其它可能影响因素,分析其相关,以期对其具有治疗意义。方法:回顾选取腹膜透析中心 2012.1-2014.9月维持腹膜透析患者共 88例,其中具有皮肤瘙痒症状的患者 60例,测定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并对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维持腹膜透析患者中皮肤瘙痒者占 62.8%,皮肤瘙痒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达 61.6%,皮肤瘙痒组与无瘙痒组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P<0.05);皮肤瘙痒程度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0.567, P< 0.01),与透析年限成正相关(相关系数 0.544, P< 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维持腹膜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主要相关因素之一。皮肤瘙痒组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无瘙痒组有统计学差异 ,皮肤瘙痒程度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透析年限具有相关

  • 标签: 腹膜透析 皮肤瘙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肝脾损伤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8例外伤肝脾损伤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采取常规急救手术护理;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综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大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协同提高外伤肝脾损伤急救手术的治疗效果,对于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均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外伤性肝脾损伤 急救手术 综合性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重型开放颅脑损伤后海水浸泡对其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进的免重型开放颅脑损伤模型进行30分钟海水浸泡,对照组不进行海水浸泡。分别在伤后立即、3小时、8小时各挫裂伤区取材,固定于10%福尔马林,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创伤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浸泡组和对照组在伤后先后出现了严重的创伤脑水肿,但水肿高峰期出现时间不一致,对照组早到伤后3小时即出现创伤水肿改变,伤后8小时水肿依旧;而海水浸泡组在伤后8小时才出现明显的水肿,水肿呈现逐步加重趋势。结论海水浸泡延迟了创伤脑水肿的高峰的出现。

  • 标签: 开放性颅脑损伤 合并症 海水浸泡 病理变化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肝胆外科中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肝胆创伤患者62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1例,分别采取损伤控制手术与常规治疗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效率为96.44%、,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与对照组的77.42%、35.48%相比优势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手术应用于肝胆外科治疗中有可靠效果,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肝胆外科 损伤控制性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创伤颅脑损伤治疗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创伤颅脑损伤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43例。予以参照组常规方法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观察经不同方法护理取得的效果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颅脑损伤治疗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早期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