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治疗下肢静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下肢静脉形成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2周,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PTT和PT延长,而对照组治疗前后APTT和PT变化不明显,观察组纤维蛋白酶原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静脉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功能和降低纤维蛋白原来实现的。

  • 标签: 疏血通注射液 下肢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举措。方法筛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硬币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6例,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2%,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卒中偏瘫伴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采用尿激酶治疗的80例下肢静脉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治疗后患者痊愈37例,显效34例,无效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75%。结论采用尿激酶治疗下肢静脉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完善的护理工作可以确保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下肢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下肢静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外敷中药制剂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的改变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外敷配合西药治疗本病有疏通脉络、除湿消肿、祛瘀活血的功效.关键词下肢静脉形成;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中药外敷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30-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剖宫产后静脉形成的有效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2127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063例)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B组(1064例)在A组基础上实施干预护理护理措施,就组间孕产妇术后静脉的发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在静脉形成方面,组间比对,B组产妇的发生率为0.19%,明显低于A组产妇的发生率2.26%(P<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B组产妇的发生情况也明显优于A组产妇(P<0.05)。结论剖宫产分娩后产妇较易发生静脉,临床对其实施及早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这对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妇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剖宫产 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静脉形成(DVT)是因为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对19例股骨骨折术后病人彩取一系列护理措施,效果满意,无1例下肢静脉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探讨系统溶栓与置管溶栓在静脉形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回顾分析91例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系统溶栓治疗(A组,50例)及置管溶栓治疗(B组,41例),并根据患者肢体治疗前后的周径变化、血管造影评估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A组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51.41±34.43)%、(53.61±29.10)%;B组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71.74±32.17)%、(68.33±28.62)%,两组消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住院时间分别是(13.92±2.36)d、(12.05±3.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8.00%;B组并发症发生率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用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溶栓和置管溶栓治疗静脉均有效,置管溶栓起效迅速,不增加并发症。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形成是骨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如预防治疗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严重者会引发肺栓塞造成患者死亡。因此结合我院骨科近年来在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一些体会,找到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预防方法,减少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

  • 标签: 骨科术后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1月至11月期间收治的6例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各阶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观察治疗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结果6例病人均在住院治疗10-15天后分别好转出院。结论对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患者住院费用。

  • 标签: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对下肢静脉(DVT)预防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一年时间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观察组500例,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对照组500例,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干预后DVT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为15.00%,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满意率为98.0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1.8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的围术期中,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对下肢静脉进行预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妇科盆腔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完成骨科手术之后有关下肢静脉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有效进行预防和诊治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38例完成骨科手术后静脉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通过细致、科学合理的观察,在早期,若能积极地进行预防、并予并及时发现和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完成骨科手术以后,导致下肢形成静脉具有多种因素,在临床上,应把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加以应用,可达到积极控制的效果,此外,及早诊断、并实施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病人生活、生存质量。

  • 标签: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并在超声下高度怀疑下肢静脉形成的43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同时对这43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彩色超声及DSA结果,总结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3例患者累及静脉42条,其中累及左侧肢体24例,累及右侧肢体15例,累及双下肢者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累及静脉42条,DSA诊断累及静脉46条,符合率为91.30%(42/4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临床符合率高,且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做为下肢静脉形成的初筛检查手段,但应积极提高超声医生的业务水平。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 血栓 形成 诊断
  • 简介:摘要静脉是下肢骨折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可使患者致残,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通过对静脉常见类型以及下肢手术患者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的分析,讨论下肢骨折手术预防静脉的措施,对下肢骨折手术预防静脉的护理做以下总结。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产期护理对剖宫产下肢静脉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围产期全程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中护理方法下产妇下肢肿胀、下肢静脉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下肢肿胀概率为18%,出现下肢静脉概率为4.5%,无肺栓塞情况出现;对照组出现下肢肿胀概率为39%,出现下肢静脉概率为13.5%,出现肺栓塞概率为2%。结论围产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下肢静脉的发生。

  • 标签: 围产期 护理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CDT)治疗亚急性期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在B超引导下经小隐静脉(14例)/腘静脉(22例)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静脉中,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健肢周径差的变化及静脉通畅评分及随访观察静脉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患者经CDT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4.01±2.23)cm、(1.13±1.0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3.28±1.81)cm、(1.24±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P〈0.01);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3.36±4.18及4.64±2.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8,P〈0.01),静脉通畅率为(62.97±19.50)%,完成随访30例,失访6例,随访率83.33%,随访时间6~48个月,5例再发血栓,1例重度PTS(无溃疡),3例中度PTS,3例轻度PTS,总PTS发生率23%,其余病例无复发DVT及PTS。结论亚急性DVT患者部分可采用CDT取得理想的疗效,减少PTS的发生。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亚急性 导管溶栓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对于下肢骨折的病例,需要做好护理宣教。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是预防静脉形成的良好方法,体外肢体向心性按摩对防止静脉形成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有高凝患者,建议患者每天口服阿斯匹林等药物,可以预防或减少静脉的发生。所以说,下肢骨折患者易形成静脉;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细致的整体护理、适当用药是预防静脉形成的关键。

  • 标签: 静脉血栓 下肢骨折 预防措施 整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