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涪陵区HPV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690名体检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和导流杂交技术对其进行HPV DNA基因分检测,并分析其感染率、亚型分布及与年龄相关性。结果690份样本中阳性126份,总阳性率为18.26%,其中高危感染率为17.39%(120/690),占阳性样本数的95.24%,并以52、58、16、51、39和53为主(共109份);单一感染为主(103份)。41~50岁的受检者感染率最高,达21.58%(71/329),且高危占95.77%(68/71)。结论涪陵地区高危亚型HPV感染占比较高,有必要加强定期筛查和治疗,以减少HPV的传播,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基因分型 宫颈癌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HPV(HR-HPV)检测与宫颈上皮病变的关系及cobas 4800 HPV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东阳市人民医院2 389例HR-HPV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HR-HPV与薄层液基细胞筛查(TCT)、宫颈活检结果之间的关系。另外选取124例宫颈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变(CINⅡ-Ⅲ)和鳞状细胞癌(SCC)的患者,回顾其HR-HPV和TCT结果,分析单独HR-HPV检测、单独TCT检测以及联合筛查的预测价值。结果2 389例HR-HPV阳性者中,HPV16阳性者较其他2组感染者宫颈TCT阳性及活检结果为CINⅡ-Ⅲ和SCC的比例高,分别为24.5%(114/466)和29.7%(60/202),不同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5、10.195,P<0.01)。单独TCT、单独HR-HPV及两者联合筛查的灵敏度分别为80.6%、95.2%和99.2%。结论HPV16阳性患者出现TCT及病理异常的风险最高;HR-HPV和TCT联合筛查可显著提高CINⅡ-Ⅲ和宫颈癌的检出率。cobas 4800 HPV检测能够单独识别HPV16和18,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cobas 4800 宫颈肿瘤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HPV感染情况及其基因亚型分布。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基因检测技术,对1 630例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疑似HPV感染者进行25种HPV亚型检测,分析该人群HPV感染状况及HPV亚型流行情况。结果1 630例疑似感染者中共检出HPV阳性903例,阳性检出率为55.39%,其中女性阳性检出率为60.31%(576/955),男性阳性检出率为48.44%(327/6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5,P<0.01)。女性感染率最高的高危亚型分别为HPV52、16、58、53和33,男性为HPV16、52、53、51和58。HPV感染女性高危亚型单一或混合感染率达77.08%,男性也达到58.41%。各年龄组女性HPV阳性检出率均超过55.00%,且以4~20岁和>50岁组检出率最高,分别达75.38%、71.70%,显著高于同龄男性组(χ2=7.10、5.00,P<0.05);各年龄组男性HPV阳性检出率在40%~50%之间。结论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HPV感染率较高,且以高危亚型感染为主,女性尤甚。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基因分型 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家族中女性宫颈乳头病毒(HPV)感染的情况,初步探讨宫颈HPV感染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抽取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女性食管癌患者或其一级女性亲属300例,对其进行免费宫颈癌筛查,另随机抽取同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科在健康检查中行宫颈癌筛查的女性300例,行横断面对照研究,分析宫颈癌筛查结果。结果300例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女性食管癌患者或其一级女性亲属的年龄为24~73岁,中位年龄47岁。女性食管癌患者或其一级女性亲属宫颈HPV感染率(18.0%,54/300)略高于健康体检女性(14.0%,42/300),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786,P=0.181)。女性食管癌患者或其一级女性亲属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提示宫颈病变者占比(2.0%,6/300)与健康体检者有异常情况占比(3.0%,9/30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615,P=0.433)。结论食管癌患者家族中女性宫颈HPV感染率略高于一般人群,应重视一级预防,为将来明确食管癌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食管癌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病毒(HPV)感染和阴道微环境紊乱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其交互效应。方法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自然人群队列中选取基线调查时确定的正常宫颈(NC)妇女623、低度宫颈病变(CIN Ⅰ)妇女303及高度宫颈病变(CIN Ⅱ/Ⅲ)妇女93为研究对象。以NC为对照组、CIN为病例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生殖情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宫颈病变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导流杂交法检测HPV分,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联合检测试剂盒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H2O2,精密pH试纸检测阴道pH值,涂片法检测阴道清洁度。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结果HPV(CINⅠ:aOR=1.39,95%CI:1.01~1.90;CIN Ⅱ/Ⅲ:aOR=11.74,95%CI:6.96~19.80)、H2O2(CINⅠ:aOR=2.09,95%CI:1.47~2.98;CIN Ⅱ/Ⅲ:aOR=4.12,95%CI:2.01~8.43)、清洁度(CIN Ⅱ/Ⅲ:aOR=2.62,95%CI:1.65~4.14)和综合指标(CIN Ⅰ:aOR=1.67,95%CI:1.24~2.25;CIN Ⅱ/Ⅲ:aOR=4.24,95%CI:2.30~7.81)均可增加宫颈病变的患病风险,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PV(趋势性χ2=81.33,P<0.001)感染率、阴道pH值(趋势性χ2=5.06,P=0.024)、H2O2(趋势性χ2=26.19,P<0.001)、清洁度(趋势性χ2=19.55,P<0.001)和综合指标(趋势性χ2=30.50,P<0.001)的异常率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交互作用分析显示,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的综合指标在CIN Ⅱ/Ⅲ组中显示有正相加交互作用,而无论HPV感染与否,阴道微环境紊乱致CIN Ⅰ的OR值比较接近。结论HPV感染和阴道微环境紊乱均可增加宫颈病变的患病风险,尤其在CIN Ⅱ/Ⅲ发生发展中两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而在CIN Ⅰ发生中阴道微环境紊乱的作用不可忽视。

