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惠栋在乾隆年间首次打出汉学旗号,是原始要终地认识汉宋问题从无到有发生、演化关键。晚近学人多以汉宋眼光来认识惠栋学术,与其原意颇有距离。惠栋构筑汉学,主要落实于《易》学,实渊源于宋儒而自成一说。他在钩沉两汉专门之学后,阐发《易》理,以此统贯诸经,借汉儒古义发明微言大义,以与学术高峰程、朱之学竞争,实是暗用宋儒道统之说而又修正道统论。惠栋汉学成为一时显学,引起学人主动辨析汉学名义,区分治经求古与求是,恰恰显现清代几乎没有多少纯宗汉学学人。

  • 标签: 汉学 惠栋 《周易述》 求古 求是
  • 简介: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加强对沦陷区人民统治,残酷掠夺沦陷区资源,在占领区普遍采用“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策略。江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城镇林立,人口辐辏,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战养战”一个重要基地。日本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地收买军阀、封建余孽,充当汉奸,建立伪政权。在日本侵略者策划下,于1938年3月28日在南京成立了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汉奸梁鸿志充任伪“行政院长”,下辖苏、浙、皖3个省政府和南京、上海2个特别市政府。

  • 标签: 省政府 江苏 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 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者
  • 简介:先秦儒家不仅提出“[身心]”(仁)这个概念,且为表达此一理想社会生活之中心环节,专门创造出一个全新“[身心]”字。先秦儒家思想中“身”字,乃指自然家族内祖孙上下间“亲”,并涉及理想家族中慈爱与孝心关系;而“[身心]”则直接源自“身”概念,旨在表达君民之间理想关联,犹如一家人中父子关系,并牵涉到理想社会中君“慈爱”与民“孝心”,及两者间相辅相成作用。“身”与“[身心]”二者间关键差异,在于“身”是指自然家族内“亲”,而“[身心]”是指国家社会内“亲”。君民之间“亲”并非源自母腹血缘基础,而是指心里思感“亲仁”。因此,先秦儒家从“身心”遣字,“[身心]”应视为概念性会意兼形声字,亦印“仁”之本字。由于手写字形简化,造成“身”字偏旁被简写成“千”或“人”,其后此字体又简化为从“人”、“二”今字“仁”。然根据《说文解字》,“仁”本意依然是“亲”。透过对古代“怠”字考察,可以准确地显现出先秦儒家概念逻辑。

  • 标签: 先秦儒家 楚简
  • 简介:一阴一阳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一是一阴一阳关系;二是一阴一阳与道关系;三是道究竟是二元或是一元.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一阴一阳谓道",已将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 标签: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 简介:与叔本华那幽思玄妙唯意志论和低靡沮丧悲观主义相比,老庄哲学既惊世骇俗又深邃睿智.在老庄看来,理智不是意志工具,欲望不是罪恶渊源.痛苦与欢乐都为心性所为.只要能绝圣弃智、绝巧弃利、见素抱朴、淡泊名利,私欲贪鄙就会悄然而没,人们就会情志舒畅,不会像叔本华那样悲悲切切、愤世嫉俗、傲慢狂躁、狭隘自私、孤僻冷漠、偏执少爱,而是为人宽和温厚、胸怀坦荡,既能包容天地,囊括八荒,又能泽润万物,施惠万民.

  • 标签: 老庄哲学 叔本华 悲观主义 唯意志论 '无为而治'
  • 简介: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释文(下)(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第十三行上经文A子也日教此弟子曰,行亡者,神灵趋。知谋远者,卜筮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经文B子也日教此弟子曰①,行亡者,神灵趋②。知谋远者,卜筮蘩③。赐以此...

  • 标签: 《周易》 《易》 马王堆汉墓帛书 《说文解字》 假借字 通行本
  • 简介: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性、道德责任等均与密切相关,所以行动哲学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哲学问题 道德责任 意图 形上学 能力 20世纪中叶
  • 简介: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批判周、孔,后来孟、荀又批判墨子.20世纪以来,儒学几经波折,然根基从未断过;墨学不温不火,却亦有复兴迹象.近年来,儒、墨两家在思想形态上又有新发展:其一,新儒家内部当中,“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之间论战愈演愈烈;其二,在应对现代性问题上,以新墨家为代表新子学开始跃跃欲试,正逐步跻身主流学术交锋行列.基于以上内容,从逻辑、义理两个角度出发,即可得出“兼以易别”乃墨家思想逻辑起点结论;而以“兼别辨”为切入点,可便于探讨古今儒、墨两家论战当中所涉及一些根本性问题.

