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VRQoL)。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辽宁省抚顺市将军街道15个社区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居民1 537例,男性623例,女性914例,年龄(61.1±8.4)岁。采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量表(NEI-VFQ-25)中文版来评估受检者的VRQoL。受检者分别按年龄、性别、有无视力损伤、受累眼进行分析。不同人群间量表分数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将每只眼分为无DR、轻度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判断受检者双眼DR严重程度,按7级DR综合等级进行分级。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评估DR严重程度与量表分数的线性关系;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来评估DR综合严重程度与量表分数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结果1 537例受检者中无DR者836例(54.4%),轻度NPDR 479例(31.2%),中度NPDR 90例(5.9%),重度NPDR 72例(4.7%),PDR 60例(3.8%)。与单眼受累患者相比,双眼受累患者总体视力[70.2(66.5,72.5)分和68.9(63.9,71.6)分,Z=90.222,P=0.038]、近距离活动[90.5(85.8,94.0)分和88.8(84.5,92.5)分,Z=114.942,P=0.005]、依赖性[91.1(85.6,96.5)分和89.3(83.8,94.5)分,Z =91.934,P=0.033]、心理健康[80.0(73.4,84.9)分和77.5(70.8,82.0)分,Z=118.388,P=0.003]、社会角色限制[76.8(70.1,82.4)分和74.5(67.6,80.6)分,Z =90.791,P=0.036]和总分[88.3(84.2,91.0)分和86.9(82.8,90.1)分,Z =96.207,P=0.024]的分数均低于单眼DR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DR严重程度的增加,总体视力(χ2=85.665)、近距离活动(χ2=78.462)、远距离活动(χ2=145.489)、社会功能(χ2=53.629)、依赖性(χ2=86.710)、心理健康(χ2=68.281)、社会角色限制(χ2=45.357)、色觉(χ2=68.176)、周边视野(χ2=116.179)、NEI-VFQ-25总分(χ2=133.291)分数逐渐降低(均P<0.001)。局部加权回归曲线显示社会角色限制项存在2处分数显著下降的转折点,分别在双眼轻度NPDR与轻度NPDR/>轻度NPDR之间(斜率为-4.7)和中度NPDR/≥中度NPDR与重度NPDR/≥重度NPDR之间(斜率为-12.6)。结论DR严重程度和受累眼都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显著相关,尤其在社会角色限制和心理健康方面最为明显。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敏度 生活质量 心理测定学 调查和问卷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软镜)和单光软性角膜接触镜(单焦软镜)联合验配方式矫正老视的视觉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20例老视观察对象(老视度数+1.00~+2.00 D),分别按多焦法(双眼配戴多焦软镜)、单眼视法(一眼配戴远用单焦软镜,一眼配戴近用单焦软镜)和改良法(主视眼配戴单焦软镜,非主视眼配戴多焦软镜)3种方法验配角膜接触镜。每种方法配戴1周,间隔1周作为洗脱期,分析选用单光框架眼镜和3种接触镜矫正方法矫正下的观察对象双眼远、中、近距离100%及10%的双眼对比度视力(后文中视力均为双眼视力),同时采用VFQ-25汉化版视觉质量量表评估视觉效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方法下视力的差异。结果:在远距视力对比中,多焦法视力低于单光框架眼镜(t=3.91,P=0.001)和改良法(t=2.94,P=0.008)。在5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t=-4.76,P<0.001;10%:t=-4.22,P<0.001)、单眼视法(100%:t=-3.50,P=0.002;10%:t=-4.76,P<0.001)和改良法视力(100%:t=-4.22,P<0.001;10%:t=-3.90,P=0.001)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在3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t=-4.36,P<0.001;10%:t=-5.48,P<0.001)、单眼视法(100%:t=-7.43,P<0.001;10%:t=-4.03,P=0.001)和改良法(100%:t=-5.67,P<0.001;10%:t=-3.93,P=0.001)视力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所有观察对象中有1例认为单光框架眼镜最佳,7例认为多焦法最佳,2例认为单眼视法最佳,10例认为改良法最佳。结论:联合多焦法和单眼视法的改良验配方法能很好地矫正老视,提供不弱于单眼视法和多焦法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老视患者接受。