  • 标签: 宫颈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阴道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余杭区妇科门诊患者乳头病毒(HPV)的感染特征。方法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3种HPV基因分检测,并分析不同年份和年龄组患者HPV感染情况。结果杭州余杭区女性HPV总检出率为28.59%(6 070/21 234),居高危前3位的依次是HPV-52(21.61%,1 330/6 154)、HPV-16(15.20%,935/6 154)和HPV-58(8.56%,527/6 154),居低危前3位的依次是HPV-81(32.03%,507/1 583)、HPV-43(18.89%,299/1 583)和HPV-6(18.26%,289/1 583)。低危的HPV-43、6、11,高危的HPV-52、53、33、59和39型别检出率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10.24、27.28、34.90、12.20、3.23、13.52和10.00,P均<0.05);多数高危(或低危)HPV亚型在不同年龄组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单一与混合在不同年龄组间的检出率也存在差异(χ2=800.38和451.04,P均<0.05)。结论杭州市余杭区妇科门诊患者HPV检出率较高,且HPV高危感染形势严峻,≤20岁和>60岁为感染的高危人群。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基因分型 高危型 低危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高危乳头病毒16(human papillomavirus 16,HPV16)E6蛋白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潜在免疫调控分子机制。方法构建HPV16 E6蛋白过表达慢病毒并感染C33A细胞,获得C33A-E6稳定细胞系,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33A和C33A-E6组细胞内HSP70的表达。放线菌素D(ActD)和放线菌酮(CHX)处理细胞后不同时间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HSP70 mRNA和蛋白质降解速率。超速离心法提取两组细胞外泌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泌体中HSP70含量。提取C33A和C33A-E6细胞干扰HSP70表达后的外泌体,ELISA检测经外泌体处理的THP-1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1β、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将外泌体处理的THP-1细胞与C33A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C33A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评估C33A细胞侵袭和迁移状态。结果与C33A细胞相比,C33A-E6细胞HSP70 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5),但蛋白质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经ActD/CHX处理不同时间的两组细胞中HSP70 mRNA和蛋白质降解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33A-E6组分泌的外泌体中HSP70含量明显增高(P<0.001)。C33A-E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增强THP-1细胞分泌IL-6、TNF-α和IL-10的水平(P<0.001),并且外泌体处理后的THP-1细胞可促进C33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01);而干扰C33A-E6细胞中HSP70的表达可显著降低外泌体诱导的THP-1细胞分泌IL-6和IL-10及THP-1细胞对C33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P<0.001)。结论高危HPV16 E6蛋白可上调宫颈癌细胞外泌体中HSP70的表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6和IL-10,并介导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HPV16 E6蛋白 HSP70 宫颈癌 巨噬细胞 增殖 侵袭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乳头病毒(HPV)感染类型及载量与子宫颈癌前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宫颈锥切及宫颈LEEP手术10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HPV感染亚型分组,比较不同组别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点数即子宫颈病变的范围差异,并对HPV载量与子宫颈病变范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单一HPV亚型感染患者间,感染HPV16/18者HSIL、LSIL范围与非HPV16/18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HPV亚型感染者与单一HPV亚型感染者HSIL、LSIL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IL的HPV载量与范围呈正相关(r=0.65,P<0.05),LSIL的HPV载量与病变范围呈负相关(r=-0.63,P<0.05)。结论HPV16/18在子宫颈病变发生中起重要作用,HPV载量与子宫颈病变范围有相关性。