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为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探讨经内镜甲苯胺蓝-复方碘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我科对64例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经内镜双重染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经内镜双重染色 早期 食管癌 诊断
  • 简介: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衍生模型iMELD、MELD-Na和MESO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12周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按照现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纳入67例HBV-ACLF患者,收集患者诊断成立时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评分,应用MedCalc15.8软件分析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MELD及其衍生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12周死亡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和约登指数,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效能.结果在治疗12周内,在67例HBV-ACLF患者中,死亡45例(67.2%);入组时,生存组MELD、iMELD、MELD-Na和MESO评分分别为(22.12±3.24)、(41.59±5.30)、(22.55±4.07)和(1.64±0.24),显著低于死亡组分别为(30.47±9.01)、(51.88±11.09)、(32.35±11.58)和(2.28±0.70),P〈0.01;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预测患者12周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802、0.806和0.817,其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2.70、47.76、22.16和1.69,约登指数分别为0.5040、0.5535、0.4808和0.4818,提示四种模型的预测效能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ELD、iMELD、MELD-Na和MESO四种评分系统对于HBV-ACLF患者12周生存情况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次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早期(24~48h)ERCP及内镜治疗(ERCP组),并以同期保守治疗的36例次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对照(对照组),观察了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ERCP组腹痛缓解天数及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0.5±2.8)及(23.7±3.8)d,明显短于对照组(17.4±3.8)及(35.0±3.1)d(P〈0.01)。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两组相差不显著。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快速解除胆道急性梗阻及防止胆汁胰管反流的特点,可使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和临床怀疑为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以防止其向重型发展。

  • 标签: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早期 逆行胰胆管造影
  • 简介:目的:研究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内接诊治疗的100例早期炎症肠梗阻病人当作研究对象,分成2组,即常规组50例,给与常规的临床抗菌素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与生长抑素联合治疗,对比2组病人治疗效率、手术后各类有关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效果高过常规组病人,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类有关技术指标的均较常规组优,P<0.05。结论: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生长抑素综合治疗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减少病人恢复时间,可以考虑到积极推广应用。

  • 标签: 普外科;腹腔手术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效果
  • 简介:背景:近年来,无痛内镜检查后24h内不能驾车的规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目的:探讨无痛内镜检查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至少接受9年义务教育、进行无痛上消化道内镜检查(EGD)的患者100例,100例进行普通EGD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丙泊酚麻醉或内镜操作前以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划消试验和数字符号试验(DST)进行认知功能测试,达到离院标准时重复上述测试,如结果劣于检查前,静息30min后进行第三次测试,直至结果恢复至或优于检查前水平。结果:200例患者均完成前两次测试,124例完成第三次测试。达到离院标准时,无痛EGD组数字划消试验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00);进一步按年龄段分组,青年组数字划消试验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00),老年组NCT-A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25);普通EGD对照组3项测试结果均不劣于检查前。完成第三次测试者各项测试结果均恢复至或优于检查前水平。结论:丙泊酚无痛内镜检查可影响患者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此种影响可通过适当延长离院时间得以恢复。患者的最适离院时间以及多久后方可驾车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 标签: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深度镇静 认知障碍 病人出院 汽车驾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急诊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鼻胆管引流(ENBD)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至2011年于我院就诊的8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对其行48h内镜下ERCP及必要的ENBD,观察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腹痛缓解情况、体温、白细胞、肝功能、血和尿淀粉酶、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除1例患者插管失败后并发DIC死亡,所有患者ENBD均成功施行,成功率98.79%,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同时取石治疗。并发十二指肠穿孔1例(1/82,1.22%),十二指肠乳头出血7例(7/82,8.54%)。余者均在住院期间行再次取石或二期手术治疗,但最终3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临床治愈,治愈率95.18%(79/83)。结论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采用早期急诊ENB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而且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鼻胆管引流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急诊
  • 简介:目的:我们通过服用西甲硅油联合链酶蛋白酶后胃镜下视野清晰度、检查时间及早癌检出率的变化,研究二者在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640例,随机分成研究者及对照组,每组320例。两组患者均在检查前10分钟口服10ml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研究者在检查前20分钟加服链酶蛋白酶及西甲硅油。由内镜室高年资内镜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可疑病变活检送病理,比较两组患者胃镜检查时清晰度、检查时间、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结果:研究组视野清晰度A+B级达90%,对照组视野清晰度A+B级6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为(6.05±1.59)min,常规组操作时间为(6.88±1.64)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45.4%,对照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甲硅油联合链酶蛋白酶胃镜检查前口服可以使检查时的视野更加清晰,避免不良干扰.增加了内镜下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了检查效率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西甲硅油 链霉蛋白酶 胃癌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微创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14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腹腔置管灌洗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其中13例病人均在较短的时间内痊愈(治愈率93%)。无穿刺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微创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简单易行、操作时间短、创伤小、疗效佳,确实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老年患者 重症胰腺炎 腹腔灌洗 微创性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76%复方泛影葡胺24小时后腹部平片对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否可作为一个可靠指征。方法对171例无绞窄情况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了本研究。40ml76%复方泛影葡胺+40ml蒸馏水口服或经胃管注入。4、8、16、24小时拍腹部平片。如果4小时腹部平片升结肠显影,后序平片无需再拍。结果24小时内造影剂到达结肠120例(70%),这些病人均成功地进行了保守治疗。51例病人24小时内造影剂未到达结肠,49例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结论24小时内结肠显影的病人均成功地进行了保守治疗。提示口服复方泛影葡胺后24小时造影剂未到达结肠者需急诊手术治疗。