  • 标签: 老视 角膜接触镜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后的主观视觉质量,并与角膜塑形镜、单焦点镜片相比较。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7—10月在南宁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31例(31眼) (DIMS组)、OK镜32例(32眼) (OK镜组)、单焦点镜片30例(30眼) (SV组)共93例(93眼)近视患者。配戴矫正镜片1个月后,采用Oculus视功能检查仪对3组进行全程视力、对比敏感度、中间视觉、眩光、立体视等主观视觉质量检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儿戴镜后近、远视力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近、远立体视锐度当中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在600″~200″立体视视锐度的人数分别都是最少的。3组之间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6, P<0.001),合格例数最多的DIMS组有20例(65%)被检者对比敏感度≤15%。DIMS组在有无眩光情况下,对比度等级(1:2.7、1:2.0)的通过率均高于OK镜组、SV组,且1:2.0对比度等级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立体视锐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 P=0.008),与屈光度数无相关性。眩光与对比敏感度间呈正相关(r=0.64, P<0.001),与性别、年龄、屈光度分析均无相关性。结论: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相对于角膜塑形镜及单焦点镜片而言,可提供更好的主观视觉质量,有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 主观视觉质量 近视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索人三种视觉状态(定向视觉、闭眼静息及自由视觉)大脑视觉功能区(位于枕叶,简称视区)脑血流和血氧含量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择2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被试参与本研究,所有被试经过实验训练和实验测试,以测试阶段数据作为最终评价指标。实验测试按定向视觉、闭眼静息和自由视觉三个阶段进行,在定向视觉阶段获得被试视觉疲劳时间(visual fatigue time,VFT),以VFT为被试三种视觉状态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试开始时间。应用MRI脑血流速(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分别测试三种视觉状态中视区脑血流和血氧水平改变。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对组间差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被试经过训练,VFT延长,训练阶段为(35±15) s,测试阶段为(50±6) s,(P=0.07)。以闭眼静息状态测试值为基线,则自由视觉的视区CBF显著升高(P=0.05)、SWI相位值无显著升高(P=0.10),但定向视觉的视区CBF显著下降(P<0.001)、SWI相位值显著升高(P=0.02)。结论定向视觉视区脑血流和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可能是其容易疲劳的生理基础。

  • 标签: 视觉疲劳 大脑视觉功能区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血流 磁敏感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5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的视觉损伤及康复现状,了解这些学校视障学生的眼健康状况,探讨影响视障学生视觉康复相关因素及今后工作重点。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WHO盲及低视力眼检查记录表,对5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班学生进行病史采集、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医学验光及助视器验配。采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视觉损伤分级诊断标准。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视障学生330例(660眼),其中可避免盲及低视力有170例(51.5%),难避免盲及低视力有115例(34.8%),因筛查条件受限不能确定45例(13.7%)。324例视障学生中(除去6例不配合视力检查),93例(28.7%)学生屈光矫正后视力有所提高,双眼中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由1.44升至1.19,屈光矫正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23,P<0.001)。17例(5.2%)屈光矫正后视觉损伤等级有所下降。122例(37.7%)可验配使用中远助视器提高远视力,128例(39.5%)可验配使用近用助视器提高近视力。在1级、2级及3级视觉损伤的视障学生中,远用助视器验配比例分别达到83.7%、83.3%、65.3%,脱盲率达到17.8%,脱残率达到72.2%;近用助视器验配比例分别达到77.6%、81.3%、77.6%,脱盲率达到22.8%,脱残率达到81.4%。结论: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尚缺乏系统的眼健康筛查及视觉康复服务,部分视障学生通过屈光矫正及助视器的使用即可有效脱盲、脱残。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普及眼健康筛查及助视器的康复使用,可作为今后开展视障学生康复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 标签: 特殊教育学校 视障学生 视觉损伤 康复
  • 简介:摘要本算法主要解决了在工厂,车间等复杂环境下使用机器视觉在线监测关键仪表读数,实时监测关键仪表的数据,达到在线安全生产的目的。传统的机器视觉读数算法只适合在固定光源或自带光源,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使用,但是在工厂,车间等开放式,光源位置不同,人工走动或者各种因素干扰下的复杂环境下会出现仪表盘指针投射在表盘上的阴影干扰正常读数的情况,使得读数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严重偏差,严重影响检测精度,导致各种警报误报,使用本算法可以有效避免不理想光源带来的阴影干扰产生的偏差,稳定读取表盘读数。

