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国西北是多民族地区,是我国草原、草山、草坡的主要分布地.畜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发展畜牧业,对建设大西北,促进我国内陆经济腾飞,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畜牧业是西北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传统经济,它既是轻纺、加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又是轻纺、加工业的重要市场,同时它又是这些地区进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畜牧业实现牧促农、以畜养地、牧农林互促互补协调发展,而且围绕畜牧业可以开拓许多生产门路,推动农牧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并促进城乡交通运输、商业、邮电、金融、文教、旅游等业的综合发展.总之,大力发展畜牧业,是繁荣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问题.

  • 标签: 西北民族地区 畜牧业经济 发展畜牧业 牧业机械化 农牧民 草原建设
  • 简介:一、流动人口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般认为是在我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但目前尚无明确、准确和统一的定义。有学者总结,在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者才开始对流动人口进行理论研究。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人口流动”往往都包含在人口的迁移之中,根据国际人口科学联盟主持编写的《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人口迁移就是“在一个地区单位同另一个地区单位之间进行的地区移动或者空间移动的一种形,通常它包括了从原来的地址或迁出迁到目的地址或迁入地址的永久性住地变动”。

  • 标签: 西北少数民族 人口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 综述 流动人口 中国学者
  • 简介:中国西北地区在地理范围内应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以及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域,处于“黄河流域稻作文化区和东北、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畜牧渔猎文化区”之中。这里地势起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既有平原绿洲又有戈壁沙漠。既有牧区草地又有雪域高原。

  • 标签: 中国西北地区 民族文物 内蒙古高原 保护 历史文化底蕴 新疆地区
  • 简介:目的: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探讨民族高校宿舍文化和学习行为的关系,为民族高校的宿舍管理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54个宿舍(共270名)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民族高校学生在宿舍文化总分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51.83,p〈0.01),专业类别主效应显著(F=42.83,p〈0.01),性别和专业类别交互作用显著(F=30.62,p〈0.01),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在学习行为总分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53.70,p〈0.01),专业类别主效应显著(F=34.22,p〈0.01),性别和专业类别交互作用显著(F=18.23,p〈0.01),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宿舍文化各因子与学习行为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p〈0.01),宿舍文化总分与学习行为总分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经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宿舍文化对学习行为有正预测作用。结论:宿舍文化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宿舍文化对学习行为有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宿舍文化 学习行为
  • 简介: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和不同民族的体育形态。但是这些资源在产业化开发中处于滞后的状况。根据体验武营销的基本理论,在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中.应大力开展体验旅游,紧紧围绕体验的生产和消费来构建体验营销组合。

  • 标签: 体验式营销 西北少数民族 体育资源
  • 简介: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对我国向现代化国家的成功转型、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法,考察西北地区5所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公民身份意识和公民资格意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历史、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原因分析,提出应充分利用市场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依托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关注公民的实践领域,多渠道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 标签: 西北地区 民族院校 公民身份意识 公民资格意识
  • 简介:对190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表明,其每年在校生活费平均近万元,不足一成家庭能够完全负担相关费用,大部分都有较强的就业意愿,普遍期望在西北地区离父母较近的地方工作。要克服家庭教育投入不足、就业区域与行业“扎堆”等问题,需要通过增加教育资源与双语教育投入、支持跨区域跨行业就业、加强就业扶持等政策措施改善家庭教育投入,提升就业质量。

  • 标签: 西北地区 少数民族大学生 教育投入 就业
  • 简介:20世纪初期的民族危机使西北从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转变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文化疆域.我们不得不转向西北,去寻求“生命线”和新建立新的国家民族观念.对照“万国”我们渐渐明晰了“国家”的概念;抗击侵略,我们才用多民族的中华民族代替了汉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之中,我们便不能简单地将关山月西北写生的行为和创作视为单纯的艺事,其中印证了时代观念的转向,同时,这些作品也隐喻、表述和塑造了新的思想.

  • 标签: 关山月 西北图像 民族观念 写生
  • 简介:宋神宗、哲宗时期,随着熙宁、绍圣的开边拓土,蕃汉民族交往日益增加,土地关系、民族关系以及新旧归附区社会稳定等诸多新问题接踵而至。为了保障西北边疆政策的顺利贯彻,政府强调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西北蕃部的治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西北蕃部各族的民族法律法规,它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对于处理西北边地各族矛盾和纠纷、打击西北缘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促进西北蕃部民族稳定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神宗哲宗时期 西北蕃部 民族立法
  • 简介:英雄史诗《格萨尔》(以下简称《格》)继2006年被国家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2009年9月27日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决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以,格萨尔学学科建设前景良好。

  • 标签: 学科建设
  • 简介:西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史永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盛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它与现代体育相辉映,在人民体育生活中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绚丽景观。西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百花纷呈。在此仅采撷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加以论述。体育产生...

  • 标签: 民族传统体育 西北地区 少数民族 体育项目 武术运动 《格萨尔王传》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民族自治地方可以灵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法律、政策;可以得到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人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和帮助;

  • 标签: 政治文化建设 西北少数民族 新时期 民族自治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 民族区域自治
  • 简介: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西北民族地区高等理科教育发展状况,并深入探讨了西北民族地区高等理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结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民族学生学习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北民族地区高等理科教育改革思路.

  • 标签: 高等理科教育 西北 少数民族 教育改革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开发西北思潮高涨,由于西北民族与宗教复杂、边疆危机以及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基于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立场,关注西北民族与宗教问题。他们认为,开发西北,必须考虑少数民族的利益,并提出发展民族教育,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吸收少数民族人才参政等措施。这是当日国人对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有益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 标签: 抗日战争前 西北开发思潮 民族问题 宗教问题 民族政策 国民党
  • 简介:世纪之交,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仍在不断地加大,不同群体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缓慢,水平滞后,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状态。

  • 标签: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西北少数民族 教育公平 教育失衡
  • 简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民族和谐发展与民族矛盾问题并存。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的精英,肩负着民族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双重责任,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西部大开发的坚实力量。就现状来看,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意识的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虽然总体上呈现正确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通过高校的课程设置、思想观念教育、校园氛围营造、大众媒体引导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民族意识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西北地区 少数民族 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