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基于证据的医生证实,经皮心包扎术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心律失常相关的中风。因此,通过皮肤覆盖左耳在国内外心血管中心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目前,许多外科医生已经采取成熟的干预措施,同时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左心室狭窄,如一次性手术吸收心律失常和左心室狭窄,一次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左心室狭窄,随访的初步结果也证实了这些单站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左心耳封堵器 动物实验 临床应用
  • 作者: 姚志萍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5-10
  • 机构:上海市同济医院  上海 普陀  200065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心耳封堵术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30例行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选择综合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产生的并发症及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干预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非瓣膜性房颤 行左心耳封堵术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将出血风险评估表运用于房颤患者行心耳封堵术护理中,以降低出血并发症。方法用风险评估方法对每例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针对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8例患者未出现出血征象及并发症。结论出血风险评估表的运用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护士在房颤患者行心耳封堵术护理中的观察,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左心耳封堵术 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F)是缺血性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口服抗凝药(OAC)是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些患者存在极高出血风险或OAC禁忌证。众多研究证实,对OAC耐受性差或存在禁忌证的AF患者,心耳封堵术(LAAO)可作为替代OAC的非药物疗法,效果不劣于OAC治疗。近年来LAAO发展迅速,然而,LAAO后抗栓策略尚无统一标准,器械相关血栓(DRT)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复习最新相关文献,对LAAO术后抗栓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纯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对不同年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一科行单纯心耳封堵术(单封组)和心耳封堵术联合射频消融术(一站式组)的房颤患者,其CHA2DS2-VASc评分≥2分(女≥3分)伴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无效。≥65岁患者为老年亚组,<65岁患者作为非老年亚组,前瞻性观察其生活质量的变化。通过SF-36量表分别于术前,术后3、12个月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对比不同手术组中老年亚组及非老年亚组躯体健康评分(PCS)和精神健康评分(MCS)的变化。结果研究纳入138例房颤患者,其中单封组46例,一站式组92例,随访(11.0±2.6)个月。①单封组,年龄(62.89±9.73)岁,其中女20例(43.48%,20/46),老年亚组21例,非老年亚组25例。单封组患者术后PCS较术前无明显变化,非老年亚组患者术前,术后3、12个月PCS均高于老年亚组;非老年亚组MCS持续上升,在术后12个月MCS较术前明显提高[(59.44±9.11)分对(54.98±9.34)分,P=0.021],而老年亚组MCS在术后3个月出现上升[(54.54±9.09)分对(50.39±10.15)分,P=0.042],术后12个月MCS较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一站式组,年龄(62.01±7.65)岁,其中女52例(56.52%,52/92),老年亚组37例,非老年亚组55例;一站式组患者术后PCS均呈上升趋势,且非老年亚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PCS出现明显提高[(43.10±8.60)分对(40.09±10.05)分,P=0.016],而老年亚组术后PCS无显著提高;非老年亚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MCS较术前出现明显提高[(60.33±8.43)分对(54.68±9.84)分,P=0.019],老年亚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55.59±7.53)对(48.89±11.23)分,P=0.023]、术后12个月MCS较术前均呈上升[(59.48±8.48)分对(48.89±11.23)分,P=0.008]且上升值均高于非老年组。结论单纯心耳封堵可提高患者MCS,老年人(≥65岁)3个月时出现提高,非老年人(<65岁)12个月时明显提升,而对PCS无明显影响。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对患者PCS和MCS均有提升,非老年人PCS提升明显,老年人MCS提升明显。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导管消融术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心率失常之一,欧美研究资料显示房颤的患病率为0.4%~1.0%[1-2],我国房颤总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约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且男性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3-4]。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血栓,目前预防房颤血栓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但部分患者出血风险高,药物依从性差,因而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5]。非瓣膜疾病房颤患者脑卒中&gt;90%心源性栓子来源于左心耳(leftatrailappendage,LAA)[6],心耳封堵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主要介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在LAA封堵术前、术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封堵术 左心耳 应用 心房颤动 房颤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6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心耳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报道回顾分析76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心耳封堵术在重症监护室出现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结果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患者死亡率为零,经过精心护理效果良好,患者顺利出院。结论精心的准备与尽心的护理对保证患者平安度过围术期及预防严重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经皮左心耳封堵 并发症 护理
  • 作者: 王利娜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上海市同济医院  上海  200065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经皮心耳封堵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我院从2022年1月开始对经皮心耳封堵术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选取2022年1月~6月间我院收治的34例经皮心耳封堵术患者作为延续组,另取2021年7月~12月间我院收治的30例经皮心耳封堵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延续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延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4%)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χ =4.761,P=0.029)。延续组满意度(100.00%)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χ =6.147,P=0.013)。结论 对经皮心耳封堵术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护理服务。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心耳封堵术时的围术期护理工作方法。方法 选择在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间接受心耳封堵术治疗的11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提供围术期护理,整理归纳患者的各项病历资料,用作后续回顾性分析的核心方向。结果 所有患者均已经完成手术,并且在手术中和手术后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已经顺利出院。在患者出院以后,开展电话随访工作,所有患者的术后预后理想。