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48例,气管插管全麻2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结果通过对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静脉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骨科 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髋骨骨折的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下肢静脉,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其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髋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51例,进行常规术后护理,应用抗凝药物;观察组共51例,在术前术后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应用抗凝药物的基础上从心理、按摩、压疮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比较老年患者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情况下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有无新发静脉及术后存活率的情况。结果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老年患者髋骨骨折术后静脉的发生率11.8%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27.5%,χ2=3.98(P<0.05);老年髋骨骨折患者对综合性护理干预较满意,短期术后随访,老年患者的短期术后存活率有一定的提高。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老年患者髋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的形成,更有利于老年患者骨折术后的恢复和活动能力的保持,术后存活率也有所提高。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髋骨骨折 老年 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急性下肢静脉治疗中对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采用双侧股静脉结扎联合后肢石膏固定法造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给药组、3次给药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和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最后一次干预后3小时处死大鼠并取其股静脉管及其主要属支,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IL-6、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次给药组和3次给药组深静脉内皮组织中的IL-6、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给药组和1次给药组比较IL-6、TNF-α含量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血栓模型中IL-6、TNF-α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PICC置管后静脉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置管并发生静脉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60例在一般护理中结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死亡率及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断管发生率5.00%、血栓脱落发生率6.67%、出血发生率10.00%、死亡发生率0.00%,相比于对照组20.00%、26.67%、36.67%、5.00%有所好转,,P<0.05。护理前研究组心理状态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结论对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其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改善了心理状态。

  • 标签: PICC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背景:预见性护理是预防老年髓关节置换下肢静脉的有效护理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患者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福州总医院九五临床部接受治疗的13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分为2组,每组65例。预见性护理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深静脉发生率、发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结果与结论:通过对比发现,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深静脉发生率、发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深静脉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老年患者 髋关书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的疗效,为选择最佳的溶栓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CDT与ST治疗急性DVT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按照钮卡斯-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与发表偏倚检测。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DT组的大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01,95%CI8.58-15.43;P〈0.01);CDT组的小腿消肿率高于ST组(WMD=12.88,95%CI9.60-16.11;P〈0.01);CDT组的溶栓率高于ST组(WMD=15.24,95%CI11.99-18.50;P〈0.01);CDT组的出血并发症率明显低于ST组(OR=0.50,95%CI0.31-0.80;P〈0.01);术后半年CDT组的深静脉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明显低于ST组(OR=0.40,95%CI0.25-0.63;P〈0.01)。结论相比于ST,CDT消肿效率及溶栓率更高,并发症和PTS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并发下肢DVT的骨科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接触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治疗后经足背静脉加压滴注尿激酶治疗,接触溶栓组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接触溶栓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溶栓组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全身溶栓治疗。溶栓导管可使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疗效,也有效降低了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了全身循环的游离药物量,降低出血并发症。

  • 标签: 下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骨折并发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创伤性骨折患者240例,回顾性分析普外科创伤性骨折患者情况。结果男性DVT发生率15.56%明显高于女性DVT发生率8.33%。DVT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增加明显升高,患者BMI指数大于25、有吸烟者明显增高。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总体发生率。高空坠落患者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3.76%,高能量损伤患者DVT发生率较低能量损伤患者发生率较高。随着手术时长的延长,患者DVT发生率增加,手术时长小于1小时时发生率为10.40%,手术时长大于2小时时DVT发生率高达50.00%。全身麻醉患者DVT发生率28.13%明显高于非全麻患者11.24%。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有DVT发生可能性,年龄≥60岁、有吸烟史、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能量损伤、手术时长大于2小时全身麻醉患者均可导致DVT发生率增高,临床医生应引起足够重视,预防DVT的发生。

  • 标签: 普外科 创伤性骨折 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胫骨髁骨折术后患者在施加了各种干预措施后深静脉形成的发生率,探讨干预措施对预防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发现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预防胫骨髁骨折术后深静脉的临床干预措施,将胫骨髁骨折术后DVT发生率降到最低,并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骨科胫骨髁骨折术后采用不同方法干预预防深静脉形成的临床疗效,对比其深静脉形成的发生率。研究对象选取我科胫骨髁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药物干预组即低分子钙素钙组;机械治疗组即持续被动运动(CPM)加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组;药物干预联合机械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60例胫骨髁骨折术后患者,术后一、二、三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深静脉发生率药物干预组15例发生一例,机械治疗组15例发生二例,药物干预联合机械治疗组15例发生0例,空白对照组15例发生四例。结论胫骨髁骨折术后应用药物干预和机械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

  • 标签: 胫骨髁骨折 深静脉血栓 药物干预 机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