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CVD将患者分为合并CVD组(150例)和未合并CVD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并分析并发CVD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CVD组患者尿酸(UA)、胱抑素C(CysC)、磷(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未合并CVD组(所有比较的P值均小于0.05);两组患者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尿素氮(BUN)、肌酐(Cr)、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Lp)、同型半胱氨酸(Hcy)、钙(Ca)、镁(Mg)、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比较中,P值均未超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CysC、P及hs-CRP水平升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VD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比较的P值均小于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一定概率并发CVD,受UA、CysC、P及hs-CRP水平升高的影响,临床应加以重视。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脑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及门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22.1月至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设为对照组,全面分析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针对相关因素加强门诊护理,将2023.1月至12月就诊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惊厥持续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惊厥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较多,全面分析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门诊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减少复发风险。

  • 标签: 小儿 高热惊厥 危险因素 门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医院行THA治疗的19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HA后导致患者出现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 196例THA患者术后出现DVT 34例(17.3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体质量指数(BMI)>25kg/m 、合并糖尿病、全身麻醉、手术时间>1.5h、骨水泥型假体、术前D-二聚体(D-D)≥1.5mg/L是THA后发生下肢DVT的高危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THA后下肢DVT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需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DVT发生率。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56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对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感染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鲍氏不动杆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45株、肠球菌属5株、肺炎链球菌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表皮葡萄球菌13株、溶血性链球菌3株。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羊水污染、气道插管、低蛋白血症、宫内窘迫、应用激素均为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均为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羊水污染、气道插管等均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新生儿感染 病原菌分布 感染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165例,根据是否撤机成功,将患者分为成功组(n=133)和失败组(n=32)。统计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分析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7d、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合并焦虑抑郁情绪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7d、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合并焦虑抑郁情绪是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失败是受到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7d、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标签: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撤机失败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诱发心脑血管老年患者感染的因素以及治疗对策。方法:随机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心脑血管老年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的患者给予感染预防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质量评分。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健康宣教、病房管理以及基础管理等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要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心脑血管内科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感染,预防干预手段能够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现象的产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 标签: 心脑血管内科 感染 治疗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我院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饮食情况、家族史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因素与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年龄(OR=1.06,P<0.05)、饮酒史(OR=2.34,P<0.05)、饮食不规律(OR=1.78,P<0.05)和幽门螺杆菌感染(OR=3.96,P<0.05)。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早期预防和治疗来降低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以及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饮酒史、饮食不规律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早期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疾病的发生率。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分析 消化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 以对比研究方式分析总结骨外科手术发生切口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确定危险诱因并针对性探究防护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开展骨科手术,且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观察组46例患者、对照组46例患者均属2021年3月到2022年2月我院骨科的同期患者,观察组患者均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患者未发生切口感染,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病例及护理资料分析,探究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找到危险诱因,研究高效护理措施。结果 回顾分析得出,发生切口感染的46例观察组患者中,革兰氏阳性均感染者18例,占比39.13%;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28例,占比60.87%。与之相关的患者年龄、BMI、手术时机、手术时间、骨折类型、手术部位、钢板应用、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等均为导致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诱因。结论 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病症,且主要感染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体诱因不仅与患者自身的年龄、BMI、基础疾病等相关诱因有关,还与患者实施手术的时机、时间、具体手术应用抗菌药物、钢板等也有密切关系,都是引发感染的诱因;以上因素应引起临床护理人员关注,并及时积极评价综合情况,针对性采取措施开展防护,才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并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 标签: 骨外科手术 手术切口感染 危险诱因 预防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后影响神经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是为了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康复潜力和预测预后结果,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涉及心脏骤停期间的损伤、缺氧时间、年龄、先前存在的神经疾病或脑血管疾病、体温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可以提前发现可能对神经功能恢复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 标签: 重症急救 心肺复苏 神经功能预后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近几年呈现出上升趋势,且致死率较高。肠道菌群影响着人体营养吸收、抗菌、参与机体代谢、增强免疫等方面的作用,而肠道菌群失衡则会造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随着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发现,CVD与其存在内在关联,而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与CVD的危险因素对延缓并发症至关重要。

