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 标签: 妊娠合并梅毒 临床特点 预防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病程和发病部位不同的慢性湿疹患者采取应对方式的差异以及应对方式与患者情绪障碍、躯体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5例慢性湿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AreaSeverityIndex,EASI)”对患者瘙痒和皮损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病部位累及会阴部或乳房的患者MCMQ-面对、MCMQ-屈服评分均高于其他患者(P〈0.05,P〈0.01);病程越长的患者MCMQ-屈服评分越高;MCMQ-屈服评分与SAS、S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分别为0.477、0.513,P均〈O.01);MCMQ一屈服评分与瘙痒SAS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分别为0.384、0.282,P均〈0.01)。结论病程和发病部位不同的慢性湿疹患者采取的应对方式有所差异;“屈服”应对方式不论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躯体症状均产生负面影响。

  • 标签: 慢性湿疹 应对方式 湿疹严重程度
  • 简介:由全国中医皮肤科重点学科带头人范瑞强教授、邓丙戌教授、杨志波教授主编,禤国维教授、欧阳恒教授、徐宜厚教授等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科老专家主审,汇聚全国20多家高等院校、省市级医院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精英编写的《中医皮肤性病学》(临床版)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 标签: 中医皮肤科 皮肤性病学 文献出版 临床 消息 学科带头人
  • 简介:目的研究西藏拉萨地区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西藏军区总医院在2008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HSP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男女比例为2.58:1,发病时间无明显四季差异,年龄4-61岁,平均(20.24-11.0)岁,发病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疹发生率最高96.5%,与其他多个报道结论类似,在皮损的严重程度上,明显高于武汉地区;腹部受累比例低于国外报道,高于武汉地区(P〈0.05);肾脏受累比例与韩国及西班牙报道类似,高于武汉地区(P〈0.05)。本研究中20岁以下发病明显高于20岁以上,发病高峰集中在5-10岁及15-20岁2个年龄段,其中15-2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占20岁以下的41.9%,以入伍新兵为主,且与本研究及其他多个研究15岁以下年龄段相比,累及肾脏的比例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在发病原因,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存在差异。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拉萨地区 临床分析
  • 简介:排卵,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一月一行者,发生在两次月经中期.期外排卵,是正常排卵期之外发生意外排卵的现象.王淑贞[1]指出:"临床有周期第7天前后性交而怀孕,是性交引起期外排卵,还是精子存活时间延长,尚不清楚."夏桂成[2]也谈到"在不孕症中……月经干净第1天开始连续3天同房,……在无锡某厂试验2人有效."得以怀孕.王淑贞根据这一临床事实推论为"期外排卵".细分析之,期外排卵,有排卵期前排卵和期后排卵两种.王淑贞的推论当为期外排卵中的期前排卵即泡发育早期的意外排卵.用临床实践检验这一理论,完全符合循证医学的内涵,对不孕症的调治和研讨安全期避孕有重要临床意义.笔者自1995年以来,在妇科不孕症的调治中研讨了这一理论.

  • 标签: 临床 探研 前期 月经来潮 月经中期 发生意外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应邀为《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拟文,针对目前我国临床各科包括皮肤性病科在内的医生医学真菌学知识较为欠缺,真菌学基础较为薄弱,已经影响了对常见或/和少见真菌病的诊治质量的现状,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医学真菌学 临床医生 皮肤性病科 价值 学习 真菌病
  • 简介:脉管畸形的诊疗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疑难性问题。相对低的发病率以及多个不同学科各自为政的诊疗,造成了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经验不足。脉管畸形的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首先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同时其精确诊断要求深刻理解胚胎发育、病理生理的相关背景知识,熟知各种脉管畸形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形态学特征。