  • 标签: 仪表检测 机器视觉 抗干扰算法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觉沟通卡对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前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干预的86例呼吸衰竭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插管前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视觉沟通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气管插管前心理状态[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气管插管后1 h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清醒后2 h、插管后1 d咽喉并发症发生差异。结果气管插管前,干预组患者HAD[(5.14±0.52)分、(5.36±0.48)分]、MAP(91.25±7.11)mmHg、HR(73.21±5.47)次/min,对照组患者HAD[(7.54±0.64)分、(7.62±0.71)分]、MAP(95.28±7.23)mmHg、HR(77.37±6.14)次/min,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气管插管后1 h,干预组患者VAS(6.57±1.23)分,对照组患者VAS(8.14±1.35)分,VAS得分均较干预前上升,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患者清醒后2 h咽喉并发症发生率(声嘶4.65%、咽痛6.98%)、插管后1 d咽喉并发症发生率(声嘶2.33%、咽痛2.33%)与对照组清醒后2 h咽喉并发症发生率(声嘶6.98%、咽痛9.30%)、插管后1 d咽喉并发症发生率(声嘶4.65%、咽痛6.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视觉沟通卡在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前使用,有助于患者心理状态恢复正常,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因气管插管前引起的疼痛,并减少咽部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视觉沟通卡 呼吸衰竭 气管插管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觉预处理对预防眼科手术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双眼睑板腺囊肿切除术患儿13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6岁,体重11~21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3组:视觉预处理组(A组),患儿术前2 d接受眼罩覆盖双眼≥2 h/d;药物处理组(B组),患儿麻醉诱导时接受0.5 μg/kg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泵注15 min;对照组(C组),患儿以B组方式泵注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术前改良耶鲁焦虑(the 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 m-YP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PACU疼痛发生率、谵妄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测定各组患儿的血浆皮质醇(cortisol, 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血糖(blood glucose, Glu)、心率和MAP。结果3组患儿术前m-YP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PACU疼痛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患儿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5);A组、B组患儿PACU停留时间和谵妄发生率低于C组(P<0.05),但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3组患儿Cor、NE、Glu、心率、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A组和B组Cor、NE、心率、MAP低于C组(P<0.05),但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使用眼罩对双眼睑板腺囊肿手术患儿进行视觉预处理,能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发生率,减轻应激反应,与使用Dex效果相似,且拔管时间更短。

  • 标签: 视觉 预处理 儿童 麻醉,全身 谵妄 应激
  • 简介:摘要焊接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的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占有着非常关键的地位。当前,大部分行业生产中仍以手工焊接为主,焊接效率低下,焊接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焊接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提高焊接效率,稳定焊接质量,减小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的必然要求。在机器人自动化焊接中,传感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导引初始焊缝位置和监测焊接过程状态,并提供焊接过程焊缝的形状和位置等特征信息,控制系统根据这些特征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自动调整机器人末关节上焊枪的位置和焊接相关参数,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自动化焊接。尤其是视觉传感技术在机器人焊接智能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的关键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视觉传感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且探讨了其相关的应用,以供参考。

  • 标签: 视觉传感技术 机器人 智能化焊接 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学习是一项通过多感官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复杂过程,其中视觉扮演着重要角色。当视觉出现问题并对学习产生影响时,就被称为与视觉相关的学习问题。2008年,美国视光协会通过并修订了《视光临床实践指南——与视觉相关的学习问题患者管理》,为由于视觉问题影响学习的个体提供了适当的评估方法和诊疗方案,降低视觉问题影响学习的风险。该指南全面阐述了与视觉相关的学习问题的定义、流行病学、评估与临床诊疗等内容。国外视光师是为有学习问题的个体提供帮助的主要成员,他们与特殊教育专家、健康保健人员共同形成多学科综合处理团队,视光师主要负责处理影响学习的视觉因素。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国内的视光师对与视觉相关的学习问题尚不清楚,对于其处理的视光临床实践指南更不了解,没有形成我国在此类问题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虽然是2008年制定,但目前仍在沿用,因此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在我国与学习相关的儿童视觉科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就《视光临床实践指南——与视觉相关的学习问题患者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提高和加深我国临床对该类问题的认识,提高视光师对视觉相关的学习问题患者的诊断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 标签: 与视觉相关的学习问题 视光临床实践指南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S-LASIK)、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WF-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及高阶像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来北京同仁医院屈光中心手术的108例(212只眼)单纯近视或复性近视散光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34例(66只眼),女性74例(146只眼);年龄27(24,32)岁。按术式将患者分为3个组,其中FS-LASIK组37例(71只眼),WF-LASIK组35例(69只眼),SMILE组36例(72只眼)。术前及术后12个月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参数、高阶像差值以及对比敏感度值,并进行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的差异。结果术后12个月时,FS-LASIK组、WF-LASIK组和SMILE组分别有69(97.18%)、67(97.10%)和69只眼(95.83%)裸眼视力≥1.0,3个组分别有59(83.10%)、60(86.96%)和61只眼(84.72%)术后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WF-LASIK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从0.11(0.07,0.28)降低为0.07(0.06,0.20)(Z=-2.662,P=0.008),低于FS-LASIK组和SMILE组(Z=-3.236,-3.118;P=0.001,0.000),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从0.34(0.25,0.43)增加为0.38(0.30,0.52)(Z=-2.140,P=0.032),均低于FS-LASIK组和SMILE组(Z=-2.910,-3.779;P=0.004,0.000)。FS-LASIK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从0.32(0.27,0.41)增加为0.53(0.40,0.65)(Z=-6.228,P=0.000),高于WF-LASIK组和SMILE组(Z=-3.595,-4.086;P=0.000,0.000),WF-LASIK组彗差从0.16(0.11,0.24)增加为0.26(0.15,0.37)(Z=-3.816,P=0.000),低于FS-LASIK组(Z=-3.528,P=0.000),FS-LASIK组和WF-LASIK组分别球差从0.10(0.05,0.21)和0.08(0.04,0.12)增加到0.24(0.13,0.34)和0.15(0.09,0.26)(Z=-5.141,-4.864;P=0.000,0.000),高于SMILE组(Z=-2.549,-4.682;P=0.011,0.000)。术后12个月时,WF-LASIK组在12.0周/度空间频率下暗环境对比敏感度从1.34(1.18,1.48)增加为1.48(1.34,1.63)(Z=-2.985,P=0.003),高于FS-LASIK组和SMILE组(Z=-3.194,-2.977;P=0.001,0.003),有眩光对比敏感度在12.0周/度空间频率下从1.26(1.18,1.34)增加为1.34(1.34,1.63)(Z=-3.608,P=0.000),高于FS-LASIK组和SMILE组(Z=-4.033,-2.913;P=0.000,0.004)。结论FS-LASIK、WF-LASIK及SMILE术后12个月均可获得理想的视力,其中WF-LASIK术后角膜对称性最好,高阶像差增加最少,视觉质量最好。(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18-125)