  • 标签: 复方泛影葡胺 粘连性小肠梗阻 肠绞窄 保守治疗 药理作用 临床疗效
  • 简介:背景:CIM0是免疫应答中的共刺激分子,通过与其配体CIMOL结合,参与介导免疫调节信号。研究显示在多种疾病状态下,外周血和体液可溶性CIM0(sCIM0)水平异常增高。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人院早期血清sCIM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72例住院AP患者(MAP44例,SAP28例),以ELISA法检测入院24h内血清sCIM0水平,2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以ROC曲线评价早期血清sCIM0对AP以及AP相关急性肺损伤(ALI)的诊断效能。结果:AP组入院24h内血清sCD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SAP组又高于MAP组,并与入院24h内血清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3,P=0.000)。血清sCD40诊断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最佳诊断界值为I〉29.45pg/mL;预测AP相关ALI的AUC为0.808,诊断效能明显高于APACHEII评分(AUC=0.733)、Ranson评分(AUC=0.648)和血清CRP(AUC=0.625),最佳诊断界值为≥47.96pg/mL。结论:早期检测血清sCIM0有助于早期识别AP、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测AP相关ALI的发生。

  • 标签: 抗原 CD40 胰腺炎 多器官功能衰竭 急性肺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创伤病人免疫功能影响和对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科ICU住院严重创伤病人共78例,按肠内营养开始时间不同分为两组:①早期组:37例,入院3d内即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能全力行肠内营养;②普通组:41例,入院7d以后行肠内营养。分别在入院后第1d和第14d检测免疫功能指标、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早期组在入院第14d时测得血IgG、NK活性、CD3、CD4和CD4/C取比值分别均较入院第1d有明显升高(P〈0.01),而普通组在入院第14d时仅NK活性有所升高(P〈0.05);早期组在入院14d内肺部感染发生率(24.3%)明显低于普通组(415%)(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严重创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肺部感染 严重创伤
  •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科室2017年4月-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58例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分组统计58例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后6个月遵医行为以及疾病复发情况,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躯体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按规用药、合理饮食、规律生活以及定时复检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且疾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统计学计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守情况,促进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 肝硬化 肝性脑病
  • 简介:目的探讨髙渗盐水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补充液体;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5%氧化钠溶液(4mL/kg)。比较两组腹围缩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平均治愈时间、CPK变化,胃管停留时间,胃管重置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腹围缩小(18.1±3.2)cm,较观察组的(5.1±3.7)cm更明显(P<0.05);排气排便恢复时间(3.9±2.6)d和平均治愈时间(12.5±7.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CPK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管停留时间(4.1±2.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1±3.0)d(P<0.05);治疗组胃管重置率为9.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7.5%(P<0.05)。结论髙渗盐水对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治疗中有明显作用。

  • 标签: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高渗盐水 结直肠癌 胃肠功能恢复
  • 简介:一、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

  • 标签: 食管癌 共识意见 癌筛查 专家 诊治 内镜
  • 简介:目的探究早期血浆置换用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acutepancreatitis,HLAP)的疗效以及对预后和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解放军第180医院就诊的90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强化降脂治疗,实验组患者联合早期血浆置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d、7d后的血清淀粉酶(AMY)、总甘油三酯(TG)、降钙素原(PCT)和钙离子(Ca2+)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ICU留治和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患者28d死亡风险和12个月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7d后,两组的AMY、CRP、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a2+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中,实验组治疗1d和7d后的AMY、CRP、TG明显低于对照组,C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ICU留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28d死亡率分别为20.00%(9/45)和6.67%(3/45),实验组的死亡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HR=0.303,P=0.047)。对照组和实验组的12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13.89%(5/36)和2.38%(1/42),实验组的复发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HR=0.163,P=0.042)。结论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早期血浆置换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近期死亡和远期复发风险。

  • 标签: 重症胰腺炎 高脂血症 降脂治疗 血浆置换 预后
  • 简介: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诱导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明确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TNF-α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在凋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和Wistar大鼠行异位节段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SD(供体)-SD(受体);异基因移植组:Wistar(供体)-SD(受体);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供体)-SD(受体)+环孢素A每日10mg/kg.术后第1、3、5、7天,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移植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同基因移植组术后排斥反应轻微,移植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凋亡细胞数亦显著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同基因移植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随凋亡细胞数的增加而增高(P<0.01).移植术后血清TNF-α水平随移植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轻重而变化,两者呈正相关(r=0.837,P<0.01).结论:TNF-α与大鼠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现象有关,并在细胞凋亡的发生中起调节作用.

  • 标签: 器官移植 移植物排斥 小肠 脱噬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研究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血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糖、血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入院时,两组APAHCEⅡ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APAHCEⅡ评分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8.57%(P〈0.05),病死率为4.76%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9.05%(P〈0.05)。结论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生化指标,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重症胰腺炎 护理干预 效果评估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病程早期可发生急性液体积聚,积液可继发感染或形成假性囊肿。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AP早期急性液体积聚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9月~2011年3月泰州市人民医院10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早期胰腺、胰周急性液体积聚的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2例接受保守治疗,61例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48h内接受超声引导PCD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CD治疗组体温和血清CRP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积液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假性囊肿发生率以及手术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置管和引流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内脏损伤,局部皮肤无严重感染,拔管后无瘘管形成。结论:超声引导PCD治疗胰腺、胰周积液简单、有效、安全,可作为AP早期急性液体积聚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 急性胰腺炎 急性液体积聚 治疗结果 安全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有效缓解主动脉夹层术前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入院的52名主动脉夹层患者,针对疼痛特点,成立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构建主动脉夹层术前患者疼痛管理方案,对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院的54名患者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与之前对比疼痛控制效果。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主动脉夹层术前患者的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后的主动脉夹层术前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也提升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主动脉夹层 疼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