  • 标签: 脉管畸形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先天性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其治疗预后情况,为先天性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2014年住院治疗的先天性梅毒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共39例资料完整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入选;②患儿母亲正规驱梅治疗5例、非正规驱梅治疗34例;③临床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肝损伤、血液系统损害、骨损害、心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热、脾大;④患儿均予以青霉素治疗,未见青霉素不良反应;⑤症状体征消失的有11例、症状体征好转17例、无改善3例。结论先天性梅毒中以早期先天性梅毒最常见;早期先天性梅毒可以有皮肤黏膜、肝脏、血液系统、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损害等多器官损害;青霉素是先天性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早期先天性梅毒的预后值得关注。

  • 标签: 梅毒 先天性 临床特征 青霉素
  • 简介:<正>61malepatientsranginginagefrom20-47,withanaverageageof38wereselected.TheirTPPAwerepositive,withRPRtiterfrom1:8-1:128.Besides,theydidn’tsufferfromanyother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Allthepatientsweredividedrandomlyintotreatingandcontrolgroup.Thetreat-inggroupconsistedof31patients,15withpri-

  • 标签: 早期梅毒 临床观察 suffer TITER TREATING LATENT
  • 简介: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早期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降低临床误诊率,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方法收集30例临床资料完整被诊断为DFSP的病例,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0.97±18.8)岁。术前80%诊断为其他皮肤病。均有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典型的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车辐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4、vimentin阳性率为100%,SMA、S-100蛋白阴性率为100%。16例行局部切除术,其中复发10例(62.5%);14例行扩大切除术,其中复发2例(14.3%)。结论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降低临床误诊率。同时强调规范手术治疗重要性,探索新的辅助治疗,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 标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分析
  • 简介:对186例(男98例,女88例)吸注阿片类毒品海洛因成瘾者的性心理和性行为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海洛因依赖者性心理、性行为和性功能明显障碍,表现为吸注海洛因成瘾后98.6%性欲减退或丧失,性交次数由吸毒前平均5.6±1.4/周减少为0.3±0.1次/周,性行为方式由吸毒前94.8%以性交为主改变为84.6%非性交接触为主;其中男性海洛因成瘾者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达32.2%,女性月经异常率达95.1%,性心理和性功能改变与吸毒水平呈正相关.结果提示,吸毒人群性心理和性功能变化在毒品依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发病学意义.对90例性功能障碍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性功能康复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性心理和性功能的恢复水平与脱毒治疗近期疗效呈正相关.

  • 标签: 海洛因依赖者 性功能损害 临床意义 海洛因成瘾者 勃起功能障碍 性心理
  • 简介:目的观察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给予清热除湿汤,每次200ml,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结果试验组痊愈7例(21.88%),显效13例(40.63%),有效9例(28.13%),无效3例(9.38%),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痊愈3例(18.75%),显效4例(25.00%),有效5例(31.25%),无效4例(25.00%),总有效率75.00%。结论清热除湿汤治疗辨证为湿热型痤疮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痤疮 湿热 清热除湿汤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clinicalmedical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中的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的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2级本科4个班级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8人。将入组的医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2组授课老师均一致。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取技能和理论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最终成绩的比较,分析对比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结果试验组学生临床病例综合考试平均成绩(91.9分)高于对照组(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成绩对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82.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可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 标签: PCMC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 教学实践 皮肤性病学
  • 简介: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菌病后,对孢子丝菌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菌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变迁
  • 简介: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细胞松解引起的大疱性皮肤病,特点是在皮肤及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阳性。一般天疱疮的水疱护理主要采用小水疱(直径〈1cm)不处理使其自行吸收、大水疱(直径〉1cm)无菌低位抽吸疱液的方法,且均保留疱壁。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轻症天疱疮患者的皮损采取清除水疱及疱壁,然后暴露创面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天疱疮 水疱 清除 暴露 护理
  • 简介:四逆散被誉为疏肝剂之祖方,具有疏气机、理肝脾之效,主治肝胆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受阻、阳热内郁等证。男科临床上,肝失疏泄、阳气郁遏之证颇为常见,多为四逆散治疗的适应症。笔者运用四逆散治疗男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经方 四逆散 男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