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科大手术下肢静脉(low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LEDVT)预防与护理经验。方法2014年,医院骨科大手术患者218例,常规预防措施术前保护患肢、体位管理、对症护理、用药护理,术后按摩下肢、鼓励早期下床等,2015年收治骨科大手术240例,术前强化健康教育、更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中积极预防低体温、做好麻醉管理、轻柔操作,术后鼓励早期康复护理、加强巡视、强化饮食与大小便管理、鼓励热水足浴。结果2015年,共发生LEDVT7.5%(18/240),2014年发生率19.27%(42/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确实可降低骨科大手术患者LEDVT发生风险。

  • 标签: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优质护理用于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服务,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更短,护理满意度对比参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还可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骨科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保障下肢静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法针对我院出现的180名下肢静脉拴患者,采取的临床护理方式包括病人健康知识的讲解、由局部溶栓到病人整个身体的护理、利用治疗袜子进行恢复期的辅助治疗。结果患者肢体水肿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并逐步康复,同时,通过治疗袜的辅助治疗,深静脉反流所引起的肢体水肿显现消失。结论针对下肢静脉病人通过进行由局部溶栓到病人整个身体的护理、利用治疗袜子进行恢复期的辅助治疗、健康知识讲解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消减水肿现象,同时加快了患者身体的康复进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健康知识讲解 消减水肿 加强治疗效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2014年7月20日中午12时走路途中突发左下肢胀痛,活动后症状加剧,休息后症状无缓解,伴行走困难,右下肢正常,经当地医院转至我院。入院时测生命体征:体温36.2℃,心率97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9/80mmhg。查体:左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偏低;测其大腿围为47.5cm,小腿围37cm,右下肢正常。实验室检查:钾6.77mmol/L,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肾功能衰竭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气压泵(IPC)联合置管溶栓(CDT)治疗亚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共84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CDT组)和实验组[CDT加用间隙性气压泵组,CDT/IPC组)],各42例,两组均先给予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时长、术后症状改善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相比,溶栓时长明显降低[(62.14±13.97)小时vs(73.85±13.89)小时,P<0.05],术后症状改善率提高[95.24%vs78.57%,P<0.05]。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的血栓溶解率分别为52.38%和45.23%,术后6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21.4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联合CDT治疗亚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溶栓时长,并改善症状。

  • 标签: 气压泵 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置管溶栓术
  • 简介:摘要对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处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骨科创伤患者研究骨科创伤术后并发深静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进行分组,主要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一组患者均为39例,在这当中,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和处理,对于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从临床疗效以及血栓消失时间两方面对患者所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和物理治疗基础上,结合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骨科创伤术后 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在下肢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治疗的下肢静脉患者80例,根据采用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的治疗方式;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有效率为92.5%,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溶栓进行治疗有效率为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静脉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方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血栓溶解,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产生,能使下肢静脉通畅,有效预防下肢静脉的形成,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腔静脉 静脉置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探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下肢静脉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D-二聚体浓度变化与下肢DVT的关系。232例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2例,记录发生下肢DVT的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性别以及手术体位对下肢DVT的影响。术后发生下肢DVT5例记为血栓组,未发生下肢DVT227例为非血栓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浓度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2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h、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06,0.013,0.019,0.000),性别对下肢DVT无明显影响(P=0.683)。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991),血栓组5例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均〉0.5μg/mL,与术前和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表明,年龄≥40岁、手术时间≥2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h、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0.5μg/mL)与下肢DVT有关。

  • 标签: 腹腔镜 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