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病毒载量 子宫颈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凯普乳头病毒(HPV)分检测试剂盒用于高危HPV-DNA分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6—7月在广东、山西、河南三省招募的9 914例(河南省3 233例,山西省3 301例,广东省3 380例)宫颈癌筛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HPV-DNA检测,HPV阳性且细胞学检查结果≥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HPV阴性且细胞学检查结果≥不典型腺细胞(LSIL)的受试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活检。以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计算高危HPV和HPV16/18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其95%CI。结果9 914例筛查对象的年龄为(45.0±9.3)岁。其中高危HPV阳性者1 302例,HPV16阳性者211例,HPV18阳性者64例。以病理检测结果宫颈上皮内变2级及以上(CIN2+)为金标准,HPV-DNA检测对ASCUS人群的分流效果为高危HPV型别的灵敏度为90.6%(95%CI为75.8%~96.8%),特异度为78.0%(95%CI为74.5%~81.2%);HPV16/18型别合并检测的灵敏度为56.3%(95%CI为39.3%~71.8%),特异度为95.7%(95%CI为93.8%~97.1%)。HPV-DNA检测对总人群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效果为高危HPV型别的灵敏度为95.1%(95%CI为88.1%~98.1%),特异度为87.6%(95%CI为86.9%~88.2%);HPV16/18型别合并检测的灵敏度为65.9%(95%CI为55.1%~75.2%),特异度为97.8%(95% CI为97.5%~98.1%)。结论凯普HPV检测试剂盒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和ASCUS人群分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有效的HPV-DNA检测方法,可用于人群中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筛查。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HPV)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肿瘤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生脉饮治疗子宫颈乳头病毒感染的效果。 方法:选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7 月 在本院治疗的 子宫颈乳头病毒感染 患者 80 例,对照组 40 例,采用干扰素 α 2a 栓阴道置入治疗。观察组 40 例,用黄芪生脉饮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为 95.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0.00% , 两组差异明显( P < 0.05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 P > 0.05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比对照组低( P < 0.05 )。 结论:用黄芪生脉饮辅助治疗子宫颈乳头病毒感染,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的临床症状,可推广。

  • 标签: 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黄芪生脉饮 综合疗效 中医症候
  • 简介:摘要人乳头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相关疾病包括高危HPV引起的生殖部位癌症和低危HPV引起的尖锐湿疣等良性病变。HPV相关癌症中宫颈癌新发病例数占84%,预防宫颈癌和尖锐湿疣是HPV感染相关疾病防控的最主要目标。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感染相关疾病,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以及免疫效果的评价需基于HPV感染及相关疾病负担。本研究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的监测方法和流行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HPV感染流行现状,为HPV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尖锐湿疣 监测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活检病灶组织中P16和Ki-67蛋白在高危乳头病毒(HPV)感染同时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异常的患者中阳性表达情况,以及预测早期宫颈癌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于临海市中医院行HPV-DNA检测和TCT检查患者,选择高危HPV(16和18亚型阳性)和TCT异常患者共120例,经阴道镜宫颈活检病灶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同时进行P16和Ki-67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20例患者中HPV-16阳性66例,18阳性34例,16和18均阳性20例;TCT报告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6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46例,高级别SIL(HSIL)6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8例;病理诊断炎症5例,上皮内样病变(CIN)105例,SCC 10例。P16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在炎症、CIN和SCC患者中逐渐升高[0.0%(0/5)、36.2%(38/105)、70.0%(7/10),χ2=4.382,P=0.036;0.0%(0/5)、40.0%(42/105)、80.0%(8/10),χ2=5.945,P=0.015]。对CIN患者共随访21~36个月,中位时间29.5个月,共26例进展至SCC,进展至SCC患者随访截止时P16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进展患者[61.5%(16/26)比39.2%(31/79),χ2=3.934,P=0.047;69.2%(18/26)比41.8%(33/79),χ2=5.905,P=0.015]。结论宫颈活检组织中P16和Ki-67蛋白在高危HPV感染同时TCT异常患者中具有差异性表达,病理诊断SCC中P16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IN患者,并且随访进展至SCC的CIN患者P16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未进展者,提示P16和Ki-67蛋白对预测早期宫颈癌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宫颈肿瘤 活组织检查,针吸 人乳头瘤病毒6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粘液 基因,p16 Ki-67抗原 阴道镜检查