  • 标签: 兼以易别 仁爱 兼爱 礼力之辨
  • 简介:古人字前“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苟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苟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 标签: 荀子 子弓 仲弓 孟子 儒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朱熹《易学启蒙》分析.考察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基础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由此进一步研究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共同基础“理”意味。朱熹易学不是在象数和义理哪一个立场上对两种易学综合.而是试图确立易学基础,进而把对理意味系统解释和说明作为最终目标。

  • 标签: 朱熹 先天易 后天易
  • 简介:在研究中国哲学特点方面,张岱年先生取得了卓越成就.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提出了一条研究中国哲学特点正确原则,即“同与异,必须同等重视”;其二,从基本倾向、概念范畴、发展规律三方面对中国哲学特点问题做系统考察.张先生在中国哲学特点研究方面的系列创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哲学理解,而且对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 标签: 中国哲学特点 基本倾向 概念范畴 发展规律
  • 简介:程瑶田为乾嘉时期著名经学家,其儒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论学小记》一书。宋明理学张载主气,至朱子主理,阳明主心,同时亦有王廷相主气,至蕺山、船山调融心、理、气并重。戴震又反朱王,重回张载主气一路,实即以此转心性空谈为气说实有。程瑶田在此脉络下,呈现其对心、理、气诸学取舍。本文先确立程氏少言形上,直以气为天基础。再论道在气中,离人伦非道。性则主气性由天故善,不取朱王由本体说性。情则受明清之际情善之风影响,以为气贯天、命、性中,则气性所发之情,亦为善。并主气性相近,知愚因习相远。性知为三达德知,知愚无不同,知愚等差因气因习而有别。末言诚意,以恶非在于性与情,而在于经营情意,一有利害考虑之意,便可能为恶。故工夫用在诚其意,意一诚则情善性善皆可见。

  • 标签: 程瑶田 气命 气性 气情 诚意
  • 简介: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众,人必从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朱熹曰:“毒,害也。师旅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也。”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说法,释曰:

  • 标签: 训诂学家 孔颖达 周易 王弼 朱熹
  • 简介:“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线索”。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干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直觉方法 现代性 “中国哲学”
  • 简介:从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开始,魏晋玄学在本体论上突破,业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通识。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一文中,汤用彤先生有这样一段经典论述:“魏晋玄学则不然。已不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汉代寓天道于物理。

  • 标签: 本体论 《魏晋玄学论稿》 中国哲学史研究 郭象 汤用彤 万物
  • 简介:儒家礼法合一论真义是对“善法”追求,对“恶法”否定,因为善法体现了儒家道德精神,反映了一种人道主义价值取向,而恶法则是反人道。墨家强调“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其真实意思是不道德法律不是真正法律,与儒家礼法合一论有相似之处,法家主张“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从而否定了法律道德基础和价值根据,今天,我们在立法中贯彻道德法律化取向需要谨慎从事:一是注意把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合乎社会潮流道德予以法律化,不能把落伍于时代道德法律化,二是切忌把过高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必须认识到,应该法律化道德只是“底线道德”,而高层次道德是不宜法律化,否则就是强人所难。

  • 标签: 中国思想家 道德 法律 "礼法合一" 善法 恶法
  • 简介: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群己辩"只是近代产物.由于试图在"天理"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己"以有限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个人和个性开始;现代化进程带来社会关系重组导致了新群体意识产生.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展开价值观争论,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观点.尽管有过个性解放高潮,但近代思想家大多更倾向于群己平衡、甚至群己和谐理想.只是并没有发现有效地实现这一理想道路,在"群己辩"方面的价值观变革并未终结.

  • 标签: 近代思想 天理 政治伦理 有限 个人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