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全膝关节置换(TKA)中使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PSI)和传统手术器械(CI)在股骨假体旋转对线上的差异。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前瞻性连续纳入8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其中女63例,男17例,平均年龄69岁。根据区组随机(区组大小为4)的方法,分为PSI-TKA组和CI-TKA组,每组患者4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的旋转角度,旋转对线的偏移率,术后1年随访时的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以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TKA组0.7°,PSI-TKA组0.6°,P=0.279),但PSI-TKA组患者旋转角度的变异系数低于CI-TKA组(1.50比2.14)。所有患者总体力线偏移(内旋/外旋>2°)率是13.5%,其中CI-TKA组为19.4%,PSI-TKA组为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共有6例(8.1%)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时出现了膝前痛。两组在术后1年时的膝前痛发生率和膝关节HSS评分及WOMAC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SI和传统器械手术一样,可良好地重建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对线,且展现出了减少力线偏移的趋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膝,置换 3D打印 个性化截骨导板 股骨假体旋转对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同一患者两侧膝关节使用间隙平衡(GB)和测量截骨(MR)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TKA)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57例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双侧分期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患者首次行TKA时随机采用MR或GB技术,对侧手术则用另一种技术完成。手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师主刀,假体均选择同一种假体。比较两种截骨技术行TKA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5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1例,首次手术年龄(68.5±4.6)岁(59~79岁)。随访(29.6±4.5)个月(22~39个月)。两次手术间隔(4.7±3.0)个月(0.5~12.0个月)。GB侧术后的引流量相比MR侧更少[(93.6±22.2)ml比(109.9±36.9)ml,P=0.003]。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GB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MR侧[(3.0±0.8)分比(3.5±1.2)分],活动度较MR侧高(105.7°±8.2°比100.2°±7.5°),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优于MR侧[(78.5±5.4)分比(74.2±6.3)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低于MR侧[(35.4±5.5)分比(38.0±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和WOMAC方面,两种技术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GB侧满意率为84.2%(48/57),MR侧为86.0%(4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两种技术在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在无明显畸形的膝关节炎患者中,使用GB和MR技术行TKA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相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间隙平衡技术 测量截骨技术 屈伸平衡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DAA-THA)的学习曲线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进行的50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DAA-THA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手术信息及术后功能情况,如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其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50~79(67±10)岁。分析总结Mako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后临床结果。以累积和分析法(CUSUM)分析手术时间。对CUSUM学习曲线进行拟合,以R²判断拟合优度。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均得到6个月以上的随访,2例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5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伤口周围的麻木感,均在1~2个月内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假体脱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翻修等严重不良事件。患者手术时间为(81±16)min,中出血量为(456±84)ml,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8.6±2.5)分。影像学结果显示髋臼杯位置均处于Lewinnnek安全区;下肢长度差为(0.15±0.50)cm,偏心距差为(-0.11±0.72)cm。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累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学习曲线最佳拟合为三次方曲线,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19例时达到顶点,以此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其手术总时间、骨盆参考架安装时间、髋臼注册时间、髋臼磨锉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DAA-THA的学习曲线在19例左右,Mako机器人辅助能确保DAA-THA假体植入精确性及学习曲线期间手术的安全性,术后短期临床效果优异。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学习曲线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丰富多彩的初中综合实践课,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文以生命救护实践课--心脏复苏为例,讲解了生命救护实践课的组织模式,认为在实践课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多媒体演示和课外模拟两种方式,让学生对心脏复苏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后要通过组织现场模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造高效实践课堂。

  • 标签: 生命救护 综合实践 心脏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女76例,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女74例,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计算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cTHA组是75.9%(101/133);以Callanan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和cTHA组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分别是94.7%(107/113)和66.2%(88/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THA与cTHA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但cTHA组有23.0%(29/126)的病例双下肢不等长超过5 mm,而rTHA组仅有9.7%(9/93)。结论机器人辅助技术提高了THA中髋臼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提高了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在术后下肢长度恢复方面也更具优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髋臼假体位置 下肢长度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悬吊训练髋关节置换后康复的作用。方法将20名髋关节置换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悬吊训练(SET)加常规康复组(A组)(n=10)和常规康复组(B组)(n=10)。A组进行悬吊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B组进行常规康复运动训练。术后15d、术后30d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分)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天,A组HHS评分为70.00±1.85,B组HHS评分为69.10±2.33,两组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0d,实验组患者的HHS评分为78.30±2.63,对照组患者的HHS评分为75.10±3.4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悬吊训练在短期内可以提高髋关节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悬吊训练30天训练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悬吊训练 常规康复运动 Harris髋关节评分
  • 简介:目的分析并干预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动痛和静痛的强度,加强疼痛管理,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为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提供保证。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行髋关节置换共35例患者的资料,记录其术后24h内、1d、2d、3d及4d的最大静息痛和活动痛的强度并予以干预,干预疼痛强度减轻疼痛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早期活动,增加康复锻炼的依从性。结果观察干预疼痛后,患者术后所经历的最大严重疼痛程度均在5分以下(0-10级评分),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首次下床时间提前,24h睡眠时间延长,主动功能锻炼时间延长。结论临床上围期应加强疼痛管理,镇痛方案中应更加注重患者活动前、中、后的镇痛需求,以促进髋关节的恢复。

  • 标签: 疼痛 全髋关节置换术 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前,人工膝关节置换(TKR)作为膝关节炎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解除关节病变诱发的疼痛,对畸形进行及时纠正,并完善其功能,保证患者生活质量。而术后必须要开展无痛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但开展康复训练时关节易发剧烈疼痛,部分患者配合度低,往往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本文主要立足于人工膝关节置换角度,深入探究术后早期无痛康复训练的应用价值,旨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无痛康复护理
  • 作者: 罗智陈德忠龚克鲍勤超韩长江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12-22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目的: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按照疾病情况及患者自愿的原则分为髓内钉组与置换术组,髓内钉组38例,置换术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髓内钉组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置换术组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后180d、360d行走能力;结果:置换术组术后90d髋关节功能平均得分显著高于髓内钉组(p<0.05);髓内钉组术后180d、360d髋关节功能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置换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得分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髓内钉组术后90d、180d、360d髋关节疼痛得分比较均呈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90d、180d、360d髋关节疼痛得分对应比较,均呈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60d行走能力1级、2级、3级患者比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组间对应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则使骨折得到了恢复重建,髋关节远期功能恢复较好,适用于预期存活时间长、身体状况较好,且对生活质量有着较高要求的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实验,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参照组相比参照组的术后恢复效果更好,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可以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术后愈合效果,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率,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很高。

  • 标签: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 骨质疏松 老年 股骨颈