  • 简介:摘要:通过对乳头病毒感染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宫颈癌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筛查,共88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出现细胞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HPV和DNA的分检测、TCT检测以及阴道镜组织活检。结果:慢性宫颈炎感染HPV的几率为35.3%,CINⅠ、Ⅱ、Ⅲ感染HPV的几率为57.5%,宫颈癌患者感染HPV的几率为100%。讨论:宫颈病变早期与人乳头病毒感染有着密切关系,该病毒感染在宫颈病变早期筛查中有着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宫颈癌病变 早期筛查 价值
  • 简介:【摘要】本文 对 2018 年我院 妇科普查者中 3210 例绝经后女性乳头病毒( HPV)感染状况及宫颈病变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绝经后女性 HPV阳性率为 8%以高危为主,占比约 95% ,低危占比约 5% 。从年龄分布比较来说,> 65 岁组 HPV 阳性率 7.46 %,≤ 65 岁组为 8.71% ,两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并 对 855例 HPV呈阳性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有病例结果的为 276例,其中确认为宫颈病变患者的有 66例,其中 HPV16明显高于其他型别。 不同年龄组宫颈病变情况不同,> 65 岁组女性宫颈病变占比与≤ 65 岁组宫颈病变占比相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得出结果:医方可考虑将 HPV 分检测作为其初筛方法,并对高危 HPV 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国家方面适当推迟终止筛查的年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知识转化模式(Knowledge to Action Framework,KTA)在乳头病毒(HPV)疫苗适用人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或者咨询宫颈癌疫苗的适龄妇女106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名采用常规工作流程进行护理,观察组53例给予人乳头病毒知识转化模式(HPV-KTA)循证护理,并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对HPV疫苗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应用水平、预防宫颈癌的知识掌握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服务满意度96.23%,高于对照组的73.58%(χ2=10.600 0,P=0.000 0)。结论通过运用知识转化模式(KTA)在乳头病毒(HPV)疫苗适用人群中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对HPV疫苗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应用水平、预防宫颈癌的知识掌握水平,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疫苗 知识转化模式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健康女性接种乳头病毒(HPV)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种HPV四价(HPV4)疫苗和HPV九价(HPV9)疫苗的适龄健康女性。通过自行建立的HPV疫苗受种者信息登录系统,收集受种者的基本情况(年龄、身份、学历等)、疫苗接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疫苗和不同剂次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受种者共677。接种首剂HPV4疫苗者510,年龄(33±6)岁,其中467接种了第2剂疫苗;接种首剂HPV9疫苗者167,年龄(24±2)岁,其中118接种了第2剂疫苗。677中,身份为干部或职员者533(78.7%),学生85(12.6%),家庭主妇59(8.7%);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者525(77.5%),本科以下者152(22.5%)。接种HPV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及硬结)和全身反应(发热、恶心、乏力及月经周期紊乱)。接种首剂HPV4疫苗和首剂HPV9疫苗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13/510)比15.6%(26/167),χ2=39.283,P<0.001;1.6%(8/510)比12.6%(21/167),χ2=37.169,P<0.001],全身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510)比3.0%(5/167),χ2=3.505,P=0.061]。接种第2剂HPV4疫苗和第2剂HPV9疫苗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部反应发生率和全身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6/467)比2.5%(3/118),χ2=0.984,P=0.321;0.6%(3/467)比2.5%(3/118),χ2=3.350,P=0.067;0.6%(3/467)比0(0/118),χ2=0.762,P=0.383]。接种首剂与第2剂HPV4疫苗后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8/510)比0.6%(3/467),χ2=1.879,P=0.171;1.0%(5/510)比0.6%(3/467),χ2=0.343,P=0.558];接种首剂与第2剂HPV9疫苗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21/167)比2.5%(3/118),χ2=9.024,P=0.003],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167)比0(0/118),χ2=3.596,P=0.058]。接种后出现的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均不需治疗,可自行缓解。结论少数接种HPV4或HPV9疫苗的健康女性可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多较轻微,可自行缓解。2种HPV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首剂接种后,接种首剂HPV9疫苗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接种首剂HPV4疫苗者。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接种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