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抗CD20抗体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抗CD20抗体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30例,对照组10例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正常的缺铁性贫血病人,进行骨髓体外培养,分为3组(加抗CD20抗体、加半量抗CD20抗体、不加抗CD20抗体)。于培养前、培养3d、6d、9d,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培养前骨髓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水平差别有显著性(P<0.01)。加全量及加半量抗CD20抗体组培养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lgA、PAIgM)水平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抗CD20抗体能够降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抗CD20抗体量至少在每4×10^6白细胞计数加0.05mg时即可达到有效浓度。抗CD20抗体可以应用于临床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 标签: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骨髓 血小板相关抗体 抗CD20抗体 临床应用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病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22例为阴性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血液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20例为阳性组。对比两组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液效果的关系。结果 2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65.00%高于22例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PTR发生率22.73%,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经研究发现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液无效与血小板抗体有直接关系,及时检出血小板抗体数值可提前对血小板输液无效的情况预防,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液临床效果。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了解血液中血小板检查原理以及血小板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探究血液病患者抗体的检测。方法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治疗与实验分析。运用单采血小板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记录注射次数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PTR)为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26.67%(4/15),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之前应先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以预测和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0%。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输注效果 交叉配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查对多次输血或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把多次输注与初次输注患者分为两组做对比。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计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抗体产生的的治疗效果。结果多次输血或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与输注的次数和数量成正比。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多次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验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4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输注根据患者血型选择同型、未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注。观察组先检验患者血小板抗体,后根据患者检验结果输注对应血小板,之后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都顺利完成血小板输注,但观察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更高,同时,观察组患者输注后 1 小时和 24 小时的外周静脉血血小板计数增值指数(CCI)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输血前通过血小板检验能够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安全系数,减少相同免疫反应,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改善凝血功能。

  • 标签: 输血安全 血小板抗体检验 血小板输注 反复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IT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比值。结果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能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相关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输血次数和输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23例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2123例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457例(21.5%),其中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3.2%(259/1114),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呈正比(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血等免疫因素刺激导致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同种抗体产生概率越大。为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建议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配合性输注。

  • 标签: 固相凝集法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无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抗体类型。方法 选取本室2018年至今135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ELISA方法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选抗体筛查,分析HLA抗体阳性率、HPA抗体阳性率及HLA+HPA抗体阳性率。结果 筛查出659例抗体阳性标本,其中单一HLA-I类抗体阳性593例(89.98%)、单一HPA抗体阳性39例(5.92%)、HLA-I类抗体和HPA抗体均阳性22例(3.34%)、非特异性抗体5例(0.76%)。结论 血小板输注前必须先筛查血小板抗体

  • 标签: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筛查 HLA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中,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抽选对象,院内血液病患者80例,2019年3月-2021年10月,均接受固相凝集法,随机数字法分组下,对照组40例患者均输注同型血小板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则根据血小板抗体筛查进行输注治疗,探讨阳性率检测结果、以及不同输注效果。结果:80例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5例,占比18.75%(15/80),输血次数增加则阳性率增加(P<0.05);研究组输注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着输注次数增加;同时患者接受抗体筛查,并对阳性结果患者采取交叉配型输注治疗,可在加强对患者血小板抗体现状进行了解的同时,改善患者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输注增强。

  • 标签: 血液病 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抗体筛查 血小板交叉配型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效果探究。方法:本次选取主要为疑似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71例,对各个患儿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33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儿童38例作为对照组,试验起始于2022年1月内,终止于2022年12月内,对两组患儿进行结果:检查后发现71例疑似患儿中有27例患儿抗GPⅠb自身抗体、抗GPIX自身抗体、抗GPⅡb自身抗体、抗GPⅢa自身抗体、抗GMP140自身抗体等检查结果呈阳性,见表1。另比较27例阳性患儿与其余44例患儿CD16 CD56 NK细胞比例,发现27例患儿水平更低(P<0.05),见表2。后完善骨髓涂片,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确诊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随即对27例确诊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免疫球蛋白封闭抗体等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会出现明显异常变化,在诊断中需要关注其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亚群 血小板相关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蛋白抗体在儿童ITP治疗反应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70名ITP儿童的膜蛋白抗体类型、治疗反应等。结果:发现GPIb+GPIX+GPⅡb+GPⅢa+GMP140、GPⅢa等组无效风险比高。结论:特定膜蛋白抗体组患儿治疗无效风险高,需进一步研究其机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基础。

  • 标签: 膜蛋白抗体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GPI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改良HSM法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ELISA法和改良HSM法检测148例血小板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并对二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87例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改良HSM法阳性为70例,占80.5%;ELISA法PAIgG,PAIgA,PAIgM的阳性分别为76例(87.4%),50例(57.5%)和56例(64.4%)。26例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改良HSM法阳性为18例,占69.2%;ELISA法PAIgG,PAIgA,PAIgM的阳性分别为23例(88.5%),9例(34.6%)和18例(69.2%)。改良HSM法所测得的结果略低于ELISA法。结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可能与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的原因较多和检测方式有关,对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可以提高试验的阳性率和可靠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开始年限:2022年7月,截止时间:2023年7月;选择于我院收治的41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探讨组,选择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41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普通组。两组均行血小板抗体检验。比较组间血小板抗体性质、探讨组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输血相关指标。结果:探讨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低于普通组,(P<0.05)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探讨组抗体阳性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高于抗体阴性,抗体阳性输注1hCCI、输注24hCCI低于抗体阴性,(P<0.05)二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反复输血患者应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取得一定临床价值,及时发现血小板抗体阳性现象,可以为输血提供临床指导,建议广泛推广。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反复输血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与不合亚组、相合亚组。对比各组PPR、CCI水平,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患者PPR、CCI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患者在PPR、CCI高于不合亚组(P<0.05)。PPR、CCI与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呈正相关性,与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对反复输血患者输注效果具有正面影响,能有效的改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合理运用血液资源奠定良好基础,且更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 标签: 血液病 输血 血小板抗体 交叉配型 输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仪器法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减少的检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343例血小板检验的患者血液作为本次检验的标本,采用仪器法进行血小板的计数,并用手工计数法对血小板数量进行复检,并分析仪器法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和对策。结果仪器法检验血小板值<100×109/L的有297例,比手工计数血小板值<100×109/L减少了46例,当仪器检验血小板出现报警符号时,要采用草酸铵法进行复检,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血涂片染色进行检验观察。结论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性对疾病的确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血小板减少样本的检验时,需要将仪器法和手工计数结合起来计算。

  • 标签: 仪器法 血小板计数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