  • 标签: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对比敏感度 高阶像差 眩光
  • 作者: 王静 江洋琳 芦文丽 张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王静为天津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现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 300022,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的视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视、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6,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84、-3.995,均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恢复点为0.0(0.0,4.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和4.0(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92、-3.748,均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恢复点为6.0(0.0,12.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和11.5(6.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95、-3.377,均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视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结论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视功能异常的视疲劳患者的视功能体征和视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视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 标签: 视功能 视疲劳 视觉训练 视觉可塑性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测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的方法及策略,以关爱献血者,保留和稳定献血者队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筛选顺德区既往参加无偿献血,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标志物血清学单项且单试剂检测反应性被屏敝,且符合相应屏蔽项目归队检测间隔时间,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自愿提出归队检测申请的256例献血者,其中2019年申请归队检测132例,男性86例,女性46例,年龄(38.41±5.59)岁;2020申请归队检测124例,男性79例,女性45例,年龄(38.95±6.28)岁。采用2种不同厂家生产的酶联免疫法试剂进行归队检测,根据2019年和2020年申请归队检测献血者结果,比较2019年和2020年符合归队要求的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以及永久屏蔽、符合归队情况。结果2019年自愿提出归队检测的献血者双试剂反应性为35例(26.12%)、单试剂反应性为27例(20.45%)、无反应性为70例(53.03%),2020年分别为22例(17.74%)、33例(26.61%)、69例(55.65%),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843、0.176、1.351,均P>0.05)。2019年和2020年自愿提出归队检测的献血者试验血清学检测结果双试剂反应性永久屏蔽、无反应性且符合归队的献血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843、2.087,均P>0.05),但2020年符合归队的献血者归队后成功献血的比例(72.83%,67/92)明显高于2019年(50.57%,44/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8,P<0.05)。结论将献血者屏蔽归队措施应用于检测反应性献血者是十分必要的,对检测反应性献血者的有效跟踪,极大地提高了成功归队比例,并有效保留了血液资源。

  • 标签: 反应性 献血者 屏蔽归队策略 跟踪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街道冠心病患者家属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名。对照组采用口头健康教育方法,集中讲解心肺复苏(CPR)急救知识及观摩操作视频。试验组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对家属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模拟操作的形式对家属实行技能培训,每次培训根据患者家属时间采取预约制进行跟踪随访。比较两组培训前、后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试验组培训不同时间点理论、技能、操作难点得分情况。结果两组培训前理论和操作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过培训试验组理论操作成绩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经过培训,理论、操作技能、操作难点成绩都提高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1个月后有下降,培训后6个月复训成绩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家属实施参与预约跟踪式心肺复苏培训可显著提高患者家属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提高家属的应急救护能力。