结论 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心耳封堵术治疗期间,提供覆盖全面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是保障手术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值得在临床当中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出血风险评估在房颤患者行心耳封堵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8例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采取预防护理。结果 观察组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房颤行心耳封堵术的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可以降低患者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房颤 左心耳封堵术 出血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85岁及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用Watchman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行Watchman心耳封堵老年房颤患者515例,其中85岁及以上(85~91岁)患者73例,完成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复查的44例(60.3%)为高龄组,同期60~65岁5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参数、抗栓治疗方案及1年随访预后的差异。结果高龄组患者房颤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发病率更高,心力衰竭情况更严重。高龄组较对照组患者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增加,(6.0±1.5)分比(3.6±1.5)分和(3.2±1.2)分比(2.3±1.3)分(t值分别为7.682和3.871,均P<0.05);一站式手术率低,13.6%(6例)比50.9%(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17,P<0.05);心耳封堵术中Watchman封堵器大小、更换封堵器和封堵器压缩比、残余分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组与对照组封堵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4.5%(2/44)比3.8%(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期间无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出血,3例死于心力衰竭,1死于恶性肿瘤。结论85岁以上高龄房颤患者用Watchman行心耳封堵安全可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及有效,但需慎重评估心肾功能及身体状况以决定是否行心耳封堵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行心耳封堵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进行系统护理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心耳封堵术1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完善术前准备和检查,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及麻醉医师,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管道的维以及并发症的观察等。结果1例因心耳形态表浅不宜行封堵,另16位顺利手术的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结论通过心耳封堵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房颤 左心耳封堵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心耳封堵治疗心房颤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40例心耳封堵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护理工作满意度、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工作满意度、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心耳封堵治疗心房颤动患者中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左心耳封堵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总结了197例心房颤动患者行心耳封堵术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等。认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掌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 标签: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房颤行心耳封堵术治疗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1月本院接诊的房颤病患1例为研究对象,该例病患在明确诊断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完成心耳封堵术治疗,综合分析该例病患的病历资料,充分了解其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工作。结果手术治疗前,该例病患的TEE心耳最大开口径为18mm,在术中选择使用了21号封堵器。在围术期与术后6个月中,封堵器的位置都比较固定,且形态良好,未出现心包填塞与血栓等并发症。结论于左心耳封堵术治疗中合理运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可取得显著成效,且能为手术操作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指导,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左心耳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临床价值 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心耳封堵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接受经皮置入LAmbre心耳封堵器,且心耳口部直径≥31 mm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记录心耳封堵术围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卒中、器械栓塞、心包填塞及主要出血事件等)。术后45 d、6及12个月进行随访,经食道心脏超声或肺静脉CT记录封堵器边缘分流及器械相关血栓情况,并记录术后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年龄(70.4±8.4)岁,女性12例(37.5%),心耳口部直径(34.4±2.9)mm。31例(96.9%)成功置入LAmbre封堵器。围术期未出现主要并发症。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1例(3.2%)患者出现心包填塞,经治疗后好转。经食道心脏超声随访的患者中未出现封堵器边缘分流>5 mm,所有患者未出现器械相关血栓以及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结论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心耳封堵术中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 标签: 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LAmbre封堵器 左心耳大口部直径
  • 简介:摘要评价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心耳封堵术治疗的82例房颤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与非高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大出血等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围术期手术相关缺血性卒中(0比1.6%,P=0.768)及大出血发生率(0比1.6%,P=0.7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死亡、心包填塞等并发症。随访(25.9±15.9)个月,高龄组与非高龄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6/100人年和4.9/100人年,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100人年和0/100人年。与预期风险相比,高龄组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较非高龄组降低更多(32.0%比25.0%);而非高龄组大出血相对风险下降更多(100%比56.9%)。心耳封堵术可能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老年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耳封堵术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发生与心耳毗邻解剖结构及封堵器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13例2016年8月至2021年6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因心耳封堵术导致的延迟性心脏压塞并行急诊心包穿刺引流患者,随访时间(16±12)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术中及延迟性心脏压塞恢复后通过心房CTA,食道超声心动评估心耳心耳封堵器周边解剖结构关系。结果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行心包穿刺引流患者13例,男性7例,年龄(72.1±8.3)岁,6例同时行冷冻消融治疗;患者心耳菜花型8例,鸡翅型5例;盘式封堵器密封盘直径(29.5±2.8)mm;10例患者心脏压塞恢复后复查心房CTA,8例锚钩贴靠肺动脉,1例锚钩贴靠左上肺静脉,1例锚钩同时贴靠肺动脉和左上肺静脉;除1例术后2 d死亡外其他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与心耳毗邻肺动脉,左上肺静脉位置关系密切,与较大的封堵器及其锚钩有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延迟性心脏压塞 左心耳及毗邻解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