  • 标签: 肠道菌群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观察与分析,我们识别了导致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了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细致的护理、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治疗,我们成功降低了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加快了康复进程。结论:通过加强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因素的防范,强化术后切口护理、优化抗生素使用以及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一步减少了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术后切口感染 感染因素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健康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管理措施。方法: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收诊的1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发生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健康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吸烟、酗酒、饮食口味、BMI、每周运动次数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危险性比较高,受到性别、年龄、吸烟、酗酒、饮食口味、BMI、每周运动次数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 标签: 健康体检人群 甲状腺结节 相关危险因素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50例,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2年7月份,截止时间为2023年7月份,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结果:50例患者当中,有18例患者出现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6.00%,18例患者当中有4例出现了死亡,其他患者均治愈,治愈率为92.00%,分析相关因素,患者使用呼吸机时间过长,使用广谱抗菌类药物,患者血清中蛋白含量较低,护理人员护理不到位、护理环境等。结论:从多因素分析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加强患者的营养,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可以降低患者发病的机率,值得提倡。

  • 标签: 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骨科植入物手术切口感染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对防控的有效措施予以总结。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骨科就诊,并接受植入物手术治疗的临床患者,共计300例,统计抽样患者当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例数,并计算所占比例。同时比较手术切口感染者的年龄情况、切口类型、手术位置、手术时间等信息。结果 研究显示,在抽样的300例接受骨科植入物手术的患者当中,有15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达到5.00%。且15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年龄60岁以上(含60岁)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切口发生感染的比例高于Ⅱ类和Ⅰ类切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腹部及以上手术者发生切口感染比例高于胸部及以上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3小时以上(含3小时)者发生切口感染比例高于手术时间不足3小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而言,存在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且年龄60以上、Ⅲ类切口、腰腹部及以上手术、手术时间在3小时以上是导致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骨科植入物手术 切口 感染 危险因素 防控
  • 简介:摘要:脑梗死,一种由于脑部血流阻塞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度关注。因此,研究脑梗死的预防、识别和处理危险因素及紧急情况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脑梗死的认识,优化预防策略,及早识别症状,以及制定有效的紧急响应措施,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对脑梗死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公众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信息和指导,对于提升整体社会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危险因素 紧急情况
  • 简介:摘要:肠胃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对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从而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同时,CT扫描还可以发现肿瘤是否转移,以及转移的具体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总的来说,肠胃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评估恶性程度,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CIST 影像学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3月到2022年8月期间接受急诊腹部外科手术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出现静脉血血栓栓塞症,将其区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针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对应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过深入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多个与不良术后结果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女性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情况、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低于30秒、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达到或超过5mg/L、腹腔镜手术类型、术后卧床时间达到或超过48小时、涉及胃肠的手术以及手术时长超过3小时等因素,均被识别为显著的术后风险因子,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文研究分析中,实施对应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之后发现女性、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0×109/L、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30s、超敏C反应蛋白≥5mg/L、腹腔镜手术、术后卧床时间≥48h、胃肠手术、手术时长≥3h为危险因素,后续治疗和临床护理需要保持高度重视。

  • 标签: 外科急诊 腹部外科 静脉血血栓 栓塞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恶性疾病一种规范化治疗手段,对于许多血液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然而,在移植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这就需要使用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尽管PICC具有许多优点,如操作简便、创伤小、留置时间长等,但在使用过程中,患者仍可能面临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其中最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即为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不仅可能导致导管功能障碍,甚至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医疗问题,如肺栓塞等。本文重点探讨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置管后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因素及预防策略。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操作、患者疾病状态、药物治疗及其他因素。为降低血栓风险,当前预防手段主要集中在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的护理,如热敷、功能锻炼、药物预防以及健康宣教等。本文旨在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