  • 标签: 冠心病 患者家属 预约跟踪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院外跟踪护理干预对成人腹股沟疝患者术后院外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46例,女3例,年龄(62.84±6.31)岁。观察组男45例,女4例,年龄(62.37±6.56)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院外跟踪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遵医行为、干预前后改良巴氏指数评价表(MBI)评分、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遵医率93.88%(46/49),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P<0.05)。结论院外跟踪护理干预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可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增强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自护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成人腹股沟疝 院外跟踪护理 遵医行为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受检者在阅读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RSVP)与其他不同类型视标进行实时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测量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9年4—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33例,年龄15~28(22.1±4.8)岁,等效球镜度(SE)为(-3.81±1.67)D。试验视标分为以下4类:RSVP、随机字符RSVP、马耳他视标和文本窗。每组视标试验时间为5 min,使用Grand Seiko WAM-5500红外验光仪进行实时的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的测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受检者阅读或者注视不同视标时调节参数的差异,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试验初期10 s内与5 min内平均调节反应值的差异。结果:5 min试验显示,与RSVP、随机字符RSVP和文本窗比较,马耳他视标调节反应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16;t=2.57,P=0.011;t=3.85,P<0.001);注视马耳他视标时,调节变异度大于阅读RSVP和文本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01;t=2.93,P=0.04)。调节微波动能量分析显示,与RSVP相比,注视马耳他视标时低频区能量明显增高(t=30.32,P<0.001);与RSVP相比,阅读文本窗时中频及高频区能量明显增高(t=32.41,P<0.001;t=38.26,P<0.001)。RSVP、随机字符RSVP及马耳他视标在最初10 s的调节反应均高于5 min内调节反应的均值(t=2.30,P=0.028;t=2.45,P=0.020;t=3.71,P=0.001)。结论:阅读或注视不同类型的视标时,人眼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存在差异。阅读或注视持续一段时间后,调节反应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最初的测量结果无法完全代表持续阅读或者注视时的调节反应。

  • 标签: 视标 阅读 扫视 调节反应 调节微波动
  • 简介:摘要当前国内外对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病筛查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十分重视。近年来,此项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基层眼健康筛查场景中,有效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眼病诊断能力薄弱、人力资源紧缺的现状。但目前融合此项技术开展的视觉健康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实施内容、管理方法等方面仍无可参考的适宜性规范或指南,亟待标准化。本文对上海市AI技术辅助的基层视觉健康管理工作模式探索情况进行介绍,分享实践经验,旨在为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智能 视觉健康筛查 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IOL偏心和倾斜的差别及术眼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4至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植入的IOL类型(ZCB00、SN60WF、A1-UV、AO)分为4个组,每组右眼与左眼各30只。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和1个月测量晶状体或IOL的偏心值与倾斜度(使用CASIA2扫描仪)及术眼波前像差、客观散射指数(OSI)、传递调制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和斯特列尔比值(SR)。双眼患者均取右眼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有纳入眼的眼别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招募181例(240只眼)患者,其中169例(224只眼)完成随访(右眼114只,左眼110只),男性77例,女性92例,年龄(69±9)岁。4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眼轴长度、术前晶状体偏心值和倾斜度以及IOL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1周及1个月,4个组间IOL偏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1、6.12、4.66,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SN60WF组术后1 d及1周的IOL偏心值均大于另外3个组,术后1个月的偏心值为(0.259±0.101)mm,大于ZCB00组的(0.177±0.099)mm和AO组的(0.163±0.12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5)。术后1个月ZCB00组、SN60WF组、A1-UV组和AO组的IOL倾斜度分别为(4.806±1.129)°、(5.080±1.309)°、(4.586±1.338)°、(5.112±1.406)°,术后各时间点4个组间IOL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的IOL偏心值及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4个组间IOL偏心值与倾斜度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内右眼与左眼的IOL偏心值及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有向鼻下方或向颞下方倾斜的趋势。术后1个月,在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4个组间眼内球面像差(F=131.32、85.17)及全眼球面像差(F=46.64、47.5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AO组均大于另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5)。4个组间OSI、MTF cut off和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4种非球面IOL植入晶状体囊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心与倾斜,但差别未显示出临床意义;术眼对轻度IOL偏心与倾斜有良好的耐受性,视觉质量良好。

  • 标签: 晶体,人工 晶体植入,眼内 视敏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偏心 倾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 标签: 镜像视觉反馈 偏瘫 脑性瘫痪 上肢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